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推動信息系統建設及管理機制改革。開展全省生活污水收集管網和設施摸底排查。地級及以上城市依法有序建立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并定期更新,建立5—10年的檢測評估機制;廣州、深圳市率先構建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智能化管理平臺并動態更新,建立3—5年的檢測評估機制;鼓勵縣級市和縣城建立市政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并定期更新,滿足城市規劃、建設、運行和應急等工作需要,提升市政排水設施動態化、精細化、信息化運維管控水平。加快建立完善城市排水系統“廠網一體化”管理機制,積極推廣“廠網河一體化”,逐步統籌至由統一部門(公司)負責廠、網、泵站等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初步構建按照入廠污染物總量付費機制,新建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應建立按照入廠污染物總量付費機制,鼓勵既有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推動按照入廠污染物總量付費機制改革。到2023年,初步構建“廠網一體化”管理機制和按照入廠污染物總量付費機制。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協調,推進項目實施。按照中央部署、省級統籌、市縣負責的要求,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有關部門統籌推進全省設施規劃和建設工作,做好與有關規劃、方案的銜接,按照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時間節點,加快推進補短板強弱項相關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加強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項目的督促指導。市縣是第一責任人,切實擔負主體責任,加快項目謀劃和儲備,按照《實施方案》及我省工作方案目標任務要求,結合本地區“十四五”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及其他相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對轄區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短板弱項進行全面摸底排查,確定工作目標,提出設施建設需求,制定滾動項目清單和年度計劃,明確項目建設時序,扎實推進項目建設。各地要將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用地列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認真加以落實。
(二)完善收費政策,保障設施運行。各地應合理制定生活污水處理收費標準,逐步構建覆蓋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污泥處置全過程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價格機制,尚未調整至國家要求最低收費標準的地區應盡快調整到位;鼓勵已調整到最低收費標準,但尚未實現補償成本并合理盈利的地區,結合污染防治形勢和經濟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進一步提高收費標準并依據定期評估結果動態調整。完善政府和居民共擔的費用保障機制。加大自備水源污水處理費征繳力度。統籌使用污水處理費及財政補貼資金。鼓勵各地根據企業排放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種類、濃度、環保信用評級等,分類分檔制定差別化收費標準,促進企業污水預處理和減少污染物排放。創新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鼓勵以市場化方式確定污水處理服務費水平。
(三)加大資金投入,拓寬融資渠道。各地要設計多元化的財政性資金投入保障機制,確保資金投入與本地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項目建設計劃以及本地區“十四五”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規劃項目相銜接。要做好項目儲備和項目滾動計劃管理,適時按照國家及省級有關部門部署,積極爭取中央專項資金、地方政府專項債支持。各市縣要量力而行,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建設、運營,有序推廣PPP模式。推廣不同盈利水平項目打包,鼓勵國有企業發揮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參與建設、運營,履行社會責任。鼓勵金融機構依法依規提供信貸支持,鼓勵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募集資金。
(四)強化監督管理,鼓勵公眾參與。各地要積極推動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資源化利用和污泥處理處置全流程監管能力建設。對進入市政生活污水收集設施的工業廢水進行排查,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的,要限期退出;經評估可繼續接入生活污水管網的,工業企業應當依法取得排污許可、排水許可并確保達標排放。加強管材產品質量監管,查處生產銷售不合格管材產品行為。加強施工質量監督,嚴格排水管道養護、檢測與修復質量管理。加強日常監管和督促檢查,建立科學合理的檢查考核機制。進一步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借助網站、新媒體、手機客戶端等媒介,為公眾參與創造條件。加強社會監督,鼓勵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向公眾開放;設立公眾舉報電話,及時查處違法違紀行為。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