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需要思考如何構建大小企業、國企民企之間的良性關系
前述說到龍頭企業的作用,就必須結合環保行業的特征來思考大小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關系。根據協會的調查,大企業的毛利率更高,研發投入能力強,毫無疑問應該在環保制造裝備升級中更有能發揮作用。但是我們也觀察到,以政府側環境治理為目標市場的大型企業絕大部分都是以投資運營為主,這個領域的大型環保企業基本都是國有或者國有控股,這個與以特許經營為特征的投資運營模式對融資要求更苛刻,有利于國企發展,同時這種商業模式比技術、裝備和工程模式更容易做大規模。但是我們要認識到,相對而言,這些投資運營企業長處在于投建管運,大部分不參與設備制造,相關技術創新能力普遍并不強,突破性創新更容易發生在民營企業內部。因此,構建一個國有和民營互補的產業生態環境,發揮不同類型企業各自的優勢,是國家設計專精特新機制的初衷,而之于環保領域,就需要針對上述上下游產業格局的特殊性,提高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的透明度,以促進企業采購的公平性,傳導到中小技術企業來形成創新動力。
七、重視品牌、注重推廣需要流程要素透明化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以及產業服務業的協會和其他平臺組織該如何加快先進技術的推廣和優秀品牌的建立?這方面不但需要有所作為也需要精準作為。我們推廣的是不是市場認可的先進技術?我們所制定的標準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抑制了創新?回到我們這個環保行業本身,缺乏受益者付費模式的基本特征帶來了整個行業的信息不對稱和市場選擇力偏弱等種種問題,專利保護水平也是各行業中較低的。因此,除了加大專利保護,鼓勵保護中小企業的創新等措施,我們還要謹慎使用政府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手以避免對市場的不正常擾動,同時要在信息公開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前述的加大推進設施運行狀況的公開,以及湖南省住建廳曾經搞過的農村污水處理裝置公開大比拼,都是合理使用體制內資源促進行業發展的例子。
總之,在環保裝備制造業處于產品化、智慧化、品牌化的全面升級的前夜,《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文件的出臺具有重要的意義,文件中有許多亮點,限于篇幅筆者不在一一點出。出于環保產業自身發展的各種局限,我們需要深入結合行業特點,并針對細分領域的不同規律精準施策,才能將文件所述的各項措施發揮出最佳的效力。
PS:此外,針對《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的出臺,薛濤還接受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的采訪并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與見解。
鍛長板補短板 環保裝備制造業沖刺1.3萬億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作者:葉偉
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近日聯合印發的《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力爭達到1.3萬億元。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生態環境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所長董戰峰表示,《行動計劃》明確了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思路與重點任務,在科技創新水平、產品供給能力、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模式探索等方面制定具體措施,鍛長板、補短板,將有利于全面推進環保裝備制造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市場需求較大
環保裝備制造業是綠色環保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的基礎性產業。
董戰峰說:“近十年來,通過水、氣、土‘三大戰役’,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在許多重點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大氣污染防治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固廢處理處置裝備、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等領域技術水平和產業供給能力等實現快速提升,有力支撐了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工作。”
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也表示,經過近年來不懈努力,環保裝備制造業迎來快速發展,已逐步擺脫了小而散的行業特點,各細分領域集中度不斷提高,國產裝備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環保裝備制造業整體處于快速發展期,環保裝備制造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9.4%,2021年達到9500億元,利潤率達7.3%,主營業務為環保裝備制造的在業企業超過1萬家,與“十二五”末相比,行業年產值增長56.6%,企業數量增長42.8%。
“環保裝備制造業產值2016年為6200億元,2021年達到9500億元,按照這個趨勢,《行動計劃》提出的2025年達到1.3萬億元是合理的預期。”薛濤說,我國工業污染物治理的各種復雜需求,以及城鄉環境治理的巨大市場,給各種應用型環境治理技術開發提供了豐富的土壤,為環保裝備制造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
短板有待補齊
雖然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實現快速發展,但其還存在一些短板。
“目前,環保裝備制造業存在國際競爭力有待提升、技術轉化應用水平低等突出問題。”董戰峰說,具體來看,一是國際競爭力不強。我國的環保裝備制造企業數量多、規模小,低水平同質化現象嚴重,市場集中度低,產業及產品結構不合理,規模化、實力強的龍頭企業較少。二是自主研發能力弱。我國環保裝備制造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企業的自主創新意識與自主創新能力弱,除少數企業外,大部分企業缺乏技術規劃與技術研發超前布局的能動性。三是核心環保技術裝備制造能力不足。我國環保產業論文發表與專利申請數量位居世界前列,但總體質量不高;核心專利技術不足,特別是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術、產品、材料和裝備仍然依賴國外引進。四是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存在脫節現象。近5年,我國省部級以上環境領域科技成果能推廣且產生規模效益的不到15%。
“環保采購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則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價格的行業基本面尚無根本性的改變,因此環保裝備制造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相對不足。”薛濤表示,從目前我國環保裝備水平看,與發達國家相比在材料、儀器等高端產品上有相當距離。“在基礎科研方面一直缺乏來自環保企業的投入,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環保行業突破性成果很多來自其他專業學科,而諸多環保企業在自身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應用角度,追求的是從解決市場上實際環境問題出發的立竿見影和短頻快的效果。”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