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元成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ST 元成”)涉嫌定期報告財務數據虛假記載一案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一事引發了行業的廣泛關注(詳情點擊:某環保上市公司嚴重財務造假,觸及強制退市!)。
經查,*ST元成存在三項主要違法事實。證監會依法擬作出嚴厲處罰:對*ST元成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合計處以3745.46萬元罰款;對實際控制人祝昌人給予警告,合計處以2800萬元罰款,并采取10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對其他責任人員周金海、姚麗花各處以500萬元罰款,對余建飛、陳平各處以200萬元罰款,均給予警告。
根據認定情況,*ST元成2020年至2022年年度報告虛假記載的行為,涉嫌觸及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情形,上海證券交易所將依法啟動退市程序。對于可能涉及的犯罪線索,證監會將嚴格依法移送公安機關。
經中國水網梳理,ST 元成并非今年第一家因財務造假引發嚴重后果環保上市公司。環保上市公司頻繁爆出財務造假,其背后是行業特性、商業模式等多重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01.多家環保上市公司及高管遭遇處罰
被“追著殺”成常態
今年9月,美晨生態及相關當事人收到了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監管局下發的《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2025﹞9 號。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山東監管局追究了時任賽石園林董事長郭柏峰,以及美晨科技與賽石園林一眾涉及此案的共計12位高管的責任。
2014 年至 2018 年,美晨科技子公司賽石園林通過虛假采購勞務、苗木等方式虛增工程施工成本及完工百分比,從而虛增收入、利潤;通過虛假銷售苗木、虛減相關費用、收入成本錯記等方式虛增收入、利潤,導致美晨科技累計虛增收入143,777.67 萬元,累計虛增利潤 65,796.49 萬元。
此外,由于此次財務造假,其股票自 2025 年 9 月 30 日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美晨科技”變更為“ST 美晨”。
9 月 12 日,曾用名 “億利潔能” 的利能 5 發布重磅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億利資源集團(下稱 “億利集團”)及 29 名相關責任人,收到內蒙古證監局《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 因 2016 年至 2023 年期間持續財務造假、關聯擔保、資金占用及欺詐發行債券,擬合計罰款 3.75 億元,時任控股股東董事長王文彪被采取終身證券市場禁入措施,另有多名高管被禁入5年至10年。
據監管查明,其造假行為持續長達八年,涉及2016年至2022年,期間該公司通過虛構期貨交易、虛增投資收益、虛記銀行存款利息、虛構貿易業務等方式虛增利潤總額。為掩蓋控股股東億利集團及其關聯方占用資金事實,該公司還通過虛增貨幣資金、虛構金融資產交易等方式虛增資產。
2024年6月10日,億利潔能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同年7月18日,億利潔能因連續20個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被上海證券交易所決定終止上市并摘牌。在退市一年多之后,再次受到處罰說明“退市不免責”。
7月29日晚間,浙江海鹽力源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力源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7月28日收到公司實際控制人沈萬中送達的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因犯違規披露重要信息罪,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沈萬中判處有期徒刑一年,緩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330萬元。
2021年度,力源科技通過提前確認11個水處理項目進度的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并于2021年半年度報告、三季度報告、年度報告財務造假。其中:2021年半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1541.59萬元,虛增利潤總額425.63萬元,分別占當期披露金額的13.42%和34.01%;2021年三季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2168.14萬元,虛增利潤總額542.56萬元,分別占當期披露金額的13.54%和27.16%;2021年年度報告虛增營業收入1.04億元、虛增利潤總額2707.28萬元,分別占當期披露金額的24.71%和68.23%。
02.財務造假的背后——
行業特性與資本市場的強烈矛盾
環保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原因環保上市公司頻繁財務造假,本質上是 “高投入、慢回報”的行業特性與資本市場“高增長、快回報”的短期訴求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導致的。
首先從行業屬性來看,污水處理、垃圾焚燒發電等環保項目通常需要巨額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而回報則依賴于項目建成后長達20-30年的運營。這導致環保企業現金流長期處于“大進大出”的狀態,前期經營現金流為負是常態。
為了滿足資本市場對增長和盈利的短期期望,一些環保上市公司強烈渴望在項目前期“美化”報表,掩蓋真實的現金流壓力。
此外,由于環保行業To G的屬性,其收入嚴重依賴于地方支付能力和支付效率。而隨著近幾年環保項目甲方付款延遲是常態,一些環保上市公司可能通過虛構應收賬款或延長賬期來虛增收入。
從企業自身來看,許多環保上市公司是民營企業,實際控制人權力過大,內部控制形同虛設。造假決策往往由實控人主導,財務、業務部門配合執行,外部董事和監事難以發揮監督作用。
此外,管理層迫于業績對賭、股權激勵解鎖條件或市值管理壓力,可能更傾向于采取短期造假行為來達成目標,而非專注于企業的長期健康發展。種種原因導致,一些環保上市公司傾向于通過虛增收入、虛增資產以及隱瞞負債和擔保進行財務造假。
03.資本市場打擊財務造假力度大幅提升
退市,也無法免責
據悉,去年以來,資本市場打擊財務造假力度大幅提升。
2024年7月份,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公安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國務院國資委《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加大全方位立體化追責力度。包括加快出臺上市公司監管條例,強化行政追責威懾力。推動出臺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司法解釋,加強對“關鍵少數”及構成犯罪配合造假方的刑事追責。完善民事追責支持機制,推動簡化登記、訴訟、執行等程序,加強對投資者賠償救濟,提高綜合違法成本。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