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2-09-26 10:3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傅濤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激蕩,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新的轉型,有一種回歸初心的感覺。”在2022(第七屆)供水高峰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傅濤表示: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由于現金流和基礎服務的特征,供水行業強烈的表現出一些逆周期的特征,越是經濟下滑的趨勢,供水行業的機會也越多。
論壇上,傅濤以“供水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價值主張”為題進行了精彩分享,他表示,如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變局,在新的時代,傳統的供水行業同樣對變革感同深切。對水務產業而言,高質量發展最為核心的表征是服務的產品化,產品化就是要實現所見即所得,因此,要實現以感知為基礎的社會化、價值服務的小眾化,同時釋放系統價值、用數字與智慧支撐精細化,是供水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傅濤
供水產業緣起——最基礎的公共服務
如何看待供水服務特征?傅濤指出,供水行業的緣起,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建國以來,供水行業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然而資產的質量、數量、覆蓋范圍遠遠不足。因此在改革的初期,行業經歷過一些迷茫,那時改革的所有工作的重心都是瞄準水務資產的融資、建設進行的,誰的融資速度快、融資成本低、資金能力強,誰就能成為改革的主力。
1998年,《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出臺,我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大幕的拉開。傅濤指出,《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的供水行業正式從公共支付體系中剝離出來,政府確定了水作為一種商品,水具備了商品的特征,但并沒有改變供水作為城市最基礎服務的本質。
2002年年底,原建設部頒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意見》,明確了公用行業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當時的中國剛剛加入WTO,傅濤參與了中國入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談判條款,那就是WTO協定要求供水、污水、垃圾處理都應該歸屬于服務業。此后基于深入的課題研究,傅濤和團隊堅定的認為供水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業,并開始在行業中大量提倡。
2012年,供水服務促進聯盟成立,明確提出供水行業要高質量發展。而曾經的高質量階段,主要聚焦于水質,如今的高質量發展的內容更加的全面和豐滿。
供水的服務業本質——水資產 水商品 水服務
供水的服務業本質水資產、水商品、水服務。三種性質的交織,讓供水行業在改革的道路上曾經遭遇一些困惑和迷失。
1998年,在我國水業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我國的房地產領域改革也同時打開,并向新加坡學習,提出了經濟適用房的概念。傅濤表示,經濟適用房是為解決基本民生所建設的房子,如今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的規則已經被國家嚴格區分開了,而在改革初期,在北京人均居住面積不及20、30平方米的時代,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建設面積達到了170平米。早期的房地產行業,借助公共基礎服務的政策之力,獲取了高速發展的契機。
而供水行業恰恰相反。傅濤指出,供水行業是基于強制國標的基礎服務,在發展的過程中,卻具有水商品的形象。假扮成公共服務的房地產行業,與假扮成商品化的供水行業形成了對比。供水行業在公共服務和商品化之間,存在著某種扭曲。
供水行業的兩個重要背景
我們現在談供水行業的性質,有兩個回避不開的背景,一是公益服務的公益化趨勢。實際上,在如今的百年未有的變局下,全世界范圍的政治意識形態都在發生變化,有的表現為民粹主義的風行,像中國表現為以人民為中心。這樣的變化明顯導致基礎的公共服務正不斷在走向免費化,其中如后疫情時代的疫苗和核酸檢測服務。政府強調公共服務的價值與穩定性,因此會限制基礎公共服務過高的收益。
因此,基于強制國標的服務都是基礎服務,只有行業自身制定的標準才能進入到價格服務。在這樣的行業基本背景下,供水服務陷入了一個規模化擴張與持續盈利的兩難境地。
第二個背景是兩山經濟中提出的層次循環理論。在《兩山經濟》中,總結歸納了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五個社會價值規律的理論,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層次循環理論(詳情點擊:傅濤:生態價值實現路徑要遵循新的價值規律)。
層次循環理論提出,社會經濟被價值對價和商業動能因素影響,被分成若干價值層級。在價值層級高塔中,最為寶貴自然生態與人類生存發展最為息息相關,遺憾的是由于缺乏價值的對價,生態的價值處于金融、地產、工業、農業之下的最底層。同時人類生存中如空氣、水等必需品成為了最廉價的東西,它們的價值由于社會和經濟等因素被嚴重低估了。
傅濤指出,價值層級高塔體現了世界范圍內所有的經濟規律,而這種規律目前是由西方人創造的工業文明所定義的,體現著西方的價格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體系,顛覆了這樣的經濟規律,讓基礎設施、生態資源的價值得以充分的發揮和體現。
在樣的背景下,傅濤指出,不做基礎供水的企業不是真水務企業,但是只做供水基礎服務的水務企業是苦行僧,供水行業面臨著“極其重要,又賺不到錢”的尷尬處境。
同時傅濤指出,這樣的背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產業的迷失,具備兩個特征,一是在缺乏產業化邊界的情況下去推動市場化,只能帶來項目化 、勞務化、 低質低價的惡果;二是供水行業的市場化無法擺脫公共服務的性質——無論如何進行改革,供水都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因此,供水產業要想突破產業瓶頸,不能完全期望于公共價格的調整。
用產業標尺,重新定義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供水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有兩把標尺,一是高質量的行業標尺,即提高基礎服務水平。傅濤指出,在基礎服務中,首當其沖應該瞄準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106項重要國家標準,其中包括水務行業的排放標準等。然而傅濤強調,該標準的提高是行業標準,并不是產業標尺。而高質量的產業標尺,是滿足用戶美好需求。

發現供水行業價值,并重新定義價值
如何發現供水行業蘊藏的價值?如何去定義這種價值?
傅濤提到,我們中國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滿足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服務,所體現的是“小康”。2021年7月1日,我國已經宣布進入了全面小康,全面小康之后要實現的是全面現代化,而全面現代化社會的需求和矛盾,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傅濤提出,美好是一種感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美好的定義也不盡相同,那么如何去定義美好?
目前中國社會文化、體制、幾千年的傳統已經將美好生活重新定義。而“美好”恰恰是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傅濤認為,如果不去定義美好,只去定義衣食住行,供水行業將永遠停留在基礎上,“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供水行業能帶給用戶帶來的美好,并圍繞此去進行產業和服務的升級,才能真正稱之為高質量的服務。”
衣食無憂的溫飽是美好的基礎而不是全部,基礎供水恰恰是溫飽中的溫飽,因此,定義高質量供水服務產品的著力點,應該在公共服務之后,在強制性國標之上。
水務行業高質量最核心的表征是服務的產品化
基于此,傅濤指出,供水行業的服務應該成為產品。如酒店的服務、餐飲的服務,都形成了迪士尼或知名餐飲品牌等產品。如果將服務歸為勞務,那就成為了成本加持的體系,很難產生附加價值,因此,對水務產業而言,高質量最核心的表征是服務的產品化。
優異的服務,是實現供水行業優質優價的主要路徑。傅濤指出,供水行業一直存在一個悖論,先實現“美好”,還是先實現“優價”。區別于商品的先付費后使用,服務需要完成才能實現付費,即“先看見美好,才會為美好付費”。因此,產品化的特點就是要實現“所見即所得”,服務產品也可以預發布,可以實現先收費。而如果將服務定義為產品,就應該具有嚴格統一質量標準,然而遺憾的是,供水行業目前的產業化程度還處于很低的水平,每一個工程都存在很大差異,遠遠沒有達到產品化,導致用戶先付費的意愿很低。
那么,如何去定義高質量的產品?傅濤認為,應該在特定用戶的特定場景中,去發現價值。
特定用戶指某個用戶群體,在服務中可以形成標準。供水行業高質量服務產品的場景有很多,傅濤舉例,如住在別墅的群體對于泳池、園藝、養魚等用水存在困惑,別墅服務套餐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如在北方的一些小區,經常發生停水,高保障服務套餐能夠提供自備水,讓用戶遠離停水的困擾;如人們對于更健康用水、茶藝水的需求,可以提供分質分區用水套餐;尤其對于工業用水硬度、用水指標的不同需求,特定工業用水套餐可以很好的滿足工業對水質的不同要求。
由此傅濤指出,只按照水質定義場景是大宗工業品思維,只能導致低質低價及惡性競爭,如果按照場景去定義,會發現有一千個服務場景。這就如同我們的手機,盡管硬件只有一個,因為使用軟件的不同,母親用的時候手機是電話,孩子用的時候手機可能成為游戲機,在工作場景手機又成為了電腦——同樣一個硬件,在不同的場景下,成為了不同的產品,滿足了不同的需求。
在供水行業,同樣的水質、同樣的水壓作為基本的硬件,在不同的場景下也能創造差異化的優質服務。因此傅濤表示,一千個場景下,就有一千個服務產品品類,就會形成一千個單項冠軍,而只有成為冠軍才擁有定價權,才能實現供水行業的規模化和收益率的統一。

高標準引領高質量 高標準定義高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用高標準引領高質量”,為了具體的落實,傅濤提出要“用高標準定義高價值”。當價值產品被劃分后,需要重新的去定義,如何去定義呢?
傅濤認為有兩點,第一是服務分級與服務標準。供水服務的標準絕不僅僅是水質水壓標準,一定是在強制標準之上的場景性的價值鎖定。按照產品價值付費是產業化的基礎,沒有服務產品標準就無法標識差異價值,就失去了定價權。因此,缺乏服務標準的行業就只有勞務加成本的疊加,應將實施供水提質增效,釋放為價值增量。因為這個初衷,供水促進聯盟定制了供水服務評級(詳情點擊:1.4版《供水服務評級指標體系》發布),為行業樹立了一把產業服務的標尺。
第二是“領跑者”團體標準。為了推動環境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標準化工作,E20環境平臺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聯合成立了兩山標準化研究中心,用團體標準將不同場景下的產品用戶價值進行定義。
傅濤表示,供水促進聯盟正在將“領跑者”團體標準引入到供水行業。未來,供水行業會圍繞節能、省心、純水、安全、專業、優先、保障等不同的維度,制定不同類型的服務標準,通過領跑者的標準,構成不同場景下不同的價值主張。而這些不同的場景會形成不同的產品,不同的賽道,并用標準去判斷賽道的領先,共同構成了供水服務的差異化、多樣化。
供水服務的四個高質量發展路徑
路徑一:以感知為基礎的社會化
新時代下,一切行動必須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傅濤指出,實際上,黨的書記、市長對供水的理解跟人民群眾一樣,可能達不到非常專業——如果供水行業的工作不能讓人民理解,就意味著不能讓領導理解,就很難對行業形成共振和共鳴。
所以我們說,只有人民的,才是真實的。傅濤表示,供水企業的決策應以人民群眾的最真實的感知作為基礎。
“供水行業要敢于有組織的營銷,”傅濤指出,供水行業具備自然壟斷性質,這不該成為行業的某種限制,供水行業應該更多的將自身的情懷、擔當、服務特征,并用更為恰當專業的科普語言向社會持續的傳遞,這也是供水聯盟成立的第二個初衷,即主動溝通,讓人民真切感受到供水服務的價值,供水服務的進步和差異,并在選擇間實現對價值的支付。供水行業要“近民”,要讓客戶感受到行業每一次關心、甚至職責和投訴,都成為價值的來源。
路徑二:價值服務的小眾化
“大眾化”即工業化的產物,工業化的思維是用同樣性價比標準,去滿足更廣泛人的需求,如農夫山泉,發展路線是價格低廉且規模龐大。
相比之下,小眾市場是在不同群體的差異中形成的。傅濤指出,小眾市場具備一定體量,但不廣泛的適合所有人,如有的水專門提供給準媽媽,有的水專門提供給老年人,有的水提供給商業人士等等。
只做大眾化市場,行業難免進入到低質低價的誤區,傅濤指出,實際上沒有一個產品會被所有人都接受和喜歡。供水行業如何從差異中需要和發現價值?
在特定場景中,如園區分為焦化園區、建材園區不同的工業品類,又如社區,也分為南方的社區、北方的社區、別墅區、城中村等等,不同區域對水質、服務類型的需求都截然不容。傅濤指出,這樣的多場景為小眾市場提供了巨大空間,應該用充分利用場景化的定制服務,去破解基礎公共服務低質低價的魔咒。
傅濤進一步指出,在服務的小眾化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的利用軟件去定義硬件,利用水務行業的智能化,將一致性的水質和水壓,分化成不同的應用場景。
路徑三:以供水行業為核心,釋放系統價值
供水是水務之根,不要低估水系統升級帶來的巨大價值。供水行業與城鄉一體、再生水、工業供水、污水等聯動,系統服務需求必將加大,但不是簡單壘加。
路徑四:數字與智慧支撐精細化
近些年智慧水務、數字水務成為行業熱點,很多企業用一張“智慧大屏”作為智慧水務建設的全部,實際上,這樣的智慧水務建設,距離智能化還有很大差距。傅濤指出,智能化以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為基礎,用智能水務提升水務服務精細化水平,去釋放內外價值。
卓越同行 筑夢環境
E20環境平臺與2000年成立,22年來,我們的使命一直沒有改變,即用平臺的力量,幫助環境企業成長。在環境產業的不斷變革中,每個階段環境企業所需求的路徑和幫助都不同。隨著產業的不斷升級,我們也在不斷升級,始終圍繞行業密切關注的政策、資本、營銷、商道、人才等方面不斷為行業助力。
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智能化是產品的必選項,E20環境平臺也在更多的思考用數據和智能的力量,在企業實現產品升級的同時,實現自身增長。
在智能賦能方面,公司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兩山智聯控制器;實景融合的兩山智聯實景沙盤;與百度合作開發的兩山智聯云;以及在部分環保項目中設立兩山科匯館及兩山標準化智聯驗證中心。
基于此,目前形成了三種產品服務:一是為技術類公司提供的技術產品的智聯樣板間;二是為設備公司裝備產品的遠程智能維保SAAS系統;三是為投資公司建立服務產品的兩山科匯館,用科技支撐產品和服務。
傅濤強調,如果服務和產品是一顆皇冠,上面一定要鑲嵌科技和技術的寶石,才能讓高質量發展下的供水服務,真正的璀璨奪目,脫穎而出。

編輯: 趙凡
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長,清華海峽研究院生態中國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產學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學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環境校友聯合會執行會長,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廣核環保產業有限公司董事。
曾經負責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機構的多項水業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兩山經濟》 、《城市水業改革的十二個問題》、《城市水業改革案例與實踐》、《市場化進程中的城市水業》等專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