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形勢下,中國水務企業亟須結合自身稟賦和海外市場需求,清晰地制定海外投資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
1路徑一:依托央國企優勢,協同“抱團出海”
圖4-2013-2025“一帶一路”海外大型公用事業(投資規模大于一億美元)建造企業項目數量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發布的“中國全球投資追蹤(China Global Investment Tracker)”數據庫的數據,截至目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規模超過1億美元的75個公用事業項目中,有66個項目由央國企擔任總承包商。這表明,央國企憑借資金實力雄厚、政府支持力度強、管理體系成熟及全球網絡廣泛等優勢,已成為海外公共事業基建的主要力量。此外,國家層面的戰略支持與雙邊貿易協定也有效降低了海外基建投資所面臨的地緣政治風險。
在現代城市化發展趨勢下,中國水務企業在海外拓展過程中,除進行系統性的技術評估,深入了解目標國的水資源狀況、市場需求及政策環境外,更需在戰略層面精準定位,選取與自身技術能力與管理經驗相匹配的市場進入路徑。同時,應積極探索與央國企合作的可能性,利用央國企的綜合競爭力和國家戰略支持,以聯合體形式實現“抱團出海”。該合作模式不僅能有效分散復雜國際環境中的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還可顯著提升中資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整體競爭優勢。
當前,全球水資源短缺和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國際水務市場對資本和技術密集型項目需求持續擴大。水務企業在制定出海戰略時應關注他國對于水務投資的主權敏感性問題,積極引入多國企業參與合作以降低風險。相較于過早進入市場,更應關注已有中資基建基礎的國家,以促進水務合作機會的生成。因此,水務企業應制定科學戰略,深化與央企的協同,準確對接目標國的發展需求,實現有效布局與深入扎根。
2路徑二:強化產業鏈環節能力,創造技術出海空間
水務企業應從傳統單一的工程建設模式向“投資-建設-運營”一體化模式轉型。在海外市場拓展過程中,企業不僅應承擔施工承包任務,還要積極向運營管理和設備供應領域延伸,全面提升產業鏈整體參與度。企業需要整合工程設計、設備供應和運營維護環節的能力,以降低項目生命周期成本,提高邊際效益。此外,加快技術創新與數字化發展,借助智慧水務技術提升運營效率、減少資源浪費與人工成本,實現精細化管理。
以瑞典環保企業普拉克(PURAC)為例,其污泥熱水解技術在污水處理領域具有國際領先優勢,能有效將污泥轉化為沼氣,提高能源自給率。普拉克累計完成全球超過5000個項目,覆蓋70多個國家,涉及污水、垃圾和廢水處理等多個領域。2015年,北京城市排水集團及國投創新聯合收購普拉克后,積極拓展國內外污泥處理業務。2018年成功中標蒙古烏蘭巴托污水處理項目,成為以自主技術品牌實現“技術出海”的典型案例。
3實施目標國本地化戰略,增強區域競爭優勢
鑒于水資源與國家主權及發展戰略密切相關,本地化戰略在水務企業海外拓展中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本地化能有效提高企業在目標市場的競爭優勢,降低東道國對水資源主權敏感性的顧慮;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動當地水務市場的可持續發展,降低項目談判與履約成本。
如近年來,眾多中國水務企業借助新加坡交易所這一國際資本平臺快速進入東南亞市場。
2014年起,多家中資環保企業通過收購在新加坡上市企業迅速獲得當地項目資源及市場渠道。這種模式不僅體現了新加坡在區域水資源治理中的戰略地位,也反映出企業對于新加坡優越營商環境及解決水資源問題經驗的認可。利用新加坡嚴格的監管標準帶來的國際信譽,有效提升了企業品牌影響力,實現了資本運作與區域戰略的協同。
“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水務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應系統實施本地化戰略。通過尊重當地文化與市場需求,組織上深度融合當地,通過聘用本地員工、建立本土供應鏈體系以及遵守當地法律法規,增進與當地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互動和信任,實現由外資企業向本土企業的戰略轉型,建立長期穩定的市場基礎與競爭優勢。
04軟實力“硬”起來:“人”先出去,提升國際公關互動能力
1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與交流,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團隊
人才是企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支撐。當前,企業在海外市場經營能力和人才儲備方面依然不足,成為“走出去”面臨的關鍵挑戰。為助力水務行業企業順利實現國際化,應加大國際人才培養和交流力度,建立一支專業化、全球化,擁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團隊。
首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應聯合推動實施“水務國際人才聯合培養計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高校及科研機構合作,共同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人才。例如,2017年5月,中國政府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實施包含綠色絲路使者計劃在內的6大類25個重點項目,旨在促進沿線國家環境管理人員及專業技術人才交流合作,提升當地環保意識及管理水平。2019年發布的《綠色絲路使者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則進一步明確培訓目標,涉及大氣、水污染防治以及綠色金融、供應鏈和技術分享等內容。據中國駐柬埔寨大使汪文斌介紹,該計劃已為12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培訓3000人次綠色人才。
其次,應搭建和對接國際專業平臺。例如,與國際組織聯合舉辦專業會議、合作項目,設立國際水務創新獎學金,鼓勵青年技術人才參與國際經驗交流。此外,與海外基建企業合作建立人才培養平臺,分享工程建設經驗;與國內知名律所合作培養涉外法律人才;加強與國內外高校合作,提升人才的國際市場調研和事務處理能力。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