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12-06 14:59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王馨整理
二十大的召開,拉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帷幕,如何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成為環境產業關注的重點。
“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路徑。每一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落地路徑不同,具體到環境產業更強調產業化。”11月9月,“2022(第十四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E20研究院院長、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分享了行業關心的話題——如何用產品化讓高質量落地。

傅濤
二十大的召開,拉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帷幕,如何建成中國式現代化同樣成為環境產業關注的重點。從建國百年到全面現代化,在建成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環境產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民營企業、國有企業如何各司其職?都成為我們討論的出發點。
傅濤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有四個重點值得環境產業關注:
一是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及的,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下的公共服務;
二是“兩個毫不動搖”下的環境產業分化與組合,涉及不同產業性質環境企業的分化與合作;
三是系統施治下的產業協同。系統思路無處不在,是黨二十大報告中六個堅持的核心,應該思考對環境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合作發展產生怎樣的影響;
四是綠色低碳循環下的產業延伸。綠色低碳循環的要求不僅在改變環境產業,也在對我們的城市和人們的生活帶來改變。環境產業自末端治理起步,在綠色低碳循環的背景下,面臨著挑戰更是機遇。
在產業化路徑中落實“高質量”
“高質量”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路徑。每一個行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落地路徑不同,具體到環境產業更強調產業化。
在一些行業中,發展起點即完成了產業化,如汽車、手機、家電行業。相比之下,環境產業是從建設行業分化出來的,在發展的前二十年,一直在進行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速度在當今世界絕無僅有,同時也不得不面對較為嚴重的產業化短板。
2002年11月,E20環境平臺主辦的第一屆產業論壇開幕,到今年正好二十年。E20論壇本質上都是產業論壇,上海熱點論壇是技術與產業的交匯。
一直以來,E20環境平臺有兩個使命,所有的論壇議題和工作都是圍繞這兩個使命展開的:即推動環境產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
市場化最為突出的特點體現為公平競爭,目前在行業中,市場化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這個過程中E20也一直在積極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然而目前環境產業的產業化水平還遠遠不夠,傅濤指出,“市場化高度發達、產業化非常弱小的行業實際上非常可憐,這樣的行業一定是內卷的,內容也會越做越薄,產業也注定無法實現集中發展。”
高質量不等于高品質,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三條路徑
在環境產業發展的過去二十年中,ABCD四個方陣企業(投資運營商、屬地性公司、技術公司、設備公司)AB方陣始終是引領規模化發展的龍頭。而在如今的后規模化的高質量發展時代,CD方陣技術、裝備企業正在逐漸成為行業主流。
很多人將高品質當做高質量,實際上,高品質僅僅只能作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方面。“因為我們不是環境產業的發明者,也從來沒有制定過規則,高品質路徑是按照以前的領跑者規劃的道路進行的”,傅濤指出,曾經的環境產業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發展起來的,只有一條路可以走,就是相比之下更便宜、更耐用的路,拼得是性價比。
在傅濤看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有三條路徑:
第一是增品種,研究新客戶場景。中國的工業品類最全,增加的空間很小,但是同樣一個產品,因為不同的客戶場景可以成為不同的產品品類。因此,增品種就是要不斷研究新客戶場景,要用軟件定義硬件,尋找突破口;
第二就是前面提到的提品質,高性價比,這是核心,不是全部;
第三是創品牌,創造新的價值認知。品牌的創立是在用戶心中創立一個豐碑,讓用戶熱衷。
這三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都體現出一個“品”字,如果技術和裝備沒有形成產品,就無法達到一致的質量標準。如手機產品,同型號的手機99.9%質量是一致的,區別在于軟件。相比之下工程建設雖然也有標準,但質量仍難以得到保證。
傅濤指出,高質量的核心,不只是在原來的軌道上做得更好、更便宜,在這個方向上,我們行業做得夠多了,發展空間有限,未來應該把主要精力向產品化去延伸,在增品種,做品牌上下功夫。
產品化進程嚴重滯后,需警惕兩大陷阱
在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企業容易掉入兩個陷阱:一是中等收入陷阱。目前工程公司基本保持在每年五千萬到一億的收入,一千萬左右的利潤。
第二是低估值陷阱。大量的技術型公司興起后,即使接通了資本市場,在資本市場的估值較低。大部分環境產業技術型公司在二十億左右,個別在十幾億。
實際上,這兩種陷阱的本質原因是一致的,就因為絕大部分企業產業化程度太低,始終一直停留在做工程和項目上。
工程項目重視營銷,請客吃飯成為必然,疫情原因影響下,少了很多見面的機會,客戶可能因此流失,讓收入利潤雪上加霜。然而我們也可以看到,越是在疫情中,中國的貿易順差越大,中歐班列繁忙火熱。中歐班列運送的都是產品,是標準化的產物,標準邊界清晰。產品化的本質源于工程建設,環境產業的服務、技術和裝備都可以實現產品化,不需要與客戶見面也能銷售出去。
產業化的三個特點
究竟怎樣才能做到產業化?傅濤指出,產品化體現了生產的連續化、過程的集約化、 產品的標準化三個基本特點:
1、生產連續化。工程化的生產過程,中標一個訂單就要“白加黑、五加二”的加班,沒訂單期間就無事可做,生產、考核都無法連續,成本也就無法分攤。而產品化保持了生產的連續性,甚至可以實現預付款。
2、過程的集約化。過程的集約化體現為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就固化了基本材料的供應量,由于訂單量的持續和穩定,在供應商那里可以得到相對更低的價格,甚至可以實現墊資。就像華為采購一批萊卡的鏡頭,采購價格一定比單獨買幾個甚至幾百個要低很多。反觀在工程項目中,中標后會迅速召集供貨商,即使有穩定的供應商目錄,也無法實現更低的采購價格。
3、產品的標準化。產品的標準區別于施工的標準,體現為應用環節的產品標準。
傅濤指出,環境產業的產業化短板,嚴重制約了規模化與高利潤的融合,造成有了規模就沒了利潤,有了利潤就沒了規模,兩者只能得其一,“要么大了不強,要么強了不大,環境產業無法實現高質量發展,因此掉進了陷阱。”
如今逆全球化和疫情,限制了人員的交流和交往,更加促進了產業的兩級分化,一部分產品性企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部分企業卻呈現斷崖下跌,傅濤表示,這些企業業務往往大量涉及人的服務,未來工程服務性企業困境還會加劇,估值會更低。
突破產業化制約的路徑是產品化
突破產業化的制約路徑是產品化,什么是產品?傅濤指出,產品是用來進行商業價值交換的標的物,是為特定客戶群的特定場景而打造的。產品具備四個基本特點:
第一、標的。產品具有明確的交付標的,每一個成功的產品和計劃都具有名稱和品牌,展現獨特的產品屬性和定位。如中國空間站“天宮”,展現了人格的魅力,與人情感的鏈接。目前環境產業的產品大多只擁有型號,是工業產品的編號,而不是產品應有的品牌名稱,還沒有達到通俗、易讀、易記。
第二、客戶。產品具有特定客戶的特定場景,區別于被動而寬泛的工程招投標。
第三、定價。招標過程按照成本定價,分解到鋼筋水泥和人工,很難實現利潤。而產品是按照客戶價值、差異性去定價。
第四、交付。產品具有明確的交付時間點,甚至可以實現出廠即交付,而不是長期彈性的現場加工,并且可以實現預訂。
傅濤表示,具體到環境產業的技術和裝備的產品化,同樣也具備四個基本特征:
第一、技術內涵。環境產業要具備技術內涵,不僅要圍繞產品進行迭代升級,同時要滿足環境產業特征,如做風機,磁懸浮可以應用到很多行業,在環保行業,要針對本行業應用場景而定制。
第二、服務標準。產品有了應用場景,就要具備相應的產品服務標準、產品使用標準,而不是工程和制造標準。如一個風機設備是針對地下水廠定制的,就要深入研究地下水廠的應用特點,可能產品特點區別僅在10%或者1%,也要充分的體現出來。
第三、產品服務。產品的服務需要智能化的支撐。產品服務應該像汽車一樣定期的保養,健康的維護,而不是壞了才去維修。
第四、系統連接。環境產業的產品是生長在系統中的,具備顯著的系統性特點。系統上游有支撐重資產企業的服務產品,下游還要連接設備,這要求產品具備清晰而明確的接口,實現向內集成+向外延伸。
環境產業技術和裝備如何實現產品化
環境產業的技術裝備產品化,是具備環境特色的技術和裝備支撐起來的。如何實現?傅濤指出,首先要改變似是而非的產品認知。
技術產品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技術企業的CEO擔任產品經理。傅濤舉例,喬布斯是蘋果公司的一把手,在十五年之前,他同時擔任蘋果3代、4代的產品經理。
實際上,相比環境產業一個小企業幾百種產品,蘋果公司的產品品類很少。傅濤指出,制造環節的多元化造成生產無法實現集約和控制成本。傅濤指出,產品化的核心思路,就是應該在制造環節盡量標準化,充分思考用軟件定義硬件。
具體可以分解為七個步驟去進行:
第一步,做精準而細致的客戶場景分析。產品是賣給客戶的,不是用來招投標的,招投標的是項目。得聚焦特定客戶群和特定場景,瞄準用戶痛點。比如,小米手機瞄準對象是理工男客戶群體。這是產品的大腦。
第二步,實現核心技術的有形固化。將核心技術固化到產品中去,讓用戶不能或者很難拆解你的產品,就像我們無法拆解蘋果手機。集成化程度高的產品是不能讓別人拆開的,而水務行業產品化程度在10%以下,所以利潤很低,必須墊資。技術如果沒有固化下來,沒有形成產品,那就不叫產品化。因此,應該做好產業鏈的整合,部件的選用,系統的開發,這是產品之根。
第三步,形成順暢的系統接口。產品不是孤立的,需要有使用標準和穩定參數,與上下環節銜接。這是產品的使用環境。
第四步,產品生產的連續性和經濟性。產品需要連續生產,好的民用產品的生產量級都是上萬件,如果一個產品沒有幾十套上百套的生產量就不叫產品。
第五步,針對特定客戶的產品營銷。名字是客戶心目中的標識,品牌是建立在客戶心目中的豐碑。鐘愛你,才會買你的產品。所以產品要有名稱,有品牌,要從客戶認可的價值出發,確定產品的營銷方案,啟動連續而有效的營銷活動。這是產品的門臉。
第六步,產品使用環節的質量保障。產品銷售出去只是客戶聯系的開始,以后客戶還可以買你的第二代產品。用戶買不買你的產品,決定于你和客戶建立的產品關系。所以要建立智能客服系統和產品的過程服務體系,而不是工程服務體系。這是產品的經脈。
第七步,產品迭代升級的保障體系。一個偉大的技術公司一定是圍繞客戶做研發的,不能圍繞抄襲進行研發。要以產品持續升級,驅動技術持續研發,讓研發有方向,這是產品的未來。
在傅濤看來,真正優秀的技術型企業,技術部門不應該是研發中心,而是產品開發中心,圍繞客戶需求進行產品開發,“研發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還應該有上述其他環節,而這些環節恰恰是我們行業最薄弱的。”

“七劍”路徑,為企業產品化賦能
E20環境平臺于2000創辦,在發展的22年歷史中,一切工作的核心思想與使命,就是幫助環境企業健康成長(傅濤:不忘初心感恩同行,E20二十年的初心和使命)。
2000年,E20起源于中國水網,當時主要為行業提供信息服務。2003年成立政策研究中心,為企業提供政策研究支持和服務。隨著環境產業的市場化改革,企業數量、資本的增加,E20逐漸形成了圈層生態,同時為企業進行資本賦能。到后來成立了E20環境商學院,用商道幫助優秀環境企業家成長。
在如今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產品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怎樣更好的幫助企業找到通向高質量發展落地的路徑?為此,E20環境平臺兩山創新團隊,在不斷的探索與總結中,研究形成了“七劍下天山”的落地工具箱,傅濤表示,這是E20下一個五年的核心使命,搭建好七個方面的體系,為企業實現產品化賦能。

三個工具
當前,我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但軟件能釋放的服務價值是巨大的,用軟件定義硬件可以更大化釋放服務價值。傅濤指出,無論是系統化還是走軟件定義硬件的路徑,都回避不了智能化的升級。
按照水務行業的進階發展,智能化可以分為四層:
第一層是自動化,讓電氣設備按照組合指令自動運行,通過PLC/DCS各種工控實現電氣替代人工; 第二層是信息化,就是將信息匯總集成到中央大屏,以駕駛艙展示趨勢和態勢管控,實現初步數據統計分析,替代基礎管理;第三層進入到了數字化,對數據進行有效分類、積極分析,加載各種非結構性的數據,建立知識中臺,實現對數據的分析判斷,把數據建立模型,能推演設施故障的位置等等。第四層是高階的智能化,就像AlphaGo一樣,系統能夠實現自我的學習,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環境產業,目前絕大部分企業遠遠沒有達到智能化的水平。傅濤指出,要降低環保公司智能化的門檻,智能化的門檻過高導致環保企業無法建立自己的智能化控制系統,面對智能化可觸不可及。
2021年12月, E20環境平臺上榜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1年度國家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名單,成為平臺發展新的起點。隨后,E20環境平臺與清華大學、百度等進行合作,研究開發了“兩山智聯”,專門為年收入十億以下的中小企業建立自己的智能體系,包括三個工具:
一是與清華合作建立的兩山智聯控制器,是硬件的網關+PLC裝置; 二是與百度合作開發的兩山智聯云,是SaaS級的環境物聯網平臺,可以實現不需要計算機工程師,企業依靠開放系統完成信息化工作;三是與北航合作開發了兩山智聯實景沙盤,讓可視化變成四維,讓可視化更真實、更具體、更有細節、更有顆粒度。
兩個場景
E20環境平臺與領跑企業、標桿企業合作,建立了一批“兩山科匯館”,作為新技術的驗證中心。展示行業優秀的技術產品,在用戶的監督、第三方的監管之下,驗證技術產品的實際的運營管理提升水平。在“兩山科匯館”展示技術產品。好的技術產品用不著領導親自宣傳,也可以得到用戶的青睞。
同時,E20成立“技術產品驗證中心”,為優秀的技術產品所達到的效果提供官方的認證。
兩個保障
一是產學研深度融合。目前傅濤兼任北大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目的是為環境產品開發提供持續的科技導入。
二是“領跑者”團體標準。E20環境平臺與中標院資環分院聯合成立“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共建環境領域標準化服務平臺,推進環境服務類、技術設備類、產品類的“領跑者”團體標準建設,“領跑者”團標工作首選環境服務化的“六化”方向,即精細化、智慧化、社會化、系統化、生態化、低碳化,打造污水處理的服務標準體系。
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未來,需要重新發現、重新定義、重新獲得產業價值。卓越同行、筑夢環境。E20環境平臺將持續用平臺的力量,與領跑企業攜手,以智能賦能推動環境產業邁向高質量!
編輯: 趙凡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