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 新聞 > 正文

河源市人民政府印發河源市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時間:2016-11-01 10:32

來源:河源市人民政府

評論(

2.強化城鎮生活污水治理。

(1)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改造。科學選擇污水處理工藝,結合納污范圍和人口分布,分區推進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在負荷重、總量控制壓力大的區域,以提高脫氮除磷能力為核心任務,實施污水處理廠技術改造,進一步提高出水水質;敏感區域(供水通道沿岸、重要水庫匯水區等)、建成區水體水質達不到地表水Ⅳ類標準的城市等區域的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應于2017年前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較嚴值。新建、擴建和改建城鎮污水處理設施要全面執行一級A排放標準及廣東省地方標準《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的較嚴值。到2020年,全市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0%以上,全市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優先完善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加快推進現有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切實提高運行負荷。新建污水處理設施的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建設新豐江支流白領頭河、黃子洞河截污管網。2020年底前城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現有合流制排水系統應加快實施雨污分流改造,難以改造的,應采取截流、調蓄和治理等措施。新區開發必須堅持雨污分流原則。[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環境保護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切實推進污泥無害化處置。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應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2016年6月底前,對全市非法污泥排放點進行排查并列出清單,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置設施建設。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應于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達標改造,到2020年底前,全市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90%以上。[市環境保護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農業局、國土資源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4)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建設各縣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并加強完善垃圾滲濾液收集系統和處理設施配套建設,縣級以上城鎮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處理達標排放;到2017年,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5%以上;到2020年,全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所有垃圾填埋場的滲濾液得到有效處理。[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推進農村農業污染防治。

(1)防治畜禽養殖污染。根據環境承載力、總量控制要求以及《河源市畜禽養殖管理辦法》、《河源市現代生態畜牧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區域布局》等相關文件,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優化畜禽養殖布局,并制定禁養區、限養區畜禽養殖業清理整治方案,2016年6月底前報省農業廳備案。2017年底前各縣區全面完成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的清退工作。現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與利用設施,同時加強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設施運行監管;散養密集區要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要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市農業局、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控制農業面源污染。2016年6月底前,制定實施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助試點經驗,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著力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精準施肥技術和機具、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應用。開展環境友好型種植、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無害化處理,提高農業廢棄物利用率。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標準規范,新建高標準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水庫匯水區、供水通道沿岸等敏感區域要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到2020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市農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水務局、質監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調整種植業結構和布局。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資源稟賦和生態優勢,精準定位我市農業功能,合理布局優勢特色產業,穩定發展特色水果、茶葉、南藥等園藝及林下經濟作物。建立科學種植制度和生態農業體系,推廣與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緊密結合的生態型農業,同時多元化發展鄉土休閑觀光、美麗鄉村旅游等。種植業方面形成優質水稻生產區、優質蔬菜生產區、特色水果產業帶、有機茶葉產業帶等;畜牧業方面形成北部草食動物養殖區、中部生態養殖區、城郊集約型加工區以及南部特色養殖區。制定政策鼓勵使用人畜糞便等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和類激素等化學物質的使用量,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實現農業生產生活物質的循環利用,推動粗放農業向生態農業轉變。[市農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4)加快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單元,堅持全面治理與重點改造并重,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在敏感區域內連接水系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分期分批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深化“以獎促治”政策,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河道清淤疏浚,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到2020年,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數量達到省相關部門下達指標。[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水務局、農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1.調整產業結構。

(1)依法淘汰落后產能。依據工業行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指導目錄、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及相關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結合全市水質改善要求和產業發展情況,制定并實施分年度的落后產能淘汰方案,按省級相關部門規定的時間節點,定期將上年度落后產能淘汰方案實施情況和當年度落后產能淘汰方案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環境保護廳備案。大力推進造紙、紡織印染、制革、電鍍、化工等重污染行業以及高水耗、高污染、低產出等落后產能的淘汰,鼓勵各縣區結合自身實際,提高淘汰標準、擴大淘汰產品和工藝范圍,綜合運用價格、環保、土地、市場準入制度、安全生產等多種手段加快推進落后產能淘汰。未按方案完成各年度淘汰任務的地區,暫停審批和核準其相關行業新建項目。[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環境保護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嚴格環境準入。嚴格執行《廣東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等區劃,地表水I、Ⅱ類水域和Ⅲ類水域中劃定的保護區、游泳區禁止新建排污口,現有排污口執行一級標準且不得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落實《廣東省實施差別化環保準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要求,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實行從嚴從緊的環保準入,確保生態環境安全。建立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監測評價體系,實行承載能力監測預警;到2020年,各縣區應組織完成轄區內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現狀評價,已超過承載能力的地區應編制并實施水污染削減方案,加快調整發展規劃和產業結構。[市環境保護局牽頭,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水務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優化空間布局。

(1)合理確定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進一步優化全市產業空間結構,形成產業布局合理、錯位發展、集約高效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根據《河源市產業環保準入條件和項目環保準入實施細則》,市高新區產業園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機械制造、新能源、金屬加工、新醫藥、塑膠制品、服裝紡織、皮革制品、食品飲料、印刷、家具制造、現代物流等無污染、輕污染工業;源城產業園重點發展電子電器、電子信息、移動通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主導產業;東源產業園以電子通訊、機械制造、輕工、汽車零配件及總裝、新材料等為主導產業;龍川產業園主要發展電子、電器、通訊產品、新能源產品、礦產品深加工、新型建材制造、輕工包裝產品、機械制造及戰略性產業;和平產業園重點發展鐘表、高端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新材料、新食品、新能源、新汽配和符合環保要求的先進制造業;紫金產業園主要發展電子、電器、機械制造等產業;連平產業園主要發展塑膠、電子信息、機械、醫藥、輕紡制衣、農產品加工等無污染、輕污染工業。嚴格按照產業園區發展規劃,落實項目準入和開發強度要求,積極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應進入園區,加強污染集中控制,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土地節約集約開發。嚴格執行《廣東省東江水系水質保護條例》、《關于嚴格限制東江流域水污染項目建設進一步做好東江水質保護工作的補充通知》等規定,嚴控水污染項目建設,繼續穩步推進化學制漿、電鍍、印染、鞣革、危險廢物處置等重污染行業的統一規劃、統一定點工作,于2018年底前依法關停污染嚴重、難以治理又拒不進入定點園區的重污染企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市國土資源局、環境保護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水務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推動污染企業退出。制定城市建成區污染較重企業搬遷改造實施方案。對市建成區內現有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印染、原料藥制造、化工、電鍍等污染較重的企業進行排查,并制定搬遷、改造或依法關閉計劃。加強督查落實,依法按時完成污染較重企業的搬遷、改造或關閉。(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參與,源城區政府負責實施)

(3)積極保護生態空間。2016年底前,劃定河源市藍線管理范圍,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內保留一定比例的水域面積,新建項目一律不得違規占用水域。土地開發利用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要求,留足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護范圍,非法擠占的應于2020年前退出。嚴格限制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等重要水庫集雨區與水源涵養區域變更土地利用方式。[市國土資源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水務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

(1)引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輻射和帶動功能,依托資源和生態優勢,重點發展以高附加值、低污染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壯大新電子、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四新”產業,打造環珠三角特色產業帶。著力打造生態服務業,積極發展融合區域生態、具有文化創意的特色旅游。積極培育綠色新興產業,努力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打造綠色食品基地。出臺優惠政策推動循環發展,鼓勵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皮革、電鍍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綠色化升級改造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依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審核,現有產業園區應逐步按照生態工業園區標準進行改造,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技術和工藝設備。加強環境監管,加快推進園區配套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防止產業轉移導致區域環境質量下降。[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水務局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促進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設施,工業生產、城市綠化、道路清掃、車輛沖洗、建筑施工以及生態景觀等用水,要優先使用再生水。推進高速公路服務區污水處理和利用。具備使用再生水條件但未充分利用的鋼鐵、火電、化工、制漿造紙、印染、電鍍等項目,不得批準其新增取水許可。自2018年起,單體建筑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新建公共建筑應安裝建筑中水設施,積極推動其他新建住房安裝建筑中水設施。[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環境保護局、交通運輸局、水務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三)著力保護節約水資源。

1.控制用水總量。

(1)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健全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控要求。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對取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企業以及水質嚴重超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其建設項目新增取水許可;對接近用水總量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要對自備水源情況進行排查,嚴禁私自取水用于生產和商業用途,嚴格執行《廣東省用水定額地方標準》。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用水效率要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節水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運。2016年底前,建立重點監控用水單位名錄和動態數據庫。到2020年,全市用水總量控制在廣東省相關部門下達指標以內。[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農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嚴控地下水超采。地下水開采使用要嚴格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順序,在能利用地表水的區域優先使用地表水資源,保障地下水合理水位。在地面沉降、地裂縫、巖溶塌陷等地質災害易發區開發利用地下水,應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嚴格控制開發深層承壓水,地熱水、礦泉水開發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和采礦許可。依法規范機井建設管理,排查登記已建機井,未經批準的和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生產或商用水井,一律予以關閉。編制地面沉降區域地下水壓采方案。2017年底前,完成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和地面沉降控制區范圍劃定工作。[市水務局、國土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財政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農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提高用水效率。

建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水耗、萬元工業增加值水耗等用水效率評估體系,把節水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將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規水源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根據國家部署實施用水效率標識管理制度。到2020年,全市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分別下降30%、27%以上。[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1)抓好工業節水。定期開展節水診斷、水平衡測試、用水效率評估,嚴格用水定額管理。促進規模以上企業挖掘污染治理潛力,進一步降低新鮮水用量和水污染物排放強度。開展電力、鋼鐵、紡織印染、造紙、石油石化、化工、食品發酵、電鍍等高耗水行業耗水情況排查,于2016年底前列出未達標企業清單并提出整改計劃,要求到2020年,達到先進定額標準。[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質監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2)加強城鎮節水。禁止生產、銷售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產品、設備。公共建筑必須采用節水器具,于2016年6月底前制定限期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水嘴、便器水箱等生活用水器具計劃。鼓勵居民家庭選用節水器具。對使用超過50年和材質落后的供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到2017年,全市公共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2%以內;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內。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要達到40%以上。[市住房城鄉規劃建設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水務局、質監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田水利萬宗工程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排灌工程體系,持續改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渠道防滲為主,重點加快灌排工程更新改造,在水資源短缺地區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因地制宜發展低壓管道輸水、噴灌、微灌和滴灌。到2020年,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符合國家和省下達的標準。[市水務局、國土資源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財政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科學保護水資源。

(1)完善水資源保護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2017年底前,從嚴核定新豐江水庫等主要江河湖泊水域納污能力,2019年底前全市完成江河湖泊納污能力核定。(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局、環境保護局等參與)

(2)加強江河湖庫管理和水量調度。推進河道管理范圍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的劃界確權工作,分步驟、按要求、依法規劃定河湖管理范圍,設立界樁、管理和保護標志,明確管理界線。加強江河湖庫水量調度管理。2017年底前,編制實施主要江河水量調度方案。保障河流生態流量。加強生態流量保障工程建設,采取河湖聯通、河河聯通、閘壩聯合調度、生態補水等措施,合理安排閘壩下泄水量和泄流時段,維持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重點保障枯水期生態基流。科學核定水電站最小生態下泄流量,指導督促水電站安裝下泄流量在線監控裝置,落實生態下泄流量要求,對不按要求運行的水電站及時責令整改。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力度,發揮好控制性水利工程在改善水質中的作用。[市水務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等參與,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實施]

(3)科學確定生態流量。維持河流合理基流,2017年底前確定東江干流(河源段)等主要江河生態流量(水位),作為流域水量調度的重要參考。(市水務局牽頭,市環境保護局參與)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fun20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