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0綠谷工作室記錄每周值得分享的環境領域相關內容,周六發布。本周報持續開放,歡迎提供線索或投稿。
本期開始新增“洞見綠谷”,根據本周十條精選信息提供基于“綠谷”立場與方法的獨家見解,這是“來自綠谷的洞見”,也是希望大家一起“見微知著、洞察行業里的綠色山谷”。
01 國內政策與市場動態
1.1 中國授權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開征環保稅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決定,修改環境保護稅法,授權國務院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開展征收環境保護稅試點。VOCs是形成PM2.5和臭氧的重要前體物,此舉旨在從源頭加強大氣污染治理(詳情點擊:新修改的環境保護稅法擴大揮發性有機物征稅范圍)。
1.2 PPP新機制加力,鼓勵民資參與舉措正醞釀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發展的若干措施》,要求規范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新機制。新機制將特許經營期限延長至40年,并明確通過提升效率等獲得的額外收益主要歸特許經營者所有,以增強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性(詳情點擊:國辦發文:規范實施PPP新機制,分類支持民間資本參與特許經營)。
1.3 京東跨界布局智能餐廚垃圾處理
創業集團控股與京東科技訂立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及推廣智能餐廚垃圾處理設備。京東科技將負責營銷、品牌推廣及資金支持,創業集團則提供設備管理及廢油脂收集服務,標志著互聯網巨頭以“數據+資本”切入智慧環保賽道(詳情點擊:京東跨界進軍智能餐廚垃圾處理業務)。
1.4 多家環保企業沖刺資本市場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東源環保科技啟動上市輔導,另外兩家公司水投康源水務、藍色火宴環保科技亦計劃上市。
深圳巍特環境:IPO狀態已提交注冊,計劃在北交所上市,主營排水管網探測與修復。
1.5 維爾利中標海螺水泥生物質替代燃料項目
維爾利環保:中標蕪湖海螺水泥生物質替代燃料供應項目,年可替代標煤16萬噸,減碳27萬噸,實現“固廢資源化+工業脫碳”閉環。
02 中國企業出海動態
2.1 十家中企競逐阿曼垃圾發電項目
阿曼正式啟動其首個大型垃圾發電項目,總投資10億美元,日處理垃圾3000噸,吸引了全球18家競標方,其中10家為中國環保企業,包括中材節能、上海環境、高能環境、康恒環境、中國天楹、光大環境等。項目采用爐排爐技術,標志著中國環保產業憑借成熟技術和成本優勢,在中東市場加速布局。
03 全球視野與前沿趨勢
3.1 COP30氣候峰會進行關鍵磋商,美國缺席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于巴西貝倫舉行,各方就氣候資金、貿易措施等議題進行磋商。報告顯示全球排放曲線首次出現下行拐點。美國因退出《巴黎協定》缺席會議,會場以空椅象征,加州州長紐森批評此舉短視。
3.2 中國、歐盟與巴西發起成立“碳市場開放聯盟”
在COP30期間,中國、歐盟和巴西共同發起成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開放聯盟”,旨在協調各國碳定價機制,推動建立全球合規碳市場網絡。
3.3 中國綠色債券發行領跑全球
據日媒報道,2025年中國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突破千億美元,同比激增92%,占全球總發行量的20%,穩居世界第一。這體現了中國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戰略布局與全球影響力的提升。
3.4 印度擬放松垃圾焚燒發電監管引爭議
印度環境部門計劃將垃圾焚燒發電廠從環境影響評估中豁免,遭到環保組織強烈反對。反對者認為此舉將危害公眾健康與環境,并呼吁轉向源頭分類、回收利用等循環經濟解決方案。
3.5 三星工程啟動越南大型跨區域供水項目
韓國三星工程公司啟動越南同塔省一項價值6920萬美元的跨區域原水項目。項目一期日供水能力30萬立方米,可為逾200萬人口及工業集群供水,旨在緩解湄公河三角洲的淡水短缺問題。
洞見綠谷
根據本期周報,我們可以看出:在國內,政策體系正在升級;在海外,中國的產業力量正在崛起;在全球,規則格局正在重塑。而貫穿其中的主線是,環保已從純粹的公益事業,演變為驅動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全球競爭的戰略性樞紐。
先看國內方面,從“監管”到“市場”,環境治理的“組合拳”日趨成熟。
“命令控制型”的剛性監管(如VOCs環保稅)與“激勵型”的市場化機制(如PPP新機制、綠色債券)正在協同發力。對VOCs征稅是“堵”,旨在從源頭內部化環境成本;而延長特許經營期、鼓勵民資、發行綠債則是“疏”,為環保產業注入活水。這標志著中國的環境治理體系正從單純的行政命令,轉向更倚重經濟杠桿和市場規則的精細化階段。
再看中國環保出海,正從“設備商”轉向“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
阿曼項目競標名單上出現大量中企身影,這不僅是市場的勝利,更是中國環保產業整體實力出海的明證。中國企業不再僅是設備供應商,而是能以“技術+資本+運營”的聯合體形式,與歐美日國際巨頭同臺競技,提供從投資、建設到運營的全周期解決方案。這背后是中國在強大內需市場中積累的成熟工程經驗、成本控制能力和技術迭代速度的集中體現。
最后看全球綠色博弈,規則與話語權的爭奪戰已然打響。
本期國際新聞透露出一個超越“減排”本身的更深層動向,即對全球綠色游戲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中歐巴成立“碳市場開放聯盟”意在協調碳定價規則,中國綠色債券領跑是在輸出金融標準。與此同時,美國在COP30的缺席,與其國內政策搖擺,正使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面臨被“邊緣化”的風險。未來的競爭,將是技術、產業、金融與規則制定能力的綜合較量。
最后,我覺得有一個趨勢的確日益被驗證,即產業邊界模糊化。
京東跨界智能環保、維爾利為水泥廠提供替代燃料,這兩個消息,再一次表明環保產業的邊界正在溶解。它不再是孤立的治理環節,而是與互聯網、制造業、能源系統深度融合,成為賦能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的“催化劑”。樂觀一點看的話,“環保+”模式正在催生新的技術范式,重塑產業價值鏈。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