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是全國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最早的省份之一。“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規模化工程供水人口覆蓋比例大于85%,城鄉供水一體化率達到70%。這一規劃目標在全國也是比較超前的。
湖南計劃在“十四五”期間整縣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縣20個,工程投資90億元。重點在環洞庭湖片區、湘西片區和長株潭片區。
陜西是最早對城鄉供水立法的省份,在“十四五”規劃提出:新建和改擴建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農村部分)97處,萬人工程195處。重點在關中地區,涉及51個縣(市、區)。
新疆“十四五”期間,計劃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規劃建設城鄉供水一體化供水工程70處,其中新建工程37處,改擴建工程33處;設計供水規模覆蓋人口1000萬以上。
寧夏“十四五”將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作為工作重點,提出以黃河水為主要水源,以涇河水和當地地下水為補充水源,依托重點供水工程,全自治區形成8大供水片區,工程總投資近200億元。
福建是全國城鄉供水一體化推進最快、投入力度最大的省份之一。“十四五”利用地方專項債推進全省城鄉供水一體化,總投資約為500多億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約400億元,并購縣級城區經營性水務凈資產為約130億元。在融資時充分利用了地方專項債和銀行的政策性貸款,利率更有優勢。
三、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趨勢分析
張漢松指出,近幾年我國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各地積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經驗,但總體來看,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還處于初期階段,需要不斷地總結和完善。推動城鄉供水一體化發展總的方向是正確的,發展趨勢也是比較清晰的。
(一)縣(市)城鄉供水由一個部門管理
現在城鄉供水的部門管理職責是比較清晰的,按照機構改革“三定”方案,水利部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分別管理農村供水和城市供水,省廳和市縣局都類似。市縣水利局具體負責農村飲水安全、節水灌溉等工程建設管理,市縣城管局具體負責城市供水、節水、排水等監督管理和行業指導。
今后的改革趨勢是什么?張漢松認為在中央和省級職責不變的情況下,市縣可以統一管理,即由當地政府確立一個城鄉供水的主管部門,可以是水利局,也可以是城管局。目前有的地區已出現這種情況,由水利局或城管局統管城鄉供水業務。水利局主管的優勢是有利于實現從水源、水廠到管網一體化管理,特別是水庫由水利局管理的情況下。城管局主管的優勢是供水管理的技術力量強,在水質凈化、水質檢測、經營運維等方面有堅實的基礎。從發達國家農村供水的發展經驗中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城鄉供水基本上都由同一個部門在管理,核心是標準的統一。
(二)通過立法來促進城鄉供水健康發展
地方層面,福建、江西、陜西、重慶都印發了各自的農村供水條例或城鄉供水條例。國家層面正在積極推動出臺《農村供水條例》,希望從法制層面對供水部門職責、機構設置、供水管理、用水管理、供水安全、法律責任等做出明確規定,特別是明晰政府、市場、供水單位、用水戶之間的權利、責任和義務,解決農村供水發展中的難題。
(三)城鄉供水建設與管理標準逐步統一
水質方面,最新發布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22)規定,小型集中式供水和分散供水只有4項指標在條件受限時可以放寬。相較于GB 5749-2006版,城鄉供水的水質標準差距縮小,得到了統一。
用水量方面,目前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量與我國城市居民相比要低得多,農村每人每日生活用水量約為50-120L,而城市約為80-180L。與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日本、歐盟等相比,我國農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量也較低。
用水定額方面,各地出臺了相應的《建設導則》,將城市和農村的用水定額標準逐步縮小差距。例如,福建的導則中,依據《福建省行業用水定額》(DB 35/T772-2018)中給出了農村居民(90-150L/人?d)和城市居民(120-180L /人?d)的生活用水定額范圍。
技術規范方面,《村鎮供水工程技術規范》(SL310-2019)在確定水處理技術、設備、工藝參數等時,也參考了《室外給水設計標準》(GB 50013-2018)相關規定,一定規模的工程逐步向城市供水標準看齊,以保障供水安全。
(四)省級水投公司在城鄉供水領域日益活躍
目前在很多地方,省級的水務投資公司和市縣級的水務投資公司都是城鄉供水工程建設和運營的主體,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城鄉供水既有公共產品屬性,也有市場商品屬性,因此,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應當堅持“兩手發力”,既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又要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國有企業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履行地方政府行政指令的最佳主體。例如,福建省就提出“城鄉一體、統籌規劃、國有控股、集約經營”的發展思路。
(五)融資模式的創新與EPC等推動高質量發展
福建以市縣為單元打捆城鄉供水項目,創新實行了投資項目資本金制度,發揮了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工程建設多采用EPC或EPC+O的模式,保證了工程建設的質量。在創新投融資模式上,福建的經驗值得借鑒,采取了“政府主導、債貸融合”的方式,具體如下圖所示。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