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1-11-02 13:4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薛濤
近日, 遠方青木(微信號:YFqingmu)發表了一篇原創文章,題為《別人送的第一桶金,一文不值》,講述了作者對創業路上第一桶金的重要性,作者認為,第一桶金確實很重要,富人能發達確實都是因為第一桶金,這的確是事實。但只有自己白手起家賺到的第一桶金,才符合這個規律。別人送的第一桶金,一文不值。
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湖南大學兼職教授薛濤對本文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篇寫得好,為什么我們E20的“綠谷”和即將一兩年一本成系列的出版的《大江大河》環境產業系列叢書,要力求“正面”的去寫那些曾經輝煌但是現在失意失利的企業家?因為創業之難,難于上青天;概率之小,小于中彩票。
對于創業起伏的全歷程,我們必須力求“站在過去看過去”,而不是站在現在上帝視角耍弄文筆求全責備當事后諸葛亮。
附:
別人送的第一桶金,一文不值
作者:一棵青木 發布時間:2021年11月1日
不少成功學雞湯告訴你,成功路上最難的就是從0到1,第一桶金對你的人生影響非常重大。
挖第一桶金最難,只要挖到了,后面就可以輕易挖出幾百桶金,從1到100的難度遠遠低于從0到1。
你沒賺錢,完全是因為沒有第一桶金,缺乏原始資本而已,只要攢夠本錢,發財之路就向你敞開了。
再翻翻諸多大佬的成功歷史,你會發現還真是這么回事,他們在挖到第一桶金之前都平平無奇,賺錢困難,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迅速暴富,成功學雞湯說的是真的。
按這個理論,你只需要攢夠第一桶金,就可以功成名就。
不惜一切代價去搞第一桶金,甭管是怎么搞到手的,反正有了第一桶金后面就可以源源不斷的發財。
如果你真信了,那你就被騙了。
第一桶金確實很重要,富人能發達確實都是因為第一桶金,這的確是事實。
但你要知道,只有自己白手起家賺到的第一桶金,才符合這個規律。
別人送的第一桶金,一文不值。
如果你過度迷信第一桶金的重要性,那未來你不僅無法依靠這一桶金躺著發財,甚至還會害了你。
第一桶金很珍貴么?
對于窮人來說,好像挺珍貴的。
但對于富二代來說,對于資本和投行來說,第一桶金算個啥啊,要多少有多少。
要是有第一桶金就能變成人才,那這些人豈不全是人才?
很明顯,事實不是這樣的。
是人才,才能從0到1。
而不是你幫他從0到1,他就自動變成了人才。
富二代創業成功的概率極其的低,投行手里捏著大把的錢找不到好項目。
坐擁幾千幾萬桶金,這些人卻不知道怎樣才能拿這些本錢去賺錢。
事實上,如果真的有第一桶金就能發財的話,當初就沒必要搞改革開放,也沒必要市場化,國企雖然不敢說富絕天下,但給你搞來幾千桶金還是輕輕松松的。
從另一個維度說,如果有第一桶金就能發財的話,就不可能有富一代這個稱呼,永遠只會有富二代富N代。
第一桶金之所以那么神奇,并不是因為這桶金里面的錢多,而是因為白手起家賺到的第一桶金很神奇。
富一代能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代表他在挖掘第一桶金的過程中同步構建了自己對商業認知的基礎,見識了商海博弈的險惡和困難,同時也在廝殺中最終勝出,驗證了自己的商業邏輯。
這個富一代很強,又被時代的風口吹中了,所以他才能白手起家賺到第一桶金。
有了這第一桶金之后,他的賺錢模式就已經基本成熟了,原始資本也有了,后面從1到100的發財自然很簡單。
但如果缺失了這個從0到1的過程,第一桶金的意義其實非常微弱。
別說第一桶金了,給一萬桶金都沒用。
諾基亞當初多么輝煌,多么龐大,說諾基亞擁有一萬桶金不過分吧。
但因為諾基亞的商業基礎被蘋果擊垮了,諾基亞的賺錢模式不復存在了,所以諾基亞的一萬桶金也跟著瞬間坍塌。
諾基亞不僅沒有依靠這一萬桶金躺著發財,甚至抱著這一萬桶金在短短時間內猝死了,徹底灰飛煙滅。
缺失商業基礎認知能力的富二代,沒有經過商海的殘酷拷打,直接跳過了從0到1的過程,拿著爹媽給的第一桶金去商海中會是什么后果呢?
沒有風險意識,沒有成本意識,沒有穩定賺錢的模式,甚至連識人之明都沒有,更喜歡那些衣著光鮮、夸夸其談、牛皮吹破天的人。
他的對手,卻是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百戰老兵。
富二代是來做事業的,而人家是來拼命的。
缺失了白手起家從0到1的過程,老爹贈予的第一桶金,也就比燒火棍強一點。
王健林和王思聰父子的事情,完美的詮釋了第一桶金在不同人身上的區別。
1969年,15歲的王健林從四川老家出發,到東北臨海雪原參軍。
1986年,32歲的王健林退伍,轉業到大連市西崗區人民政府當辦公室主任。
1988年,大連市西崗區下屬企業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因經營不善,負債149萬,瀕臨破產。
無奈之下,西崗區掛出英雄榜來招聘總經理,但卻無人愿意接手這個爛攤子。
不甘于在政府機關熬到老的王健林,主動請纓擔任這家房企的總經理,自愿承擔盈虧。
1989年,王健林走馬上任,當時這家住宅開發公司只有20幾個人,在一所廢棄樓內辦公,辦公室下面就是鍋爐房,到處都是鍋爐燃燒飄上來的煤灰,每天所有人回家鼻孔都是黑的。
終于有總經理來了,20多人眼巴巴的看著這位姓王的總經理。
公司下一步該怎么走,下個月的工資該怎么發,您說句話啊?
這家所謂的住宅開發公司窮的非常離譜,離譜到連開發房產的營業執照所需的注冊資金都沒有到位過。
按當時的法律規定,注冊資金最低需要100萬人民幣,但這家公司沒有,當時西崗區政府一年財政收入才600萬,不愿意,也沒能力幫這家公司湊這100萬。
沒這100萬,王健林這家所謂的房地產開發公司,連開發房產的資格都沒有。
到處找人后,王健林找了一家國有公司,好說歹說,對方愿意借給王健林100萬,但有個條件,借款年利率是25%,還得找個擔保單位。
王健林又找了地方政府的一個財政部門,好說歹說,對方愿意擔保,但也有個條件,就是擔保完成后,拿走50萬。
這兩個條件,王健林都同意了,終于湊夠了100萬,條件是25%的年利率+50%的擔保費。
這是做生意?
這特么是玩命吧。
但好歹是啟動起來了,接下來趕緊賺錢吧,時間沒有多少了。
當時整個中國的房地產項目都很不發達,處于蒙昧的原始時期,更沒多少好項目。
這家好不容易有了啟動資金的房企,整整半年都沒有項目,所有人就那么閑著。
為了搞到項目,王健林一遍又一遍的跑市政府和規劃局,把自己的老戰友給跑了一遍。
最終,被跑煩了的市領導,說你不是要項目么,好,我把市政府北側那塊地給你,你去開發吧。
這塊地在市政府旁邊,破爛無比,100多人用一個水龍頭,被市政府列入拆遷計劃很久了。
在王健林之前,市政府找了3家國有公司來做這個項目,但人家測算的拆遷成本達到了1200元/平米,而當時大連市最貴的房子也才賣一千零幾十塊錢,這賬怎么算都是必虧的,因此沒有任何人愿意接這個項目。
被跑煩了的市領導,把這個開發項目甩給了王健林。
你要做項目,那就做這個,不想做,以后也別來煩我了,我這沒項目。
公司里20幾個人都反對這個項目,但王健林同意了。
同意可能死,不同意一定死,這賬很好算,當初拉資金時簽字的是王健林,所以其他人可以反對,繼續等下一個風險小的項目,但王健林等不起了。
接這個項目,是沒辦法的辦法。
中國舊城改造第一單,是從王健林這開始的。

拆遷這個事,王健林這邊測算的成本也是1200元,降低不了。
要想死中求活,王健林只有一條路,把房子賣到1200元以上,賣不到就還是個死。
為了能把房子賣個高價,王健林做了無數在當時讓人想都不敢想的創新。
王健林在房子里做了一個明廳,改變了當時房子沒有客廳的現狀,這讓當時所有人都不能理解。
房子連住都不夠,你還拿出這么珍貴的居住面積去搞個單獨的客廳?湊合湊合找個地方塞個桌子待客不就行了么。
王健林不僅這么做了,還在客廳上加裝了在當時非常高檔的鋁合金窗戶,讓這個客廳看起來非常寬敞明亮,同時還給客廳配上了當時剛剛面世的防盜門。
王健林不僅奢侈的給房子配了客廳,還奢侈的給房子配了單獨的洗手間。
在當時,人們都是上公共廁所,幾十人上百人配一個廁所,只有局級干部才有資格配獨立的洗手間。
而王健林造出來的房子居然每個都有獨立洗手間。
弄好之后,王健林給自己開發的這個樓盤定價1580元/平米,高出大連市最貴房子約50%,這可是1989年的1580元/平米,60平接近10萬塊錢。
但沒想到的是,1000多套房子居然在一個月內銷售一空,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通過這個項目,王健林不僅在大連市樹立了自己的地位,也一舉賺到了接近1000萬。
以75%年成本借來的100萬,已經不再是什么問題了。

1992年,這家房地產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為了如今的萬達,同年就達到了20億的年銷售額。
1994年,萬達大廈建成。
這1000萬的第一桶金,對王健林來說異常重要。
在挖到這桶金之前,王健林連注冊資金都湊不出來,借100萬要簽下75%年成本的苛刻條件。
挖到這桶金之后,王健林肥的流油,財源滾滾來,賺錢速度開始以千萬甚至億為單位。
2013年,王健林以1350億的個人財富登頂中國首富。
2015年,王健林以2200億的個人財富再次登頂中國首富。
這錢生錢的速度,太恐怖了。
所以王健林說,年輕人不要好高騖遠,先定個小目標,比如說掙他一個億。

王健林是這么算的,我當初白手起家掙了1000萬,然后一路坦途,身家大暴增,當時的1000萬比現在的10個億都值錢。
現在的年輕人掙一個億,也就等于當初的100萬,勉勉強強算第一桶金,先把這個掙到手嘛,掙到了后面不就簡單了嘛。
不要老想什么一千億兩千億,先掙一個億的小目標,后面都好說。
復盤王健林的發家之路,這并不算亂灌雞湯,老王可能真的是這么想的,屬于真心話。
但就老王發家時用的野路子來說,怎么看都實在是太野蠻了。
敢簽25%年利率+50%擔保費,敢簽1200元/平成本的舊城改造,敢把大連市最高房價一口氣抬升50%去定價。
100個人這么玩,99個得妻離子散,你爹就是把政府大院都留給你,也得被你給虧光了。
90年代搞房地產的人可不少,破產的更不少,爛尾樓那是比比皆是。
老王的起家辦法很野蠻,但這野蠻的起家路并不是他成功的原因,誰學誰死,而且會死的很慘。
他能成功,完全是因為他是房地產行業的天選之人,他天生擅長搞這個,搞的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但是在當初野蠻的簽下100萬貸款條件時,王健林可不知道自己是天選之人,他也是第一次做房地產項目。
能順利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當最終王者,不是因為王健林意識到自己天生就擁有房地產界的王者天賦,而是因為王健林命好,純粹的命好。
敢簽老王這種貸款條件的也許全國還有幾百個,但應該骨灰都找不到了。
老王簽這種貸款條件還能活下來并發財,只能說明他天生就的吃這碗飯的,所以活著拿到了第一桶金。
擁有極強的天賦,擁有驗證成熟的賺錢模式,并且已經挖到了第一桶金,那后面賺錢可不就是輕松愉快的事情么。
但王健林的成功,并不是因為1989年舊城改造賺的那1000萬。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我們需要參考另一個案例,就是王健林的兒子,王思聰。
王思聰在海外學成歸國后,不想接老王的班,拒絕到萬達報道。
為此,老王給了王思聰5個億的創業啟動資金,并稱要是虧完了還可以再給5個億,連續失敗兩次王思聰就要回萬達上班。
5個億算不算第一桶金?
這個資金量,怎么說都應該可以算第一桶金了吧,好多人一輩子,乃至于十輩子都賺不到。
拿了5個億的第一桶金,20多歲的王思聰直接殺入了商海,準備超越老王。
第一桶金我已經有了,這么多年接受的教育遠勝你老王,未來成就肯定遠遠大于你,誰愿意接班萬達當你的影子啊。
要說王思聰的個人能力,那還真的是有的,雖然是浪蕩公子形象,但比絕大多數普通人和絕大多數富二代都要強。
2011年,23歲的王思聰帶著大筆的資金,殺入電競業,組織戰隊,開出一個當時電競行業目瞪口呆的高薪來挖人,被人視為人傻錢多的王校長。
2015年,王思聰成立熊貓直播,殺入直播行業,帶著之前在電競行業打出的名氣讓熊貓直接成了頭部直播平臺。
這兩條路,王思聰都走對了,不僅精準的在行業起飛的前夕進入,而且環環相扣,同時選擇的也確實就是朝陽行業,哪怕把所有行業都拉出來對比,都屬于名列前茅的朝陽行業了,尤其是視頻直播行業。
是王思聰天賦異稟還是純粹的命好?
這都不重要,但王思聰的選擇從事后來看,確實是對的。
如果王思聰的事業能成,這兩個選擇能讓他吹一輩子。
除此之外,王思聰還成立普思資本,大量投資優質創業公司,商業版圖極廣,其選擇的投資公司里,有6家最終上市。

2017年,王思聰的個人資產已經飆升到了60億元,入選“2016年中國80后富豪榜”,位列第二名。同一年,29歲的王思聰還位列中國頂級投資人排行榜第37位,甚至有了“王思聰概念股”這一說法。
連王健林都不得不表示王思聰確實是有一把刷子的,也許自己真的是老了。
那一年,是王思聰的高光之年。
創業的富二代很多,手里拿幾個億創業的富二代也不少,但能在全國折騰出那么大聲勢的可真沒幾個,大部分默默無聞的就沒了,砸錢都砸不出個水花出來。
王思聰在富二代里,真不算弱者。
但和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百戰老兵相比,還是缺了點火候,而王思聰選擇的又是競爭特別激烈,贏家通吃的網絡平臺行業。
當初同時競爭的直播平臺僅僅有名有姓,小有名氣的就有幾百家,默默無聞就掛掉的不計其數。
王思聰干掉了幾百家小軍閥,但可惜頭上還有三家,而這個行業的特點就是最多只能留下兩家。
差那么一點點,導致王思聰大敗虧輸。
2018年,熊貓直播傳出資金鏈緊張的傳聞。
2019年3月,熊貓直播關閉服務器,所有積累化為烏有,所有的主播和用戶全部流失到了其他平臺。
王思聰,沒能撐到最后。
小王絕對是老王親生的,基因簡直一模一樣,當年老王啥協議都敢簽,賭性極重,如今的小王也是啥協議都敢簽。
老王給了小王5個億本金去創業,小王在熊貓直播這個平臺上不僅一口氣把所有本金都虧完了,還倒欠20個億,上了失信名單,被限制高消費。
從60億到負20億,王思聰只用了2年時間。
事實證明,敢簽合同拿資金,不是老王家的發家秘訣,甚至有了爹媽給的第一桶金,又踏中了風口,也不代表你一定能創業成功。
論家庭的教育投入,你不如王思聰。
論家庭給的人脈關系,你不如王思聰。
論第一桶金,你不如王思聰。
論踏中風口的運氣之好,你也不如王思聰。
論個人能力,這個不好說,但你真覺得自己一定比王思聰強?
為什么創業這么難?
首先,創業本來就很難,大部分人都在創業路上默默的死了,死掉的那些你是不會關注的,你只會關注那些成功的人。
你這座城市里今年倒閉了多少餐館,你并不關心,你只記得那些還在營業的。
有多少人在拍抖音的路上虧的傾家蕩產,你也不關心,你只記得那些成功的。

誰才是笑到最后,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百戰老兵?
在殺入創業這個斗獸場之前,誰都不知道最后活著離場的人是誰。
但每一個進入斗獸場的選手,都信心滿滿,覺得自己運籌帷幄,必將笑到最后。
最終,這100名選手,只能活下來1個。
能從這99人的尸堆中爬出來的人,所有人都會承認他很強,他也確實可以輕易擊敗任何來挑戰的普通人。
普通人失敗被人視為是理所當然的,那失敗的99人會被大眾笑為自不量力,但那1個成功的會被大眾所驚嘆,被視為神話,覺得這個人好強,逆天改命。
富二代的人脈、資金都遠遠強于普通人,這些因素是有用的,能大幅提升富二代的成功概率,甚至能提升10倍都不止。
但100個富二代進斗獸場,民眾不會驚嘆居然有10個人活著出來了,而是會驚嘆為什么會有90個死了。
拿著這么多資源、人脈,擁有那么高的起點,居然被幾個平頭百姓白手起家給亂拳打死了,真給他爹丟人。
而且因為富二代起點太高,他們還普遍看不上那些小型創業,開個餐館,入股個工廠他們根本就看不上。
家里幾十個億,存銀行一年利息就幾千萬,開個餐館哪怕成功了一年最多就賺幾百萬,這種創業哪怕成功了也是失敗的,還不如去爸媽公司上班。
于是富二代紛紛把眼光集中在那種大型創業身上,一旦成功可以賺幾十億幾百億的那種。
收益和風險相匹配,這種大型創業回報那么豐厚,顯然也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這是一個千中選一,乃至于萬中選一的巨型斗獸場。
王思聰選的直播平臺行業,就是一個至少千中選一的斗獸場,甚至能擁有入場券的都至少是一個小富二代,兜里就幾百萬的窮鬼連建平臺軟件、買服務器的錢都沒有。
小王干死了幾百個人,最后被別人干死了。
直播斗獸場的規矩,就是入場之后,鐵門焊死,最后只能有兩個人活著出去。
接近千分之一的勝率,這就是創大業的代價。
所以你看到富二代拿著一桶金卻創業失敗,這其實是必然的。
平民老百姓去創業,失敗率更高,只不過失敗的那些人你看不到而已。
就算是富二代,他們這個群體創業難你也只是聽說而已,從來沒有直觀的感受過,要不是王思聰這么高調,近乎于現場直播自己的創業全過程,我們也不會知道富二代的創業路是一個什么樣子。
你認為他們是必勝,結果居然是幾乎必敗,反差太大,所以你覺得他們太菜,是紈绔子弟,丟爹媽的臉。
但實際上,他們的命運本來就是幾乎必敗,創業本來就是個小概率事件,爹媽給的起點能把你的成功概率擴大10倍已經很了不起了,能量不可能再大了。
絕大多數創業成功的人都是中產而不是富二代,最大的原因就是富二代的人數太少,遠遠少于中產。
中產比底層創業強的最大原因,并不是因為中產的原始資本多,而是因為中產享受到的教育、擁有的視野和富二代差距不是很大。
在真正的資本面前,中產的那點錢和沒有錢其實差不多,但富二代能享受到的教育和視野,確實比中產強,但強的非常有限。
接受了完整的教育,并不代表中產一定能成功,但這讓有天賦的中產擁有了成功的可能。
天天在城市里看到各種摩天大樓,聆聽各種造富神話,聽長輩談論經濟大勢和各種富豪發家史的中產,視野差距和富二代肯定有,但真不是那么大,遠遠強于世代放羊,連公司是個什么東西都不知道的山里娃。
這樣的中產,100人走入斗獸場,99個慘敗,活下來的那一個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活下來的這個人,并不是幸運兒,而是真的強,天生就適合創業。
真正白手起家賺到過第一桶金的人,都對自己迷之自信,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擁有極其旺盛的戰斗力,對任何困難都勇往直前。
因為白手起家賺到的這第一桶金,和別人贈予的第一桶金,意義和價值都完全不一樣。
他很強,所以才有了第一桶金,而不是因為他走運擁有了第一桶金所以才很強。
因為那個很強的人有了第一桶金,所以后面的100桶才賺的那么順利。
別人送的第一桶金,基本一文不值。
不要迷信第一桶金的力量,他并不能帶給你什么,好好積累自己,好好學習和進步,然后等待命運的抉擇,適合你天賦的行業降臨了,你自然會感受到一絲召喚,你略加嘗試就會獲得極大回報。
如果試了又試都沒有回報,繼續等,不要強行走入斗獸場。
你家里攢的那點金子,連幫你提升1%的勝率都不可能,留著給家里人安身立命不香么。
能贏的人,沒有第一桶金也能贏,比如王健林。
不能贏的人,有了第一桶金也得輸,比如王思聰。
編輯: 趙凡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