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上,《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簡稱《“十五五”規劃建議》)正式獲得通過。
11月4日,E20環境平臺組織公司全體黨員學習會,認真學習和貫徹《“十五五”規劃建議》內容及目標要求。本文為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黨支部書記傅濤在本次黨員學習會上的分享全文整理。
《在變局中夯實現代化根基:“十五五”規劃下的環境產業轉型與突圍》
——傅濤在公司黨員學習會上的講話
(2025年11月4日)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圍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建議》進行學習。雖然四中全會通常不以全面部署經濟工作為主,但今年情況特殊。按照慣例,“十五五”規劃本應在五中全會正式布局,但鑒于當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黨中央提前在四中全會作出系統部署,體現了高度的戰略主動。
這份文件的核心,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整體部署。全篇除第一章、第二章為總論外,后續十三章均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統領,分別從十三個方面展開具體任務。可以說,整個規劃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施工圖。
01 “十五五”的歷史定位:承前啟后、夯實基礎的關鍵期
文件首先充分肯定了“十四五”時期的成績,并對“十五五”作出明確戰略定位:這是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是夯實基礎、破解瓶頸、應對變局的關鍵階段。
從2020年到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個階梯式推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十五五”正處于這一進程的中間節點,既要鞏固前期成果,又要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打下更堅實的基礎。
02 對國內外形勢的精準判斷
文件對“十五五”時期的發展環境作出高度凝練的判斷:我國發展面臨的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
(一)國際形勢:百年變局加速演進
當前,大國關系深刻牽動國際格局,尤其是中美關系已成為影響全球秩序的核心變量。國際形勢的動蕩,又反過來深刻影響國內發展。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中美戰略博弈不結束,國內經濟環境就難以根本性好轉。
所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非被動遭遇,而是中國主動謀劃、積極推動的歷史進程。其本質,是對美國單極霸權的系統性挑戰。經過十余年布局,中國已從“應對變局”轉向“主動運籌”。文件明確提出,我國“具備主動運籌國際空間、塑造外部環境的諸多有利條件”——這是前所未有的戰略自信。
近期中美元首會晤及一系列外交互動表明,中國正更加主動地提出訴求、設定議程。未來五年,中國將更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但同時,世界也進入“變亂交織、動蕩加劇”的時期:地緣沖突頻發,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威脅上升,國際經濟秩序遭受嚴峻挑戰。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是現有國際秩序的堅定維護者——因為我們在這一體系中具有強大競爭力;而美國則在不斷破壞這一體系。這場秩序之爭,已進入關鍵轉折點。
(二)國內形勢:長期向好,短期承壓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但必須注意,這里強調的是“長期向好”,恰恰說明短期壓力依然嚴峻。
我們的制度優勢突出:黨的領導確保“全國一盤棋”;超大規模市場形成“巨國效應”,內部無關稅壁壘,遠優于歐盟等區域經濟體;產業鏈完整度全球領先;人力資源豐富,人才儲備充足。
但問題同樣突出。未來五年不會輕松,必須堅定信心、迎難而上。
03 規劃的總體思路:以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十五五”所有工作都圍繞一個核心展開: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現代化是2049年的總目標,高質量發展則是當前最緊迫的具體任務。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規劃的章節排序具有強烈信號意義:前七章全部聚焦經濟發展——產業體系、科技創新、內需市場、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開放、鄉村振興、區域協調;文化、民生、生態等內容排在后面,生態放在第十章,最后以黨的領導收尾。這清晰表明:當前工作的重心,已重新回歸“發展為要”。面對嚴峻的滯脹壓力和企業生存困境,穩增長、保就業、促轉型成為首要任務。
04 與我們行業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點
(一)適當加強中央事權,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文件第二十條明確提出:“適當加強中央事權。”這對我們環保行業具有重大意義。
長期以來,環保(包括供水、污水處理等)被明確為地方事權。《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均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是責任主體”。但近年來,土地財政大幅萎縮,地方財政難以為繼,導致大量應收款積壓,項目難以為繼。
“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意味著部分事權可能上收,或中央加大轉移支付力度。這正是我們近期推動的環境“資產重構”、探索央地事權財權匹配改革的重要政策依據。下周五(11月14日)將在E20舉辦的主題沙龍,將圍繞此點深入探討。
(二)公共服務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基礎標準難再提高
文件在民生保障部分再次強調“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這一表述在二十大報告中是分開的,但從三中全會起已并列使用,表明政策導向已明確:基礎公共服務的覆蓋要均等化,但標準不宜再大提高。
以自來水為例,國標是基礎服務底線,不可能無限提升。提高標準意味著增加財政支出,在當前財政緊平衡下不可持續。因此,基礎公共服務只能保基本、保安全、保均等,難以成為企業盈利增長點。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