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財經在線(早間版)播出了對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傅濤主任的專訪,主題是關注城鎮水務改革。以下內容由中國水網根據節目實況整理。
傅濤談城鎮水務改革
主持人:9月10號,由國際水協和中國建設部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在北京開幕,這也是世界水大會首次在亞洲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保障水安全,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應對全球水管理的挑戰,實現人類與水環境和諧”,來自世界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名水行業專家和嘉賓圍繞著中水資源和流域綜合管理、城市水管理政策、飲用水處理、水健康及環境等7個議題展開討論,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在大會上表示,十一五期間我國將繼續穩步推進城鎮的水務改革,今天的財經調查請聽中央臺記者、實習記者張笑笑對清華大學環境系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的專訪:關注城鎮水務改革。
張:傅主任你好。現在各個省市都在上調水價,象上海啊、南京啊、青島等地呢都已經決定施行階梯式水價。建設部仇部長呢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了水價改革分兩步走,看得出來主要是與污水處理費有關,那么您認為,這種水價調整的依據是什么呢?
傅:全國各地都在漲水價,給人感覺改革就是漲價,我們做過統計,對5年以來中國的綜合水價平均每年增長的幅度超過10%。事實上,中國的城市中還沒有哪個城市這幾年降過水價,都是在漲價。但是實際上,改革并不完全等同于漲價,價格飛漲是因為我們原來的價格中沒有體現水作為商品的真正價值。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效率,是要控制成本,讓老百姓在一定的價格下得到更好的服務。所以,最終的效果應該是控制價格,讓老百姓的性價比提高。
現在的價格事實上是在逐步疊加原來一些原來水價中沒有支付的價格,包括三個部分。
首先是包括污水處理費,在2002年之前,我國的城市基本上都沒有征收污水處理費,老百姓付的價格僅僅是城市自來水廠、自來水公司所支付的那種成本和收益。在2002年之后,中國逐漸提高了污水處理費,由1毛一直提高到現在要求的8毛,仇部長也說了,以后會提高的更高。實際上,污水處理費的價格在水價中要超過供水,因為,水用過后,變成污水,再凈化成自然里可以接受的那種水,實際上所需支付的成本比自來水的成本會更高,自來水只是把干凈的水(原水)變成一個能飲用的或能使用的自來水。這一部分仇部長也提到了,水價改革的第一部分疊加的成本是污水處理費。
第二部分疊加的費用讓老百姓感到壓力很大,就是引水的費用,很多城市都在搞引水工程,甚至在搞跨流域調水,最大的就是南水北調,還有山西的萬家寨引水工程,這些引水距離都達到了幾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這種引水工程原來是作為一種福利事業,是由政府來投資實施的。現在,2004年1月份實施的《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規定,引水工程也要按照一種成本核算機制進入老百姓的最終的水價里頭,這個價格的比例在逐年的提高。由于引水工程的逐步實施,尤其是北方,水源很緊張,南方雖然水源不緊張,但是由于水污染,我們叫它水質性缺水,由于水不干凈,所以不能用了,所以也在探討遠距離引水。我們很多著名的水鄉,如杭州,也在考慮很遠距離地去引水。這種引水工程在城市的普遍實施,它的對錯,我們其實是持不同意見的。過度的實施這種引水工程,加大了制水的成本,所以在水價里加了引水價格。
第三個疊加的價格是資源價格,發改委最近正要出臺一個資源價格的管理辦法,就是說資源價格會進入價格。原來,水資源是沒有被賦予價值的,或者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時候,資源本身并不值錢,但由于水資源不夠的時候,資源就產生了這種價值,因為它總量稀缺了,就產生價值,所以提高一定的價格,讓大家減少需求,這部分稱之為資源性價格。目前,象石油等行業已經征收了資源性價格,水的資源性價格今后也是逐步在提高的趨勢。
因此,我們老百姓現在看到的是最后的水價,改革我們提高效率的部分主要是在城市自來水公司、污水處理這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努力提高效率,增進服務,但是,這兩個效率所控制的成本在總的水價里頭體現的成本越來越小了。雖然我國的綜合水價每年增長10%-12%,但是自來水價格的增長只有5%-6%,而且自來水價格增加所占的比例逐漸減少。如何能夠實現一個合理的價格體系,我非常贊同仇部長的意見,水的價值做為一個資源性的產品,它的價值不應該是現在這種價值水平。但這種價格提高的收益也不應該完全被一些利益集團拿走,它需要一個公開的、公眾參與的審核機制,需要一種科學合理的價格的一種判斷,而不是簡單地由專業服務公司自己來說多少成本就多少成本,多少價格就是多少價格。這種公眾參與的程度和民主介入的程度和科學性是不夠的。
主持人:十五期間,我國城鎮水務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供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污水處理步伐不斷加快,用水效率不斷提高,初步形成了城鎮水務特許經營體系,但是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水生態退化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專家指出,水資源將同電力資源和石油資源一起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如何治理水污染,通過政策和市場調節、合理分配、利用水資源,確保城鄉居民生活和生產用水安全是當前水務改革亟待解決的問題。
張:現階段政府仍然需要負擔一部分水業成本,但由于資金的限制,政府的投資啊往往不能滿足供水呀、污水處理資金的要求,那么要協調水行業的效率和可持續發展,在市場開放方面應該有些什么樣的措施呢?
傅:這個問題關聯社會資金的引入。在大會上建設部汪部長、仇部長都強調,政府仍然是城市水務行業城市水業的一個責任主體。我們認為,市場機制下政府依然承擔一部分的投資,尤其是沉淀性投資,象管網投資、污泥處理等一些市場資金所不能支付或者我們老百姓所支付的價格不能涵蓋的這部分成本,還需要政府以財政的形式或者國債的形式進行投資。
措施包括什么呢?一個是投資體制的改革,就是政府要承擔一些投資責任,政府承擔投資責任并不妨礙政府承擔的這部分設施引入市場機制,就是政府可以對一部分進行投資,社會資金對另外一部分經營性資產進行投資。這個整個系統的經營應該引入市場機制,要讓社會企業來進行經營,改變原來那種政府投資、政府經營的局面。所以,我們給政府的建議就是要把產權主體和經營主體進行分離。如果所有投資都讓社會資本投資,社會資本它所有的投資都要從水價里收回報,那么對社會的水價壓力就會很大,價格增長速度就會很快;如果政府承擔一部分投資,讓社會資金承擔一部分投資,這種投資的組合會降低水價的壓力。另外,這兩種投資形成一個總體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系統,經營一定要用市場化的機制來實施,不能因為部分有一些政府投資就成立原來的事業單位的形式,低效地進行經營,也不利于監管。所以,我們一直強調,投資主體來自政府、企業多元化的,但是經營一定是市場主體來進行整體經營的。目前,中國利用社會資金的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只要不徹底解決地方政府的融資問題,那么對社會資金的需求永遠是很大的。
張:特許經營已經成為目前中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最主要的形式,請您介紹一下它的實施情況怎么樣?
傅:特許經營的制度體系是目前中國的改革里頭建立的非常好的一套制度體系,特許經營是非常適合城市水務這種自然壟斷性行業,同時又是適合公共設施行業這種經營特點的一個制度。建設部為了推行特許經營制度發布了三個相關的文件,一是2002年《關于促進市政公用設施市場化的意見》,這是推進全面改革的一個指導意見,后來,2004年實施了《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然后,到2005年,又發布了《關于加強市政設施監管的意見》,目前特許經營制度在中央指導性政策是《特許經營的辦法》,這是建設部的部長令,是個部門規章,地方已有4個省市完成了立法:新疆、深圳、北京、湖南,已經出臺了特許經營條例,特許經營在部分地方已經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對特許經營制度,我們認為目前是適合中國的城市水務行業的一個重要的政策體系,但是,它需要健全,還存在著很多漏洞,包括特許經營制度跟產權制度的矛盾,跟稅收體制、財稅體系、審計體系存在的一些矛盾,因為特許經營制度實際上是把原來政府該干的一些事情通過經濟協議的形式轉讓給了企業來干,那么這在資產組織方式、資產核算、審計等很多方面存在著一些不協調的問題。不協調的問題需要國家更高層次的,不僅是建設部,而是國務院出面,需要更高的政策來協調這個體系。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這個政策體系是適合城市水業方向的。
(中國水網根據廣播錄音整理)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