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4-10-08 10:53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環境產業在經歷了摸索前行的萌芽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后,進入了平臺發展期,發展增速下降,甚至有加速下降的趨勢。環保企業從業者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很多環保企業家面對“卷”的外部環境,也有諸多困惑。
帶著對產業發展問題及未來發展路徑的思考,華夏時報專訪了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產業發展現狀、PPP大潮起落、115號文新機以及內卷背景下,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目錄
01 十年沉浮后,環保行業路在何方?
02 PPP“水落”,優秀環保企業“石出”
03 115號文,控債壓力下的“新常態”
04 海水淡化內卷時代,尋“道”千億環保企業
環境產業在經歷了摸索前行的萌芽期、高速發展的黃金期后,進入了平臺發展期,發展增速下降,甚至有加速下降的趨勢。環保企業從業者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很多環保企業家面對“卷”的外部環境,也有諸多困惑。帶著對產業發展問題及未來發展路徑的思考,華夏時報專訪了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對產業發展現狀、PPP大潮起落、115號文新機以及內卷背景下,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等話題,進行了深入解析。
2024年7月,薛濤編著的《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一書正式由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用多年管理經驗與產業發展實際相結合的角度,認識和解析《道德經》。在訪談中,薛濤也提到,在當前的產業背景下,我想通過這本書,為企業找到一種思維方法,憑借這種思維方法,幫助企業找到破局的方法。這也是薛濤編著此書的初衷。
01十年沉浮后,環保行業路在何方?
華夏時報:過去十年里,環保行業可謂經歷了大起大落,從之前一度出現了炙手可熱的明星企業,到現在隨著末端治理逐漸飽和,放緩、收縮、降本增效成為企業提及最多的關鍵詞。從宏觀視角來看,環保企業現在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發展階段呢?
薛濤:從環保產業在中國的發展情況來看,目前屬于第三發展階段。第一階段大約在2000年前后,稱之為萌芽期,更多的環保技術來自國外引進。2000年以后一直到現在,是環保產業的第二發展階段,也是產業高速發展的黃金期。每年新增大量環保上市公司,環保產業的總產值也一直在高速增長。但是到了2020年前后,環保產業進入到了一個平臺期,增速下降,甚至有加速下降的趨勢,環保企業的從業者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從這三個階段可以清晰地能看出環保產業在中國成長的歷史。
對比國際環保行業的發展,國內當前面臨這樣的階段也很正常。人均GDP在2~3萬美元以上的國家,環保治理行業已經到了一個相當低谷的階段。由于城市的發展已經完善,包括居民和工業自律原因,也包括基礎設施發展本身的空間有限了。所以環保企業在這樣的環境下是不太受關注的。
但除此以外,還要考慮一些國際分工的不同。首先,我認為未來中國依然會是個制造業大國,那么作為制造業大國會產生工業污染治理、工業制造轉型升級、綠色化等等訴求。至少在工業領域,環保產業還會有持續的更新升級變化的機會。第二,與國際對標,同樣作為人均1萬美金左右的發展中國家,實際上中國的環保產業發展是相對更先進的,原因恰恰來自于本身環保產業也依托于制造業,制造業本身的優勢在環保產業上也會有發揮。第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治理結構,大一統的治理模式,都對環保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以及相對較好的落地機會。

中國和其他的人均GDP在1萬美金左右的國家,比如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相比,在排放指標、環保守法能力以及整個履約能力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甚至往前推10年或20年,人均GDP在2000美金~5000美金的時候,國內的環保要求同樣也是高于這些發展中國家的。
一是緣于中國是巨大的制造業基地,環保設備本身需求以及供給比較充足。二是中國特色制度下對環保的高度重視。雖然對未來有一些隱憂,但中國有著自身特殊的發展優勢,也有特殊的轉型和走出去依托的優勢。
02?PPP“水落”,優秀環保企業“石出”
華夏時報:提到環保行業,很難不提到PPP這個讓人歡喜又讓人憂的項目模式。作為PPP專家,您曾經多次提示過它的風險。但是我們也看到隨著PPP大潮的退去,很多環保民營企業還是遭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從產業親歷者的角度來看,您認為這段彎路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
薛濤: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彎路能否避免呢?首先要從兩個角度看這個彎路。第一,從主政者角度,一些改革的試錯是不是本身可以避免。第二,從從業者角度,民營企業是不是可以不犯這樣的錯誤。
我們先從PPP本身說起。上文提到環保行業分為三階段,實際上PPP也類似。當年PPP比較熱的時候,有業內專家提出,PPP要分五個階段。當時我認為PPP也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90年代國家計委以招商引資為主的一些試點。第二階段是2000年以后,到2014年住建部126號文的特許經營改革。第三階段是2014年財政部發起的PPP改革。PPP這個詞才開始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現在其實已經進入第四階段了,是特許經營2.0時代,也被稱為回歸特許經營的時代。
對比剛才談到的環保行業三階段,其實有一點是可以印證的。環保行業的萌芽期,其實和特許經營的試點時期基本吻合。2000年之前,環保裝備以國際引進為主,同時也存在仿制或者逆向研發。一些民營環保公司,比如桑德、國禎環保,恰恰成長于這段時間對設備的仿造。
到PPP第二階段,其實對環保行業就至關重要了。前面提到環保中間有一部分是工業污染治理,但實際上,環保中間真正最重要的是市政領域,現在的上市公司百分之七八十市值的業務都集中在市政領域。這部分領域在2003年建設部當時推進的市場化改革,以及2004年的126號文為節點,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以特許經營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促成了威立雅、蘇伊士進入中國,大量的資本通過BOT方式在這個領域累積。諸如首創股份(現“首創環保集團”)這樣的國企也是在這個時候大舉進入到BOT特許經營領域,并且成功上市。后面的例子就非常多了。
這個模式發展到2014年,突然發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是財政部以43號文發起的PPP改革。這次PPP改革主要增加的是一類叫PFI的模式。這個模式脫胎于英國,是泰晤士水務在倫敦相關流域治理中所采用的主要實施方式。其實在國際市場上PPP中的PFI模式也不流行了,泰晤士水務在英國的項目最終以失敗告終。
而特許經營模式至少在發展中國家運行得非常順利。法國設計開發了特許經營模式,并且提供了適宜的本國土壤,所以在全世界培養了兩家最領先的環保公司,就是威立雅和蘇伊士,目前還沒有第三家公司能夠與之PK。這說明一個國家發明一種體制,它會使這個國家在某一個領域的產業取得領先地位,不只是技術會驅動一個產業的產生,制度也會驅動一個產業的產生。
英國PFI模式被財政部引入以后,對環保行業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客觀講,這個影響雖然產生了像碧水源這樣市值曾經達到過500億的企業,催生了大量的環保企業上市。資本市場對環保行業的估值,在2016、2017年達到了頂峰。但是現在回頭來看,PFI所給予的商機是不穩定的,是不具備長期主義的,甚至是有后遺癥的。它增加了地方債務,甚至是隱性債務。它重工程輕運營,導致大量建筑型央企在環保行業中間起到了主導作用,而不是專業的技術企業。PFI被叫停以后,環保企業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傷害。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2017年~2018年,剛才提到的桑德、國禎環保、鐵漢生態、東方園林這樣的民營企業,由于重度參與了PFI模式,導致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易手他人,大部分是通過被國有化的方式,來拯救公司現金流短缺的狀況。可見PFI模式對單體企業也是有很大傷害的。

圖注:根據E20研究院2017年統計,東方園林PPP項目總量直追建筑央企,且水環境投資PPP項目占其全部PPP項目的比重達70.54%
其實行業還處在PFI模式帶來損害的震蕩期,由于PFI模式重工程輕運營,導致項目質量不善,加大了地方政府的負債,導致地方政府付款有壓力。這段時間還疊加房地產的下挫,以及地方財政的減收。這些事情疊加在一起,導致現在更多的民營環保公司受到欠款的拖累,陷入困境,而不只是以前少數的民營上市公司。
因此,一個不好的商業模式,乃至一個不夠好的政策,對行業有很大的影響。這就是前面講到的,為什么說國家在政策變動中,在改革中應該更加審慎地推演市場的變化和每個企業乃至個人逐利的訴求,以避免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最終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穩定。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這段彎路是不是可以避免呢?我們希望在政策的改革中間能夠避免。
第二,企業端是否能夠避免呢?現在回來看,我在2016年就提示了PFI項目的重大風險,尤其是收款保障不足等等。從長期主義者來看乃至從整個商業上來看,任何環保供給服務如果不能夠為客戶實現長期的價值,比如重工程輕運營,那它一定會有后遺癥,一定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它背離了商業的本質。 這一點在行業前30年的高速發展中沒有被重視,但在未來越來越會被重視。因此,從企業家個體來講,也應該考慮是不是應該避免這個彎道。

七八年前,我開始結合管理學的書籍學習老子的《道德經》,收獲很多感悟,其中講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回過頭來看,2017年、2018年,環保企業已經發展得非常好了。對于民營上市公司,我也反復提醒了PPP隱藏的風險。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這個商業模式存在很多問題,但依然有這么多民營上市公司前呼后擁地沖進去,喪失了自己公司的控制權。所以能不能避免彎路,國家方面應該有很多警惕或反思,民營企業更應該有很多的警示或者反思。
正如老子《道德經》中講到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實PPP在提供機會的時候,實際上它中間蘊藏著巨大的風險。反過來講,環保企業當下面對的難題,難道不是一個優秀的環保企業家應該抓住的機會嗎?所謂水大魚大,但是水大水也渾。水落石出,優異者才能夠卓然而出。所以現在的困難下,不用喪失信心。
03?115號文,控債壓力下的“新常態”
華夏時報:剛才您也提到PPP進入了第四階段。我們也看到去年115號文出臺,包括近期特許經營文件的修訂并且落地執行。現在您看到的市場反應是什么樣呢?企業應該如何正確理解115號文背后的邏輯,并且抓住這個機遇呢?
薛濤:曾經有句名言說,“人永遠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115文件出臺以后,我有一個感慨:我們再也回不到原有的河流中去。因為國家的發展階段在不斷變化,城市基礎設施的投放規模和速度在新的階段必然趨緩。環保中的市政環保部分,也就是百分之七八十的從業者所從事的環保業務需求到了新的階段。這個階段的本質就是增速下降,市場基本飽和。
PFI的擾動結束以后,特許經營資源基本飽和了,或者說增速極其平緩。這就是環保行業的第三個發展,也叫平臺階段,或減速階段。實際上,特許經營也處在這個階段,它們是共振的。在這種情況下,做市政環保,也就是服務于城市居民為主的環保主戰場,必然要面對新的變化。
作為特許經營本身,本次出臺的115號文,實際上就體現了這樣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發生在控債的大背景下,現在的地方債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實際上,中央在控制地方債務進一步蔓延的問題上,決心是非常大的。
對115號文的理解,首先,要理解這個層面的背景。在這個背景下,就出現了只讓補運營,不讓補建設,甚至說取消保底量要求,因為如果不采取措施有可能帶來隱形債務的問題。
總的來看現在的項目機會的確在變少。但是115號文中間也有積極的一面,比如鼓勵創新,一方面可以讓企業關注運營質量,通過智慧化、節能降耗等各種技術手段的提升來挖潛。而且要讓這樣的收益為社會資本所有,這個是以前近十年沒有被關注的一個重要方向。技術創新以外,115號文也鼓勵商業模式創新,這是下一步的重點。
環保產業在基礎設施投放乏力、財政增長乏力情況下,怎么突破呢?一個方法就是打破邊界,做“環保+”,參與整個工業綠色化的過程。在環保行業進入新能源“3060”雙碳階段,甚至還進入到公眾性、收益性項目的配置,中間帶來環保行業從污染者付費和末端付費,變成了全過程以及受益者付費的模式,才能進入市場的輪動和新的發展機會,我相信這些企業會在中間找到機會。而特許經營2.0時代真正的亮光點、升級點,不是簡單地還在依賴財政付費。
04?內卷時代,尋“道”千億環保企業
華夏時報:當前環保行業仍然處在低潮期,在內卷加劇的產業發展背景下,企業應該怎樣去提高核心競爭力呢?未來環保行業有希望出現市值千億的大企業嗎?
薛濤: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前面提到行業變得比較卷。其實不只是環保行業卷,大部分行業現在都比較卷,因為經濟增速在下降。如果說經濟增速下降是全社會地,那么基礎設施建設規模下降的速度可能比經濟增速下降還快。在這種情況下,環保行業就會變得比較擁擠。
實際上,我個人認為,之前的30年才是一個特殊的情況。放到全世界來看,現在才是常態,而前二三十年是非常態。不管是常態還是非常態,世界上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所走過的路,中間都有很多是可以借鑒的。各個領域其實都是相似的,比如現在很多人在研究國家發展理念時,都喜歡拿日本舉例。日本在二三十年前也出現房地產停滯,基建停滯,社會泡沫在擠出,企業家進入困惑迷茫等等現象。
談論如何破局之前,我在七八年前因為業務需要看過幾本書,都成為當前找到答案的鋪墊。七八年前,我比較推崇德魯克的書,現在很流行。為什么要關注德魯克呢?因為他是在管理科學上較早地、天才式地關注到了組織行為學中“人”在企業發展中的作用。當社會進入到內卷的競爭態勢中,企業家本人是否能夠聚攏足夠的人才,激發每個人的潛能,提高團隊凝聚力,打造積極向上的文化是至關重要的。僅靠泰勒制的流程管理是不能形成卓越的企業在拼搏中奮而領先的。這在現在的環保企業中也同樣適用。
第二個人更加與當今時代匹配,他就是稻盛和夫。其實稻盛和夫這幾年越來越受到中國企業家們關注。他主張長期主義,企業要為善,強調心理韌性,企業家應具備將企業訴求與個人訴求合二為一的本領,把價值觀從企業價值觀和個人成長價值觀合二為一的本領。
實際上,稻盛和夫的思想又恰恰是受影響于較早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王陽明思想,王陽明先生的很多思想,其實一部分就是來自《道德經》思想,一部分來自佛學,一部分來自他長期積淀的儒家文化。在生活特殊的錘煉下,在一個極困難的境界下,他得到了突破和發展,而且是極其入世地去解決人生個人和外部世界的問題。這種情況下,讓我想到曾經寫過的一本關于中國PPP的書——《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這本書在2016年形成一些理論的基礎上,2018年成書,給環保企業提供了一些幫助(詳情點擊:王天義、孫明華、金鐸、趙笠鈞鼎力推薦TA)。
現在環保企業家面對“卷”的外部環境有一些困惑。我在E20的工作本身的職責下,也根據我個人的興趣情況,寫了第二本書《薛濤解析管理之與認知之得》。在一個內卷的時代中間,企業家想要破局,首先必須得通人性,第二必須有長期主義,第三還要有一些很難做到的,老子所說的“反者道之動”的捕捉機會的能力。同時,以《道德經》中講到的不爭,來獲得類似馬斯克所說的“第一性原理”一樣,抓住創新的一線機會,與眾人不同地找到突圍方法,并且擁有落實的執行力和創新力等等,這樣才有可能成就一個偉大的企業。我想通過這本書,為企業找到這樣的思維方法,憑借這樣的思維方法,幫助他們自己的企業找到破局的方法。

環保企業在當今時代必然要面對幾大外部壓力。第一,近期來看,拖欠收入的情況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第二,直接的環保治理的項目需求在減少。第三,行業下滑以后,競爭者更加擁擠,大家更傾向于走尋常路,這反而讓大家無路可走,這種現象在環保行業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前面提到“反者道之動”和“不爭”這兩個道德經智慧,對于企業家思考自己如何破局,得到一線的發展機會,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當前也看到一些有環保技術的企業,轉型去工業領域發展,從工業的末端治理拓展至工業原材料和工業流程再造和工業綠色化,甚至直接進入工業生產本身。這也是一種代表性的突圍方向,這個方向對技術的訴求,毫無疑問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總體來看,民營環保企業家在常態獨立的外部環境下,第一,長期主義和關注人性是非常重要的。在關注人性上,老子《道德經》中有大量關于“有”和“無”的討論。“有”是對人自私部分的尊重,而“無”是能夠更多地放空自己與外部合作,以及對員工成長和骨干員工發展空間的關注,不要因為小我的膨脹而失去理智,也不能為你所帶領的團隊提供好的發展空間。組織文化、組織結構、分配方式這些人為方面的因素,都成為企業家帶領團隊殺出重圍的關鍵因素。所以說人是最重要的生產力。
第二,福禍相依。面對外部的威脅,穩定的心態以及面對外部機會誘惑的識別,也是給我們的啟示。
第三,“反者道之動”和“無為而為”的思維方法給企業家帶來借鑒,在未來做出內卷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能成為一家千億級的公司?首先來說,我并不一定支持一定要成千億級的公司。歐洲有很多這樣小而美的技術企業,只要保證技術上的銳度,尤其是和企業家個人能力的寬度有關。如果你駕馭到它最適合的寬度,那么這個企業應該做小,但是更應該做長、做久、做精。
那會不會也有千億級的公司存在呢?我覺得還是有機會的。但未必是把目前的特許經營企業簡單合并就能成為千億級公司,那樣對于國家和產業的發展也并不一定有利。但是有兩種可能實現千億級公司的方式:
第一,走出去。一些在中國特許經營領域商業模式上已經游刃有余的企業,現在正在積極走向東南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再通過BOT模式、特許經營模式,累積自己所控制的資產規模,當然也就做大了營業收入,未來達到千億級,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這種千億級的公司可能原來是環保企業,但未來不是環保企業了。當企業以環保為支點進入其他產業鏈條,打開了一個新的萬億級領域的一杯羹,就能做到千億級。比如一種材料從環保分離技術轉型為制造分離技術,資源化從環保的末端的檢出污染到了某個農業或者食品行業的材料開發。這樣的領域打開以后,可能都會有百億千億級的市值。但是它們未必再叫環保公司,可能前身是環保公司,但以后我們可能叫它科技公司、食品公司或者材料公司等等。所以行業永遠給愿意不斷突破的人機會,就看你用什么視角去看待它。
編輯: 李丹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