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5-07-21 13:36
來源: 水極客聯盟
作者: 高雅麟
語法上沒有毛病,供水水質(理論上講,切換源水,應該是控制源水水質)得到有效控制,應該也是事實,如果用戶覺得7月16日發生的事,但17、18、19日依然有用戶反映水質問題,“有效”兩個字就顯得特別刺眼,從而引發逆反的抵觸情緒,導致更多的輿情泛濫。
關鍵詞四:出廠水安全
供水水質有效控制,出廠水質安全,雖說沒有語句毛病,但仍存在一些瑕疵:供水水質有效控制的范疇是很大的,不僅是源水,進廠水、出廠水、管網水,更需要控制的是水龍頭水。畢竟“存水”,在管網中的停留時間,是很難量化的。所以“出廠水安全”,有點偷換概念了。嚴格點說,出廠水安全,不代表水龍頭水安全,所以“有效控制”,就有點牽強了。
第二句話:
情況發生后立即啟動調查程序,并成立由國家、省級專家等組成的調查組,已初步查明導致異味的為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溯源調查中,有關結果將及時公布。
關鍵詞五:立即啟動調查程序
想必啟動調查程序也是應急預案中的程序之一。“立即”進行調查,是其一,其實面對輿情的時候,應該“立即”及時告知公眾,其實是舉手之勞,但事隔三天,說立即啟動,恐有好事者質疑。
關鍵詞六:國家、省級專家
只想講一句,專家有幾個層面的基本要求:話要真,理要明,事要辦。也就是講真話,即在講技術的基礎上,還要講道理與法理,同時還要解決真問題。政府的難題、企業的難題、輿論的難題,現在的難題,未來的難題,等等不一而足。
關鍵詞七:初步查明
既然是初步,就不應該是查明,應該是初步判斷。畢竟還需要溯源調查。初步情況,只是說明了異味的產生,沒有異味在何處產生,源水?立廠?管網?如不講明,只會引發更多的猜疑。
關鍵詞八:硫醚類物質
異味的原因會有很多。這些表面專業術語背后,實質都背負著一個責任主體。如:藻類爆發導致的土霉味(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主要誘因是:高溫+富營養化水體(如錢塘江夏季藍藻增殖);工業/農業排放,主要誘因是:苯系物(甜味)、酚類(藥味)、硫化物(臭雞蛋味)
如:施工破壞:挖掘機擊穿污水管與供水管,導致混合污染;災害沖擊:洪水倒灌淹沒井蓋,地表污染物滲入管網;消毒副產物:氯與有機物反應產生三氯甲烷(氯仿味)、二溴一氯甲烷(辛辣味);原水有機物含量高時加大氯投用量;吸附失效,活性炭飽和,對嗅味物質吸附效率下降(國標要求碘值≥1000mg/g,失效炭碘值可降至500以下);工藝滯后:突發污染時活性炭投加系統響應遲緩。
如二次供水環節中的問題:
第三句話:目前網上謠言較多,關于“糞水”的網絡謠言,警方已依法查處,請大家不信謠、不傳謠。
關鍵詞九:網絡謠言
當汴州用“便州”來代替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網絡的情緒化表達,會博得更多的眼球。同時會衍出更多的問題。真相缺席或遲到的時候,謠言是必然的。依法查處的同時,更要依法查明原因,給民眾一個真相。當真相到來的時候,不信、不傳是自然而然的事。真相遲到,可以理解,但真相缺席,很難原諒。
第四句話:對此事給廣大居民群眾生活帶來的影響和不便,我們深表歉意,并將進一步加強管理、確保供水安全。
關鍵詞十:歉意
對于歉意,公眾不會有懷疑。只是對于一個抽象的機構而言,只能用行動與結果來證明,才是最好的表達。否則很容易會被公眾解讀為“減免五噸水”,就是對用戶的補償。
對于安全供水問題,我們需要“接筒引水下山陬,端為夔民解百憂”的公益初心,更要有“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的保障能力。供水之道,小在管渠交錯,大在乾坤清朗。唯持“潤澤蒼生”之初衷,方能在各類迷陣中不移其志,這是供水管理者應有的內核,更是政府部門的應有責任。
編輯: 徐冰冰
水視點網創始人、物產中大集團正職級研究院副院長、戰略部副總經理,曾任物產中大公用環境投資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浙江物產萬信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錢江水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蘭溪市錢江水務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