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傅濤在“2025上海固廢熱點論壇”上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背景,深入剖析了環境產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他指出,中美博弈與智能化革命的雙重變量正推動產業系統性重構,企業需以“AI+”思維重構生產關系,方能在變革中搶占先機。
傅濤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不確定性
2025年作為“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開局之年,當下最受關注的三大問題暗藏著對未來發展確定性的深層探尋:其一,應收賬款回收困境持續;其二,經濟周期低谷何時終結成為長期議題;其三,“走出去”戰略的爭議升溫。
而這些不確定性的根源,本質上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美博弈的深層影響。中美兩國開始博弈,從貿易戰到后續的“細菌戰”“金融戰”“科技戰”,雖未爆發熱戰形式的世界大戰,但雙方已在多個領域深度交手,博弈影響極為深刻。
中國在此過程中以防守為主,由此開啟“三大攻堅戰”(2018年啟動至2021年),其本質核心是防范金融風險。因為在中美軍事、政治、經濟、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博弈中,中國并非處于劣勢,唯獨金融領域與美國存在差距,這種差距迫使我們在金融層面采取嚴防死守策略。
而中國分稅制體制下,地方政府因事權與財權不匹配長期存在資金缺口(1994年朱镕基推行分稅制后,地方財政依賴中央轉移支付)。2017年成為PPP關鍵分水嶺,中國開始收緊地方財政,后續PPP模式暴雷、東方園林等企業出問題,本質皆源于中美對抗。
因此,中美對抗不結束,地方政府事權導致的缺錢困境難以根本改善,而中美博弈快則兩年、慢則三年會有結果(這種博弈并非一方徹底擊敗另一方)。博弈之間必須守住自身短板,因為這是關乎根本的“生死之戰”。
在這場關乎根本的“生死之戰”中,中國既需在金融等短板領域筑牢防線,也不得不直面中美博弈對國內經濟與國際格局的深層沖擊。
首先,中國地方政府環境支付缺錢,短期內不會好轉。在接下來至少兩到三年的時間內要做好持續過緊日子的準備,若企業無法挺過這一階段將面臨更大挑戰,且應收賬款在未來兩三年內可能進一步增加。
其次,世界經濟已步入危機初期。全球性經濟危機2025年或將拉開序幕,美國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全球性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沖擊尚未完全顯現,未來兩三年其影響將更為強烈。所有產業包括環保產業都將面臨艱難局面,而危機的終結需待中美對抗有明確結果。
第三,國際政治的戰國時代來臨。小國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二戰后世界國家數量從四五十個突然膨脹至近兩百個,80年代時只有一百三十個左右,小國曾因獨立在國際格局中占據優勢。但如今以實力為尊的時代到來,小國因缺乏實力難以在大國博弈中幸免,此前“春秋爭霸不滅國”的模式已轉向“戰國卷入即滅國”的殘酷競爭。
因此,做國際市場,若沒有足夠的產品競爭力、支付能力及國際合作手段,部分國家的市場不可輕易涉足。相較之下,中國目前是全球最穩定的市場,更值得深耕。
人工智能帶來的產業重構是持續、深刻且不可逆的
除了中美博弈的外部變量,2023年開啟的智能化浪潮正從內部重塑產業邏輯。這雙重變量的疊加正形成世界范圍內的產業重構。
為什么說智能化會帶來產業重構?如果不改變流程,僅把智能化當作工具,那就與此前的信息化、數字化、智慧化沒有區別,只是提升效率而已,這叫“+智能”。它不會改變結構、組織形式及生產方式,至多是個工具,無法帶來產業重構。但如果以AI作為底盤,即“AI+”,其產生的影響將極為深遠。
影響具體有哪些表現?首先從“老四化”說起。
編程運轉、PLC、DCS和一鍵啟停等都屬于自動化范疇,行業對此并不陌生。
信息化就是物聯網、統一數據標準,打破數據豎井,形成一屏統覽,厲害些的做成駕駛艙,讓老板一目了然,便于查看。
數字化是對所有過程、管理行為、修理行為進行非人工的登記,所有動作直接被記錄。
智慧化就是做機理模型、模擬仿真,讓邊端能設定目標并自主控制。再往后有了灰黑箱模型、數理模型。它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就是取代人。無論是在邊端取代工人,還是在集團終端取代中層,最終取代高層、總經理,都是在減少人,達到無人的目的。
其本質邏輯在于,它認為人是有缺陷的,只要將人的工作標準化、規范化、流程化,最終都會被“老四化”替代,結果便是黑燈工廠、無人工廠。工業化標準化水平高的行業比如富士康已經實現,而環保行業的標準化程度低,因此保留了人。如今,那些從工業化領域被擠出的人,大多進入快遞、餐飲等服務行業(標準化程度低)。也正是因為環保行業標準化程度低,這些人也進入到了我們行業。
這條路的終極圖景如同《駭客帝國》:當一切標準化、規范化后,人的作用被機器取代,只剩下執行程序的特工史密斯(Agent Smith),無人化是“老四化”的終極目標。
但智能化不同,它從誕生起就始終在模仿人類,包括人的智力,還有人性。模仿人的智力有了千億級大模型,2023年大模型對人性的模仿取得關鍵突破,著名的圖靈測試通過(人工智能與人類封閉對話時無法被區分)。IT精英們正朝著模仿人類“六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識)的方向推進,模仿的結果是會像人一樣感知:單模態感知發展為全模態感知即通用人工智能,再結合行動能力形成機器人,具備人形就是具型機器人。
模仿人的結果就是成為人的幫手、徒弟、伙伴。當AI能力超越人類,人類可能面臨職能替代,最終社會將演變為“人與智能體共生”的形態。
人工智能最終改變的是社會結構。“+智能”是一種工具,是“老四化”的延續,它在圍繞工作體系讓我們的能力更強;而“智能+”是在顛覆社會關系。傳統社會中“物依托于人”(如房產證、汽車證、手機密碼均以人為主導),但當風機、閥門、家電等成為具備感知與決策能力的“智能體”,它們將以獨立“社會成員”的身份加入人類關系網絡。這種智能體會成為社會結構組成部分,這種變革本質上是對生產關系的重構。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