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7-07-17 10:58
來源:
作者: 湯明旺 安志霞
文章導讀
數量龐大的PPP項目群是否為全部可實現的市場機會,哪些經濟區為市政水務PPP最值得關注的潛在市場?面對新的市場機會與眾多“外來者”,傳統水務環保企業又是否可以完成守壘?本文以數據為主要分析維度,與您一道開啟發現之旅。
近年來,國家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PPP改革作為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吸引鼓勵民間投資、促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已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重要抓手。截至2017年4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入庫項目共計1.27萬個,投資額達到15.3萬億元。在全國PPP如火如荼之際,環保PPP亦展示出迅猛發展勢頭,依2016年底信息為基數,E20數據中心經過分析發現環保PPP市場機會分布于已入庫19類行業中的13類行業,項目數量占比高達近40%;投資規模占比約22%左右。
數量龐大的PPP項目群是否為全部可實現的市場機會,哪些經濟區為市政水務PPP最值得關注的潛在市場?面對新的市場機會與眾多“外來者”,傳統水務環保企業又是否可以完成守壘?本文以數據為主要分析維度,與您一道開啟發現之旅。
剪刀差之一:財政收入與市政環保PPP背離“10%紅線破位在即”
即將發布的印刷版《2017年環保PPP大數據觀察報告》(通用版+水務版)顯示,通過對比分析PPP項目推出數量和地方財力水平發現:四大經濟區PPP冷熱不均,西部地區明顯是熱點地區(PPP項目數量、投資額分別占全國的48%和47%),東部等地區推出的PPP數量較少。財政收入狀況良好的經濟區,市政環保PPP釋放量意愿較低;而財政收入較低的經濟區,釋放市政環保PPP項目的意愿比較強。財政收入和市政環保PPP項目之間形成一個顯著的“剪刀差”。

圖1 剪刀差之一

圖2 全國省域債務率分布地圖
再結合各地債務率來看,債務率超過80%(紅色區域)的包括貴州、云南、新疆、寧夏、甘肅、內蒙古等西部省份,其他中西部省份及東北地區則在30%-80%(紅色區域)之間,北京、上海、江蘇等東部省市在30%(綠色區域)以下。
而且《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的通知》(財金[2015]21號)規定,“每一年度全部PPP項目需要從預算中安排的支出責任,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應當不超過10%”;E20研究院在各地得到的信息顯示,在西部部分市縣,因近年推出并落地一系列PPP項目,“10%”額度已接近用完;這些區縣若要再上馬PPP項目,必然觸及“10%”紅線。與“剪刀差之一”呼應,基于“10%”底線,未來西部不少地方政府可能出現無法上馬PPP項目、PPP進入發展瓶頸期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分析哪些經濟區可成為PPP潛在市場機會和“熱帶區”?下文將以市政水務PPP黑臭水體治理為例開展分析。市政水務PPP項目數量占環保PPP的比重約61%、投資額占比約50%;對市政水務PPP繼續拆分時,黑臭類PPP項目數量占市政水務PPP的比重約13%,投資額占比26%,為投資額占比最大的細分領域。
剪刀差之二:市政環境治理需求與市政環保PPP“逐鹿中原最可期”
圖3以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管平臺顯示的省域(并以經濟區劃為角度)黑臭水體治理需求以及財政部PPP項目信息平臺顯示的信息為基數,對數據進行二次疊加并予以分析后發現:市政環境治理需求與市政環保PPP之間存在“剪刀差之二”。

圖3 剪刀差之二
東部地區經濟相對發達,各類資金較為充裕,環境治理需求的解決較多以政府主導完成,且本地B方陣企業能力較強,因此,黑臭水體治理PPP市場空間有待觀察。PPP一旦形成,立即受到社會資本追捧,福州綜合治理類水務項目即為此類典型。
西部及東北地區受地理區位、水系分布等因素影響,黑臭水體實際治理需求相對較低,且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東北地區經濟增長乏力,再加上有限的財政實力,兩地黑臭水體PPP市場空間有限且落地風險相對較高。相比之下,中部地區支付能力較強、黑臭水體治理空間相對較大,且本地B方陣企業數量較少、能力較弱,國內其它社會資本面臨巨大的PPP市場商機。
兩個“剪刀差”之下,市場格局大勢逐漸清晰——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上演在即。
b/c變局下“長城”在否?
b/c為項目中可運營性投資/項目總投資的比值,該值代表PPP項目中可運行資產的配比,對于傳統水務公司來說,值越低,說明項目安全性越低,存在的風險越高。以該值為參考維度,在依次對比已落地b類項目到(b+c)類項目再到c類項目數據時發現,園林類企業、建筑型央企、工程公司、其他領域國企轉型等“外來者”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尤其在c類項目下,方陣企業與“外來者”所占項目呈現均等化趨勢,不再有方陣企業一統天下的既視感,方陣企業隨之進入春秋戰國時代。總體而言,“外來者”水務PPP投資項目方向為:非運營性、工程額占比大、c類;而方陣企業更傾向于附帶運營屬性的市政水務PPP項目。
在水務市政PPP此輪較量中,方陣企業類似歷史長河中的“耕織民族”,它們是深耕環保行業數年的傳統水務企業,擁有較多豐富的行業運營管理業績,已完成14屆的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評選也一直以投資運營業績為評選的重要維度;與之對應,外來者則類似“游牧部落”,它們“逐水草而動”、偏重投資的短期回報,其投資偏好可能在長時間內較難改變。當前,“游牧部落”借工程建設、資本運作等優勢不斷“攻城掠地”,市政水務PPP已然“狼煙”四起,再加上傳統供排水市場成長空間逼仄,“耕織民族”方陣企業如何守衛陣地,他們多年構筑的“長城”是否尚存,E20數據中心將持續跟蹤研究并不定期發布數據觀察類報告。

圖4 企業牽頭中標水環境PPP業績(有績效約定)

圖5企業以聯合體形式中標水環境PPP業績(有績效約定)
備注:水體治理及水質維護績效條件的黑臭河道治理、海綿城市、城市小流域類項目;不滿足治理績效前提條件的水利、園林綠化類項目不在本排行統計范疇之內。
以上核心內容來自《2017年環保PPP大數據觀察報告》(通用版+水務版);報告摘要和目錄見文末“閱讀原文”;“b、c”詳細定義,請參看《薛濤:環保PPP年度盤點,分類后的頂層思考與產業變局》。
特別聲明:本版印刷報告對E20會員企業免費提供,對外銷售價格5000元/本。如有意了解印刷版報告詳情,歡迎致電:
聯系人:E20數據中心 安志霞
聯系電話:010-88480336
附:報告摘要
本報告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用版。重點分析市政環保產業PPP領域發展實際狀況并結合PPP在中國的歷史沿革與發展現狀對市政環保PPP細分領域予以全解析并形成一套系統性的理論工具及分析方法,具體提煉為 “E20市政環保領域PPP分類格局圖”,以abcd形式對市政環保PPP項目予以詳盡歸類;并將萬余條環保PPP大數據借助“E20市政環保領域PPP分類格局圖”展開初步挖掘,分析維度包括區域分布、經濟帶分布、環境服務區劃分布、地理區劃分布,并借此勾勒市政環保PPP項目(水固管混)全貌。
第二部分:水務版。將數據分析視線從市政環保PPP收窄至水務市政PPP,數據分析維度包含:水務市政PPP市場發展概貌、落地率,以及傳統供排水市場、新興市場最新發展動態;并借助“E20市政環保領域PPP分類格局圖”重點分析已落地水務市政環保PPP項目,并聚焦已落地項目的b/c;之后對已落地項目涉及的社會資本方展開逐一分析,數據分析結果包括競爭主體屬性、傳統供排水市場及新興水環境市場的競爭差異性、不同企業戰略路徑選擇和未來市場走向。
第三部分:附錄。
本報告特別提示:
1)如無特別說明,本報告數據截止時間為2016年12月底;
2)因PPP項目信息披露程度及時間滯后性等因素影響,報告所顯示數據信息與實際可能略有出入;
3)印制版(水業、固廢)PPP數據觀察報告每半年發布一次;
4)細分領域PPP數據報告將不定期發布;
5)E20微信公眾號每三月推出一期季報短訊。
本版報告受到薛濤先生的專業指導,再次表示感謝!
另外,如報告存在不甚嚴謹之處,還望業界同仁交流指正。
報告目錄
1.市政環保產業PPP分類工具
1.1.市政環保產業PPP領域
1.1.1.市政環保產業PPP領域分類
1.1.2.市政環保產業PPP分類工具
1.2.市政環保產業PPP分類的依據說明
1.2.1.非PPP的政府購買服務與PPP
1.2.2.非特許經營的政府購買服務PPP和可運營性特許經營
1.2.3.“政府購買服務型”特許經營項目和“政府監管型”特許經營項目
1.2.4.三次分割后的公共服務市場化分類圖
2.基于分類的市政環保PPP發展現狀
2.1.市政環保PPP項目的“分散性”
2.2.市政環保PPP項目全國密度圖
2.3.市政環保PPP項目細分領域對比
2.3.1.市政環保細分領域
2.3.2.四大經濟區域
2.3.3.五類環境服務區劃
2.3.4.七大地理分區
3.基于分類的水務市政PPP發展現狀
3.1.水務一級分類
3.1.1.水務一級分類概況
3.1.2.水務一級分類落地率
3.2.水務二級分類
3.2.1.細分市場概況
3.2.2.細分市場分布
4.基于分類(abc)的水務市政PPP發展現狀
4.1.基于分類的水務市政PPP全貌
4.1.1.基于分類的水務市政PPP概況
4.1.2.基于分類的水務市政PPP落地率
4.2.已落地水務項目b/c比
5.水務市政PPP發展現狀對產業競爭格局的影響
5.1.市政水務PPP主要競爭主體
5.1.1.按照企業性質分類
5.1.2.按照方陣與“外來者”分類
5.2.不同類型競爭主體對水務項目偏好
5.3.不同類型競爭主體注冊資本變化
5.4.傳統供排水及水環境市場企業競爭格局
5.4.1.傳統市政供水市場競爭格局
5.4.2.傳統市政污水處理市場競爭格局
5.4.3.水環境治理市場競爭格局
編輯: 李丹
E20研究院 數據中心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