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12-26 10:08
來源: 綠谷工作室
作者: 谷林
在垃圾焚燒領域,最近幾年,有不少領先企業都在積極探索輕資產轉型。而在水務領域,不少領先企業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輕資產轉型。
什么是輕資產模式?為什么企業都開始探索輕資產轉型?這種轉型能成為未來環保企業新的機會嗎?
前些日子中國固廢網發布粵豐環保采訪文章顯示,作為全國最早的垃圾焚燒上市企業之一、廣東省最大的民營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粵豐環保正積極推進業務轉型,拓展輕資產運營業務。
事實上,在垃圾焚燒領域,最近幾年,有不少領先企業都在積極探索輕資產轉型。而在水務領域,不少領先企業很久之前就已經開始了輕資產轉型。 什么是輕資產模式?為什么企業都開始探索輕資產轉型?這種轉型能成為未來環保企業新的機會嗎? 01投資拉動成就水業黃金十年 輕資產轉型是行業趨勢 按照一些專業人士的定義,“輕重”其實并沒有嚴格的限定與區分,主要在于效率不同?!爸亍敝赶鄬ιa經營投資較大,如建廠房、造設備等,但利潤回報較少,利潤率較低,基礎建設、機械制造等行業企業多屬于重資產公司。“輕”則指以品牌、營銷、管理、資源、人力資源等為生產經營要素,投資較小,但利潤率相對較高,如技術服務公司、咨詢廣告公司等多屬于輕資產公司。 輕資產模式的核心在于以小博大,風險低,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企業對市場的反應能力是否更快、運營管理效率能否更高。一旦輕資產企業產生利潤的主要資產要素被顛覆,則企業非常容易出問題。重資產模式的優勢在于資產升值預期及抵御資金風險的能力較強,準入門檻高,因為有更多可供抵押變現的固定資產,也比較容易獲得融資。因此,在市場處于快速發展期的時候,很多環保企業都會有做大資產的沖動——投資型的重資產企業期望以資產投入,實現滾動發展,快速“跑馬圈地”;技術、運營等服務型的輕資產企業,為了更多的服務訂單,也不得不向上延伸去想辦法參與項目投資。 正是這樣的發展邏輯,與環境產業的市場化改革推動一起,2004-2014年間,市政水務市場以投資拉動,實現了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在此期間,很多民營環境企業也紛紛涉足投資環節。 2015年后,PPP模式開始成為市場熱點,進一步放大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融資能力。很多企業為搶占市場,實現規模快速擴張,加大重資產模式布局,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企業現金流緊張。而重資產模式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旦達到產能限制,在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情況下,企業為了獲得更高利潤,必須不斷新增產能,從而再次消耗更多資金和時間,導致企業的利潤水平也會相應降低,最終陷入一個欲罷不能的發展循環。除非一直循環下去,如果中間資金跟不上節奏,企業就會崩盤。 當宏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國家的一系列去杠桿措施也最終讓多家上市環保公司陷入債務危機,行業收益嚴重下滑,重資產模式成為很多企業的“發展之痛”。 適逢行業新增減緩,經濟下行,疫情發生,一些領先企業在重資產基礎上,先后探索向輕資產模式轉型。幾年之間,輕資產轉型儼然成為環境產業的發展趨勢。 02政策環境變化+市場到頂 投資企業紛紛轉型輕資產模式 E20環境平臺很早就敏銳地洞察到了這個趨勢:2015年,國家出臺“水十條”后,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長傅濤認為,環境產業將進入效果時代,市場將由投資引領轉為更看重企業的技術和管理優勢,也即輕資產模式,并為此在“2015(第十三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做了題為“輕資產環境企業的戰略選擇”的主題演講。(相關閱讀:傅濤:輕資產環境企業的戰略選擇) “2016(第十四屆)水業戰略論壇”上,主辦方特別設置了一個對話環節,邀請行業領先企業共同探討“輕、重”模式問題,并在之后一年多里組織召開了幾次主題沙龍,從“輕資產也有高價值、輕資產如何實現高價值”等角度,試圖幫輕資產環境企業打開與資本之間的玻璃門。(相關閱讀:四大企業對話:重資產VS輕資產 狹路相逢誰占上風?) 2018年,水務龍頭、投資型企業代表北控水務,率先公開表示進行輕資產轉型,將原有業務拆為資管和運營兩個獨立平臺獨立運作,金融業務將被打包放進資管平臺,追求低風險與收益率,公司主體則專注于運營平臺,投資僅以戰略性投資為主。2019年,北控水務定調工作目標和發展方向為輕資產轉型、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投資-技術-建設-運營-采購等有效協同、集團-大區-業務區-項目四級聯動的“大運營”管理體系,重塑核心優勢,重創新再啟增長引擎,發動二次增長引擎,尋求曲線破局。(相關閱讀:北控水務蓄力新十年:堅定輕資產轉型,支撐二次增長) 碧水源,原本是一家以膜技術為核心優勢的公司,但在PPP熱潮中,面對同行的狂飆突進,也沒有按捺住沖動,參與了不少PPP項目投資。2018年,碧水源在其業績報告里提出,大量PPP項目中增加較多非公司核心技術的工程業務,導致公司整體毛利率隨業務擴大而有所降低,后面將結合政策背景和行業趨勢,發揮技術創新優勢,回到輕資產的高毛利模式。 2019年,國禎環保與長江生態環保集團聯合中標蕪湖市城區污水系統提質增效(一期)PPP 項目。在合作中,央企發揮融資優勢,國禎環保則專注于技術、運營能力,以此探索輕資產模式轉型的成長空間。同年,首創股份則以應急服務輕資產模式,在污泥處理領域進行創新探索。 在此期間,伴隨著國內水務市場日益成熟,整體增速已開始回落:根據E20研究院預測,“十四五”時期,中國城鎮供水規模和市政污水增速均呈下降趨:供水將從3%下降到2%,市政污水將由6%降至3%左右。 垃圾焚燒處理市場雖然比水業市場晚了幾年,但在這些年快速追趕之下,項目投資也即將到頂: 2020年全年開標項目78個,處理規模不足8萬噸/日,投資金額約400億元,這三個數字相比2019年的150多個、近15萬噸/日、600億元,均出現大幅下降,幾于“腰折”。按照國家相關規劃,2021年到2030年10年間,國家將規劃新建垃圾焚燒廠191座,2018年至2020年三年間新建的數量就高達270多座,前者的10年之量還不到后者三年的60%。而近期,國家四部委&央行發文加強縣級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建設,也進一步體現了這樣的背景和趨勢。(相關閱讀:增量即將到頂 垃圾焚燒企業的四種選擇) 一些領先的垃圾焚燒企業,如前些年的北控水務們一樣,也早早開始了它們的輕資產模式布局: “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連續十年入選“中國固廢領域年度十大影響力企業”的首創環境,其技術總監、北京首創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小東現場透露,“十四五”期間,首創環境將在輕資產領域集中發力。 今年5月,連續十三年上榜“中國固廢領域年度十大影響力”榜單的上海環境集團,也提出了“十四五”轉型策略,試行輕重并舉、雙輪驅動。 粵豐環保,截至2022年上半年,旗下共有37個項目,日處理規模達到55540噸,躋身行業領先陣營。據粵豐環保總裁袁國幀介紹,未來,粵豐環保將做到輕重資產并舉,探索推動輕資產的合作模式。 03輕資產轉型說易行難 要有輕重利益核心分配機制 對于企業紛紛輕資產轉型,某咨詢公司專家認為,這說明產業發展到了成熟期,發展遇到了瓶頸。在實踐中,向輕資產模式轉型,理想可能很豐滿,現實卻是相對骨感。 盛大環境總裁繆冬塬介紹,很多重資產企業向輕資產轉型其實和當年很多輕資產企業向重資產模式轉型一樣,都是市場發展和競爭激化的結果,一定意義上屬于迫不得已。當年很多企業從設計到設備銷售,做EPC項目,中間都是因為競爭日益激烈,低價中標,企業不掙錢,不得不調整業務方向,最后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就開始做BOT,以及后來的PPP,希望掌握住項目源頭,然后掙設備、運營的錢。 繆冬塬認為,從輕轉重,靠的是錢,主要拼企業的融資能力?,F在從重轉輕,企業也需要有金剛鉆:企業要思考業務競爭的門檻在哪里?自己的護城河是什么?環境產業雖然也是技術驅動型產業,但市場上很多的技術,并不是你能他不能。那么,在輕資產模式下,企業該如何發現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輕資產運營,一方面需要低成本、重現金流、規避風險,另一方面需要整合資源以最大化利用資源,提高技術、管理、營銷等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并提高企業的決策靈活性等。從本質來說,輕資產業務必須在重資產企業的資產價值提升上獲得相應的收益。 在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看來:一個項目中,如果輕資產企業不出錢還想獲得項目,除非企業自身的品牌和技術有獨到的領先之處,甲方在此的要求肯定也比一般情況下的要求高。即便如此,在這樣的關系中,輕資產企業被換掉的風險也會比較大。 對于重資產企業來說,因為前期的高投入,收益主要靠后期運營,所以他們傾向于在自己重資產業務的基礎上,強化輕資產業務。 現實中,環境產業的重資產企業大多是國有企業,它們承擔著更多的社會價值,也更看重資產價值,進行輕資產模式的轉型,勢必要減少就業崗位、減少銀行融資,尤其不容易。而國有企業在研發、市場開拓等方面,在基因方面并沒有先天的優勢。 特別是在創新方面,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湯谷良曾撰文指出,中國的創新基本上都是民營企業做出來的,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基本沒有創新能力;而要實現輕資產模式轉型,就必須加大在研發上的投入,提升創新能力。 對于重資產國企來說,在這樣的基礎上實現轉型輕資產模式,需要的準備和提升之多、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而對于做技術和運營的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來說,作為央企和國企重資產企業的服務商,在項目中并沒有太多話語權:一般情況下,重資產企業出錢搞建設,肯定要先拿走利潤的大頭,剩下小部分收益留給輕資產合作方,有些項目利潤很小,甚至根本不掙錢。這就造成了輕資產服務企業的兩難:不做,就沒有項目。做,掙錢的確挺難。 而且在當前地方政府更加缺錢的背景下,在一些輕資產的環衛服務項目中,企業與政府合作的前提就是要以投資換市場。這樣,企業就又進入兩難境地:做項目,就必須從輕兼重。其中的壓力不言而喻,風險也相應增加。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投融資中心首席專家羅桂連之前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認為,企業由重轉輕,需要一個硬性前提條件,即整體資產回報率要超過重資產持有人的合理收益率水平。比如,整體資產回報率為8%,那么通過結構化的切分,把重資產部分的回報率做到6%吸引財務投資人,輕資產部分的回報率則利用財務杠桿可以更高一些。如果資產本身回報率低于財務投資者的基本回報要求,那么即使僥幸成功一單,后面也難以持續。(相關閱讀:輕資產環保企業遭遇資本“冷遇”?金融機構有話說) 也即,對于轉型企業來說,要把輕資產業務做好,不僅要在技術、管理、營銷、品牌等方面發現和建立自己核心競爭力,也要在輕和重的收益分配上有自己的一套核心機制。 04輕資產轉型的三種途徑 技術+運營為主要選擇 即便困難重重,可發展的趨勢難以違背。對于重資產環境企業來說,輕資產轉型勢在必行。 而對于輕資產轉型方式,戴小東的發言更具有概括性。在他看來,環境企業的輕資產之路主要有三種途徑: 一是通過科技創新,實現技術引領,構建在全鏈條或鏈條某一環節的技術優勢,并尋求技術優勢產業化落地,形成核心產品和技術方案,將創新成果變現;二是通過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模式,使重資產變輕,提升資產周轉效率和現金流和利潤水平,提高投資收益;三是依靠技術密度和智力資本,提供綜合運營維護服務。(相關閱讀:戴小東:“十四五”期間 首創環境將集中發力“輕資產模式”) 2021年6月21日,包含富國首創水務在內的首批9只基礎設施公募REITs產品在滬深交易所上市。首創環保集團總會計師郝春梅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通過實施公募REITs,企業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存量資產轉變為證券化產品,加速存量資產的周轉,為重資產行業探索出了一條解困之路。REITs不僅切實降低了公司資產負債率,分散了企業財務風險,同時一部分資金也可騰挪出來用于新項目的投資。 無疑,在資產證券化方面,首創環保集團成為環境產業的領跑者,它在這條輕資產道路上的探索必將為后來者提供更多的借鑒。 在實踐中,環境企業更多的還是選擇技術+運營的輕資產路徑。前面北控水務和國禎環保選擇的是技術+運營,碧水源選擇的是技術。 這里,首創環境的輕資產戰略是以重資產業務(焚燒、危廢等)為依托,推進面向重資產業務的技術設計方案、服務方案產品化,通過內部的應用實踐,進而推動核心技術向外部市場拓展,拓展新業務領域,實現輕重并舉和輕重平衡,以及以輕帶重。其中,要特備強調以技術驅動,通過科技創新來實現輕資產化。 而在上海環境的規劃里,其輕資產業務指規劃咨詢、生態修復和代建代管,然后同生活垃圾、危廢醫廢、污水處理一起,形成輕重并舉。 廣東三新能源是三新控股集團的全資子公司,三新控股集團在房地產、證券等領域均有投資。2004年,三新能源涉足垃圾焚燒,至今已逐步發展成為業務涵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危廢)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燃煤鍋爐煙氣治理、工業園區供熱等領域的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生態環保綜合服務商。 三新能源董事長兼總經理樊均輝認為,當前的環保市場,還是以北控水務、首創環保、光大環境等國企、央企為主,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即使做投資,肯定也沒法與這些巨頭競爭,未來要想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最好的出路就是做輕資產服務商。為了在合作中取得更多的話語權,輕資產服務一定要與技術進行捆綁,打造出自己的核心優勢,用技術去撬開市場的門檻。 在袁國幀看來,民營企業的資金實力整體上肯定比不過國企,所以民企更應注重技術,把項目做好,為政府解決問題,用效果讓民眾滿意,最終讓政府認可自己。據他介紹,從粵豐環保發展的歷史來看,建設能力和運營能力正是粵豐環保的核心優勢。在前不久試運行的上實寶金剛項目中,粵豐環保也將自己定位為技術擔當。 根據袁國幀介紹,未來,粵豐環保將立足自己的強項,拓展委托運營業務等,并構建粵豐科維、粵展投資、粵豐科盈三大投資平臺,搭建包括環衛及城市服務、飛灰填埋、爐渣綜合利用、填埋場整治和循環經濟產業園在內的固廢處理全產業鏈,同時提供圍繞智慧城市建設、智能停車以及智能環衛、環保電力數字精細化運營管理的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服務。(相關閱讀:粵豐環保:布局垃圾處理全產業鏈 探索輕資產合作模式) 05輕資產模式更重視運營效果 “六化”指標打造行業標桿 北控水務作為行業率先公開進行輕資產轉型的龍頭企業,2020年公告其輕資產轉型初見成效;2021年,其水處理+技術服務板塊占公司總毛利的比例持續提升,達到76%,重資產的建造類業務則出現了顯著下降。對此,北控水務執行總裁李力對媒體介紹,輕資產轉型最根本的是需要真正提高服務的能力、水平和技術含量。(相關閱讀:從投資拉動到運營引領,詳解北控水務高質量發展路徑) 對于環境企業的技術轉型,在E20環境平臺之前的論壇和沙龍上,傅濤也曾多次發表看法,并提出了一個T字形的戰略模型:在客戶戰略價值上做寬,在企業的核心能力上做專。 傅濤認為,滿足客戶的需求就是實現對客戶的價值,所以企業要做好客戶界面。在立足于核心技術的業務范圍里要有知名度。技術不一定最好,但和客戶對接的界面要做寬,用客戶可感知并認可的技術化,在做寬的同時,做專核心優勢。想業主所想,急業主所急,幫客戶解決實際難點、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到最好。(相關閱讀:效果時代輕資產公司如何做到接地氣的極致化?) 在技術服務極致化之外,運營能力提升方面,主要就是要精細化和智能化。 在行業增速變緩、環境需求開始更多地追求效果之時,內向發力,向管理要效率,精細化就成為很多企業的必然選擇,特別是這些年一直很活躍的環衛市場,企業的感受更加明顯。在作者的一些文章和其他相關報道中,一大批企業都將精細化作業和管理作為競爭的核心和業務提升的重點。 而智能化,在當前和未來的發展中,更是借助互聯網和數字化基礎成為企業提升效率的重要手段。以垃圾焚燒為例,E20研究院固廢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潘功博士在文章中也談到:通過對比傳統人工運營與智能化技術運營過程,聚焦垃圾焚燒電廠技術運營核心難點的工作原理和實際效果,智能化技術是未來垃圾焚燒運營精細化發展的必要技術核心?;跀祿夹g和數字技術的垃圾焚燒行業的智能化轉型,將是垃圾焚燒行業走向未來的必經之路。(相關閱讀:垃圾焚燒“六化”發展之精細化管控與智能化升級) 為了進一步更好地呈現和檢驗環境企業的項目質量和業務水平,在滿足客戶需求之外,E20環境平臺專門總結出“六化”標準,即“精細化、智慧化、資源化、低碳化、生態化、社會化”,對接國家的“雙百計劃”,試圖打造環境產業“雙百跨越標桿項目”,并建立團體標準?;顒右唤浲瞥觯吹玫搅诵袠I的普遍關注和支持,近百家行業領先、具有特色的項目積極參與進來,一同引領產業在運營時代的發展方向。(相關閱讀:E20啟動“領跑者”團標工作,引領和服務環保企業邁上高質量新臺階;走進行業標桿 探尋高質量發展“六化”建設方向;傅濤:垃圾焚燒的六個高質量發展路徑) 當然,作為產業趨勢,重資產企業向輕資產模式轉型本身也不會一蹴而,需要一個過程。另外從重資產和輕資產模式本身來看,各有利弊,更是時代的產物、市場的需求。在國家經濟大周期和產業發展小周期的共同合奏下,企業的輕資產轉型,仍需要根據自身的性質和發展階段來選擇。 傅濤一直強調,環境產業本質上是服務業。隨著重資產投資逐步完成,產業整體的輕資產轉型將會如何走,達到什么程度?這或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觀察和等候。
編輯: 李丹
E20環境平臺合伙人 綠谷工作室主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