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落實“一河一策”,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黑臭水體治理力度,每半年向社會公布治理情況。城市建成區應完成水體排查,公布黑臭水體名稱、責任人及達標期限,向社會公布本地區黑臭水體整治計劃,并接受公眾監督。自2017年起,每季度第一個月將本地區上季度黑臭水體整治情況報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2017年底前,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體治理目標。
深化地下水污染防治。制定武漢市地下水污染源調查實施方案,以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石油化工生產銷售區、高爾夫球場、重點工業源為調查對象,開展地下水污染源詳查,深入分析武漢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潛在風險。加快完成城市周邊生活垃圾填埋場或堆放場對地下水的環境風險評估。未經穩定化處理且含水率超過60%的城鎮污水廠污泥不得進入生活垃圾填埋場。加強重點工業行業地下水環境監管,定期評估有關工業企業及周邊地下水環境安全隱患,定期檢查地下水污染區域內重點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狀況,防范石油化工行業、饹馇、錳渣堆放場、工業尾礦庫等對地下水的污染風險。嚴控地下水超采,積極開展地下水污染修復,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區范圍劃定,加油站地下油罐應全部更新為雙層罐或完成防滲池設置。進一步強化部門協作,形成地下水污染監管合力。到2020年,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保持穩定,到2035年,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有所好轉。
加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加大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力度,嚴禁違規占用濕地自然保護區,逐步擴大濕地保護范圍,實施沉湖、漲渡湖等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修復工程。全面開展濕地生態環境狀況調查,建立濕地信息系統,實施全市濕地統一管理,指導濕地合理開發和利用。加快推進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實施,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對濕地規劃范圍內因濕地保護而受到直接經濟損失的相關利益方給予適當補償,推動濕地保護工作順利開展。
(十)強化監管能力建設,提高風險防范水平
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設立環境監察派出機構,增強環境監察能力,加強區級環境監察能力建設,在鄉鎮設立市級派出機構,創新環境監察方式,可聘用群眾擔任環境保護社會監督員,依法參與環境保護監督工作。加大應急車輛、應急防護裝備、監測設備、業務用房等環境應急能力建設資金投入,到2020年全市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比例達到92%以上。
完善環境監測網絡。整合河流、湖泊水質監測數據、污染源在線監測數據,接入水利部門水文監測數據,構建水環境通量監測和預警平臺,及時應對河流污染、湖泊水華等環境風險事件;統一規劃設置水環境質量監測斷面(點位),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全面的流域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完善水環境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逐步開展跨行政區交界斷面以及公眾關注河段的水質與主要污染物通量實時監控。加強重要水體排污口監測,2020年前完成排污口基本信息及污染物排放現狀摸查,2035年前建立多部門排污口信息共享平臺。2020年前,完成漢江、府河入境和入江通量站建設;2035年前,完成長江出入境及通順河、灄水等河流的入境和入江通量站建設,為水環境管理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深入開展環保專項執法檢查和環境安全隱患排查,長江、漢江、府河、通順河流域各地、各部門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對重點片區水污染企業進行整治。擴大監督性監測范圍,持續實施重點環境問題和重點污染源掛牌督辦制度。嚴肅查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領域越權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久試不驗等違法違規行為,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建立排污單位環境責任追究制度,各區人民政府明令關停單位要按時完成關停任務,限期治理單位要認真落實整改措施,實施清潔生產單位要按同行業高標準嚴格執行,存在污染隱患單位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造成環境危害的單位要依法進行環境損害賠償,并追究其相關責任。實行環境違法企業信息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推進環境管理綜合平臺建設。加快武漢市“智慧環保”平臺建設提升,推動構建“大環保”格局。充分利用物聯網提高監測、管理能力,強化業務管理流程梳理和再造,建設武漢市環境管理綜合平臺,實現污染源從產生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逐步加大網上發布和共享環境信息的力度和范圍。利用微博、微信等現代信息手段,積極推進環境信息資源的社會化服務。持續完善環境數據庫,滿足全社會和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需求。
五、重點工程
為落實各項水污染防治工作,確保飲用水安全和河流湖泊水質按期改善達標,實施產業入園、飲用水安全保障、工業水污染防治、環保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監管與支撐能力建設等七大類55項重點工程,估算總投資421.4億元。定期開展工程項目效益評價,建立工程滾動實施機制,持續推動水環境質量改善。各級人民政府作為實施本規劃的主體,要切實增加財政投入,統籌各方資源,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確保各項任務全面完成。
(一)產業入園工程
推進陽邏經濟開發區、青山循環經濟產業園、藏龍島、紙坊工業園、青菱工業組團等七大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完善,推進115家企業入園管理,實現產業集約發展、集中治污、統一監管,詳見附表6及附表8。
(二)飲用水安全保障工程
重點推進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水源保護區環境安全隱患綜合整治、水源保護區水質評估、水源應急系統、風險防范體系及供排水機制研究等6項14個重點工程,詳見附表7。
(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完善污水管網,對污水處理設施實施提標改造,建設污泥處理中心,不斷提升治污設施的污染減排效果,共涉及重點工程10項。其中,2020年前,完善現有的黃浦路污水處理廠、三金潭污水廠、漢西污水處理廠、南太子湖污水處理廠等26個污水廠配套管網建設,新增和改造管網長度1100.8公里,其中中心城區新增211公里,新城區新增359公里,雨污分流改造530.8公里,新增污水泵站60座,全市城鎮污水處理能力提高到370萬噸/日以上,中心城區處理規模達到323.5萬噸/日,新城區處理規模達到73.5萬噸/日,全部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新建8處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成已建34座鄉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完成約1430公里的鄉鎮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任務,管網建設實行雨污分流;2035年前,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完善生活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預計投資150億元。詳見附表9。
編輯:汪茵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