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3-2030年按照人口規模劃分的城市百分比、城市群增長率
來源: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Population Division (2018).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The 2018 Revision, Online Edition.https://population.un.org/wup/maps?tab=Growth%20Rates%20of%20Urban%20Agglomerations&year=1990-2018
3中國水務企業有“走出去”的堅實基礎
依據波特國際競爭力理論的“鉆石模型”,參與國際競爭需要具備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與競爭結構等基本條件,以及政府和機遇兩個輔助因素。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水務行業已經涌現出一批擁有豐富經驗、先進技術和充足資金的龍頭企業。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共有水務企業5094家,總營收達4409.1億元,其中大部分企業已有10-30年的發展歷程。這些企業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壯大,以及政府政策引導和海外市場需求的雙重推動下,已經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實力。
盡管如此,拓展海外水務市場在市場需求挖掘、政策激勵以及國際經驗積累等方面仍處于初級階段,“邁出國門,走向世界”恐需要產業層面集體發力。
02水務海外投資面對的挑戰
1對政府角色的持續依賴:公共物品屬性與市場失靈
水務行業具有顯著的公共物品特征,在我國特定的“條塊式”行政管理結構下,政府不僅扮演投資者、服務購買方的角色,也負責價格和服務的監管。在海外市場中,這種情況也同樣存在。
此外,大型水務基礎設施投資規模龐大,收益期長且邊際效益遞減。隨著基本需求得到滿足,進一步投入的效益逐步降低,而維護運營成本持續增加。這種投入產出不均衡現象導致市場缺乏足夠激勵機制,自發性資源配置難以實現,進而無法達成社會整體的帕累托改進。因此,從理論上看,實現社會最優供給需要政府通過補貼、合理定價以及建立公私合作等政策措施糾正市場失靈,以分擔風險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2主權因素的凸顯:水資源的戰略意義與國家主權
水不僅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水安全已與國家安全密切關聯。隨著全球化與氣候危機的疊加,水資源的角色已經從普通自然資源上升為國家主權的關鍵組成部分。聯合國大會1962年通過的《關于天然資源之永久主權宣言》和1974年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提出“永久主權原則”,明確將水資源視為國家領土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屬于國家固有主權,尤其對發展中國家尤為重要。
此外,發展中國家面臨水資源短缺問題時,往往比發達國家更加嚴重。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全球風險報告2025 (Global Risks 2025)》中調查了122個國家的主要風險,有25個國家將水資源短缺列為主要風險之一。據統計,全球超過200條河流涉及兩個或多個國家,這些國際河流沿途國家因水資源分配問題引起沖突的可能性最大。
另外,水資源被視為國家發展的戰略資產。糧食生產、工業運轉和能源供應都高度依賴穩定的水供給,一些研究將水資源喻為國家經濟的“生命線”,強調其對各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水問題時受到資金、技術和治理能力的限制:供水基礎設施和灌溉體系薄弱,治水科技和人才匱乏,法律法規和管理機制不健全。
因此,發展中國家紛紛采取防御性與發展性雙重保障體系。例如,巴西通過《國家水資源管理辦法》明確水資源為國家資產,禁止私人侵占,并由政府統一管理。《瀾湄水資源合作五年行動計劃(2023-2027)》也強調了雙邊及多邊合作的重要性,力求聯合應對水資源挑戰,推動可持續發展。這些都為水務企業的海外布局帶來一定的挑戰。
3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的影響:關稅戰沖擊海外投資
在全球水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地緣政治沖突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深刻影響著水務海外投資模式。
首先,水務基礎設施的公共屬性使其政治敏感性極高,極度依賴于政府的信用與政策穩定性。近年來,中美戰略競爭加劇和區域沖突頻發,加大了海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導致許多水務項目的投資周期延長甚至被擱置或終止。
其次,2025年4月美國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商品征收高達145%的高額關稅,標志著中美貿易摩擦進一步加劇。當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21%,促使中國企業加速“去美化”進程,轉向東南亞、歐盟、拉美和非洲等新興市場。例如,中國對越南和泰國的出口分別增加了18%和20%。
地緣政治和貿易政策的變化對水務產業鏈帶來結構性沖擊。尤其在水處理技術領域,美國在核心技術與設備(如反滲透膜)上占據主導地位,中國90%的反滲透膜依賴進口,美國企業在其中的市場份額超過70%。持續的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變化可能推動水務供應鏈向“本土化生產+區域化協作”方向重組,促進技術跨區域流動。然而,由于國內水務行業長期依賴“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發展模式,短期內很難迅速實現本土替代的根本性突破。
03精準戰略路徑,構建協同出海新格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