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了解到,近日江蘇某地一家民營企業向媒體反映,他經過招商引資為當地靜脈產業園投建的污水處理廠多年來無水處理。當地政府回應,此事主要是因為“超前規劃”。
污水處理廠等環保基礎設施作為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需要具有前瞻性、超前性,可哪些項目可以超前?要如何適度超前?企業要如何避免踩雷?成為了當前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
01 投資數千萬的污水處理廠無水處理?
近日,有民營企業負責人向媒體反映,他經鹽城市大豐區草廟鎮招商引資,在當地的靜脈產業園投資4000多萬元建設了一座污水處理廠。多年來,污水處理廠幾乎“滴水未進”,園區的污水去哪了呢?
這位民營企業的負責人徐先生介紹,他所說的污水處理廠項目自2020年啟動,歷經環評、設計與施工,于2021年底建成,2022年4月通過環保驗收,取得排污許可證。
他表示,“根據我們的測算與統計,大豐區靜脈產業園每天產生的污水量至少有1000-2000噸,但我們的污水處理廠建成以來,這些污水一滴都沒有進到我們的污水處理廠。如果這些污水直排環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言而喻。”
2025年7月8日,鹽城市大豐生態環境局局長王亞云通過當地節目對此事做出了回應。他介紹,“大豐靜脈產業園目前有11家企業,其中有5家企業的污水是進行回用,兩家企業建成之后一直未投產,兩家企業停產,還有兩家企業每天產生30噸左右(污水),是通過槽罐車運到周邊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
對于園區污水處理廠建成即荒廢的情況,他表示,主要是因為園區的污水量很有限,達不到污水處理廠的生產條件。“我們會同園區積極把污水處理廠進行盤活。”
既然園區日均污水量僅30噸左右,那么,當初招商引資邀請徐先生前來建設污水處理廠,測算、設計和審批的處理量為何定在3000噸?
對此,大豐區草廟鎮鎮長董識君表示,是“超前建設了”,政府正考慮引進新的投資人,對該污水處理廠進行降標改造——“一開始在設計的時候,就覺得有幾個用水量比較大的企業,本來是要落地的,后來沒能落地,所以規模就稍微超前了一點。”
此外,當初在徐先生與草廟鎮簽訂的投資協議中,雙方明確約定,政府按一期建設規模(3000噸/天)80%保底水量,給予10元/噸的缺口補貼。
據悉,目前就該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運營、補貼兌現等問題,徐先生正在與當地政府打官司。
對于目前鹽城市大豐區靜脈產業園污水處理存在的問題,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執法監督局副局長陶得獎在節目現場回應表示,“我們希望鹽城大豐生態環境局對園區的企業廢水排放進行全面的調查核實,把污水的去向了解清楚。其次,要對非法排污企業進行嚴厲打擊。必要時,省廳可以直接提級督辦,爭取把園區的污水處理問題解決好。”
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王燕楓在現場也提出要求——“請鹽城市生態環境局來牽頭,一個星期之內對這11家企業進行全面的摸排,拿出一份比較有分量的報告,來說清楚污水去哪兒的問題。”
同時,他表示,園區的污水處理廠作為園區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超前性,“這個污水處理廠不能關掉,園區管委會要給予一定的資金托底,保障污水處理廠的生存。”
02 曬太陽、吃不飽現象屢見不鮮
中國水網發現,因超前規劃,導致此類事件并非孤例,此前也有因當地政府超前規劃,導致污水處理廠進水不足的情況。
2012年前后,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開發乳業開發區北側區域。和林格爾縣通過邀標引入安徽佳明環保公司進行園區的污水處理廠建設。安徽佳明于2013年初在當地成立分公司內蒙古佳明環保有限公司(下稱“內蒙古佳明”),并開始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廠子于2014年11月開始試運營。
由于長期運營困難,內蒙古佳明在2020年7月以3380萬元的價格將污水處理廠轉賣給當地一家自來水企業。此后,內蒙古佳明與當地政府因借款(或補貼)糾紛對簿公堂(此處不再贅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相關新聞了解一下)。
污水廠運營困難的原因就在于污水處理廠運行以來的日均污水處理量約為3000噸,甚至2014年11月剛開始運行時,每天污水處理量僅為500噸。而根據當地政府與內蒙古佳明簽訂的合作協議,項目設計總規模為日處理污水5.5萬噸,分三期建設,一期建設為1.5萬噸。
這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污水處理量未達到50%的驗收負荷,污水處理廠無法通過發改委的驗收,內蒙古佳明公司也不能進行排污費定價,所以運行前三年并未對園區各企業收費。
內蒙古佳明公司的訴訟代理人認為,“政府的規劃有誤,餅畫得太大,最后里面放個芝麻。”
除了污水處理廠進水量不足以外,垃圾焚燒廠其實也存在類似的現象。近段時間大家討論的火熱的“中國的垃圾不夠燒”的情況也與政府過度超前規劃有關。
據悉,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運營模式主要是特許經營,以BOT(建設—經營—轉讓)為主。這種模式下,地方在建設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時,當地政府不需要立即支付大額款項。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表示,“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垃圾焚燒項目上得很快。”薛濤指出,由于市縣區各級政府都有權力上垃圾焚燒項目,如果各級政府前期在項目統籌上做得不夠到位,垃圾量預估過于樂觀,就容易導致項目上多,部分城市就出現“垃圾不夠燒”的情況。
信達證券研究所能源研究員吳柏瑩稱,近幾年,垃圾焚燒產能快速擴張,導致部分地區垃圾焚燒產能和垃圾量失衡加劇。作為城市基礎設施,部分地區垃圾焚燒設施存在超前建設的情況。當城市擴張速度不及預期,就會出現垃圾焚燒廠產能利用不足的情況。
03 過度超前規劃不可取,哪些項目可適度超前?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