時間: 2018-11-04 15:59
來源:
作者: 綠茵陳
10月31日,“發現?未來環保產業獨角獸”——2018環保創新年度峰會暨環保創新創業大賽(簡稱“環創賽”)總決賽在北京舉行。
歷時五個月的2018環創賽圓滿落下帷幕,蘇州清控環保科技獲得了2018冠軍。

這個公司有兩張王牌:全新無碳源脫硝氮技術(SAD工藝),還有創始人——陳家軻。
幾年前,我在中持的時候,就聽許總提起過陳家軻。
那時候他還是清華大學材料學院的一名學生,剛結束本科學習,進入研究生階段,主業是學習,副業是創業。

家軻外形上看起來是典型的南方人,瘦瘦的有點書生氣,但眼神卻自帶一絲倔強。出生于湖南的他,底子里也有一股執著勁兒。
在學生時代,他創立的那家公司叫“弱水無極”,主打業務是環保領域藥劑。
公司名很文藝,源自“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表明創始人“不貪心”——環保領域那么大,我就想整好一件事。

畢業后的陳家軻入職了中持,擔任中持新興的常務副總,這也是許總旗下帶點實驗性質的技術引領型公司。
“我喜歡自由。”上班沒多久的90后家軻終究還是重啟創業之路,2017年2月在昆山創立了清控環保科技。
這次創業依然是在環保領域。按照許總的觀點:這挺奇葩的。
環保和互聯網不同,從來沒有這么年輕的創業者。這個領域的土壤事實上也不太適合年輕人創業。
材料專業畢業的家軻,截止目前的兩次創業卻都在環境領域。上一次是因為他的家鄉湖南重金屬污染事件的刺激,這一次是因為了解到清華環境學院黃霞教授的研究成果,他想讓這些研究走出實驗室,實現工程應用。
清控環保科技聚焦的是污水處理中的脫氮除磷。陳家軻依然奉行釘子策略,力出一孔。當然,這也是初創公司的最佳策略。
污水廠提標的首要目標就是深度脫氮除磷。
今年4月份,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加強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的通知》指出,全國水污染防治形勢面臨新的變化,部分地區氮磷污染上升為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問題,成為影響流域水質改善的突出瓶頸。

前些天,環境部公布了第一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的158家重點排污單位名單中,城鎮污水處理廠78家,占比49%,其中主要就是氮排放超標。
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中一級A標準要求:TN(總氮)≤15mg/L,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水要求:TN(總氮)≤1.5 mg/L,太湖流域標準一、二級標準是不超過10mg/L。很多污水處理廠無法達到特別排放限值規定的10mg/L以下。

家軻說自己公司的技術“可能是通向深度脫氮的‘獨木橋’”。
傳統脫氮是在缺氧條件下異養反硝化,需要碳源,菌種是反硝化菌。J.J. Bisogni在1977年提出了厭氧條件下的自養反硝化,無需碳源,菌種是脫氮硫桿菌。前者異養,與聚磷細菌存在競爭,后者自養,與聚磷細菌不存在競爭關系。
這是兩種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用家軻的話說:“營養源一個需要碳源,一個是硫源,類似于一個吃肉,一個吃素吧。”
這個不那么嚴格的比喻,讓我們知道,這確實是和傳統脫氮不一樣的方式。
這個技術是獨一家嗎?其實在全國幾個高校的實驗室里已經存在,但只有清控環保科技團隊做到了工程應用。目前已穩定運行一年,日處理污水330噸。
印象中的陳家軻是一個沉穩安靜的年輕人,果然,他說自己不愛多說,喜歡多看多想。

參加環創賽也是為了學習,為了梳理,不然這種拋頭露面的事情他是不愿意參加的。
這次環創賽有五個戰隊,每個戰隊中都有“大魔王”(即種子選手),清控環保科技一開始并不起眼,家軻沒有特別表現自己。
他說,這像百米賽跑,有預賽第一,有決賽第一,預賽保存實力,為了決賽奪冠。
在環創賽決賽階段,家軻說自己是“連續創業者”,他的表白打動了大賽導師們,這些環保領域最早那批創業者,同為這個年輕人喝彩。
在導師選擇上,家軻沒有選擇熟悉的許總,而選擇了博天環境趙總,趙總其實并不看好他的創業項目,更心儀別的成熟團隊。

家軻說,這是為了向不同的前輩學習。尤其是目前階段,他非常需要更多優秀的人跟他一起工作,想知道這些大佬們身上不同的特質都有怎樣的吸引力。
說起兩次創業的不同,他說學生時代其實壓力沒那么大,做得好是錦上添花,做不好也不會有人怪罪。
但這一次不同,一幫人跟著自己奔波,公司商業模式不成熟,人脈也不多,也不是在一個特別好的創業環境中,風險很大。
家軻說,要為和自己一起創業的人負責。
“每到十號,公司發工資的日子,我就挺緊張的,很怕發不出工資,拖累大家。”他說。
雖然沒有到這種地步,但在少年豪情之外,心底卻也是戰戰兢兢。“創業是為了自由,這個過程卻教會了我責任和擔當”。
公司里很多員工年齡比他大,他有時候很著急,但不能發火。他說:想和大家一起,把事情做成,不想因為發脾氣導致團隊有人離開。
在天使輪,他接受了中持的200萬投資,但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寶貴的指點,讓他少走彎路。
家軻是理工科學生,但喜歡看歷史類書,說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兩本書,卻是兩本小說。
一本是《海底兩萬里》,他說自己不是科幻迷,但這本小說卻在他心里種下了一個種子,激勵他去冒險,去探索未知的東西。
另一本是《水滸傳》,他曾被深深觸動,感動落淚,他想像書里那樣,聚集一幫兄弟,呼嘯山林,做一番事業。清控環保科技的slogan,“更好的技術,更好的環境”,這是他的夢想。

家軻說,創業過程其實是很迷茫的。
在天使輪,他接受了中持的200萬投資,但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得到向許總匯報工作、深度溝通的機會,這些寶貴的指點,讓他少走彎路。
真正懂創業的人都會知道,錢和場地是很次要的東西,相互支持的關系網絡,前輩的不吝指導會讓創業者們更有試錯的勇氣。
環創賽的導師們都是創業元老了,他們當年就知道自己一定能成功嗎?

我覺得也未必。但他們真正經歷過沒有硝煙卻充滿血雨腥風的戰爭,打過硬仗,因此更能獨當一面,更能適應千變萬化的市場。過程肯定不安穩,回頭想想卻是值得的。陳家軻的創業歷程也是如此。
如果混亂和自由的青春本身就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的話,那么無論成功與否,創業者們都擁有了一段非凡的時光。
編輯: 趙凡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