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權和產權問題一直是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的熱點話題。就此,中國水網記者采訪了中國城鎮供水協會會長助理肖紹雍,他將為我們撥開公用事業改革中的產權問題的層層迷霧。
產權與所有權的界定
產權與所有權的界定一直以來都比較模糊,借此機會,肖紹雍為我們理清了思路。他說,我們要在思想上認識到,所有權與產權的分離已經成為可能與現實。 “產權”是市場交易過程中,財產在作為一定的權利時所必須確定的界區,其內涵是:以商品經濟存在為前提,規定了財產在市場上轉讓的原則,具有排他性,不同于所有權。可以簡單地說,產權是對財產有一定的交易權。
對于產權與所有權的關系問題,他提出,財產所有權是指財產的歸屬性,產權則強調交易過程的界區清晰。所有權可分散地歸屬(即持股人)而產權則必定是整體、統一、集中地聯系在一起。兩者在市場機制的職能形式不同,所有權體現最終處置和分得收益,而產權體現交易規則。產權以商品經濟存在為前提,規定財產在市場上轉讓的規則,其主要的特性為排他性,其交易界區的明確化是以契約(合同)以至法律來保證的。
經濟體制改革中的產權問題
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產權問題很長時間以來讓人們困惑不已,也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改革的深入。肖紹雍分析說,國有產權一部分屬于一般社會共同基金,包括政府部門事業開支、社會保障、科技、教育文化事業支出等,這一部分是非資本化的。另一部分則可以作為資本化的產權,對其進行改革和制度創新,使之實現由資金形態向資本形態的過渡。這種改革的核心是,明確以承擔風險責任為代價而獲得改善的資本化產權的主體,以及由此而產生一系列政策、法律和以合同形式確立界區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割斷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臍帶”。
肖紹雍進一步分析認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在于解決國家與企業的關系,而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重要的就是財產關系。他指出,要強調國營供水企業如何成為相對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國營企業所有制仍屬全民,但又要強調企業要在生產經營上具有相對獨立的責任、權力和利益。強調企業可在相對意義上的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使之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
國營企業改革中的產權問題
我們所經歷的國營企業的改革方式有很多:集體所有、集體經營,或者轉為國家所有、集體經營,再或者承包給個人或者集體經營等。但是,肖紹雍對中國水網記者說,從產權角度來看,這些都沒有最終解決問題。最后誰來對財產負責,誰來承擔風險?雖然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但由于產權不明直接導致種分離事實上無從界定。
其實,國營企業機制轉換的中心環節在于產權資本化、產業資本化。即把靜態的、無生命活力的資金,由所有者派生出來決定使用、支配、處分等權力,從而達到動態的有生命力的資本化產權。這樣,情況則起了根本的變化,就有活力了。(中國水網)
編輯:武紅霞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