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3-22 18:14
來源: 上海證券報
作者: 張問之
導讀:環保企業易主潮仍在延續。3月18日,國禎環保披露,中節能將以14.75億元受讓公司約1億股股權及另外約4198萬股表決權,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就在一周前,國務院國資委剛剛拿下碧水源實控權。
據上證報資訊不完全統計,2018年至今,已有近10家民營環保企業被國資接盤,包括東江環保、東方園林、碧水源、萬潤科技、清新環境、中金環境、錦江環境、寶馨科技等。另外,還有多家環保企業引入國資背景投資方作為戰略投資者,如興源環境、蒙草生態等。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就民營環保企業出讓控制權的原因來看,多為“缺錢”,頗有“斷臂求生”的意味;作為接盤方的國資,除了面對戰略轉型升級并看好環保行業前景、享受政策優惠外,對企業本身的質地頗為重視。
“缺錢”成易主主因
“2018年是一個分水嶺,降杠桿之后,‘缺錢’成為許多民營上市公司面臨的難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在接受上證報采訪時稱。
“缺錢”的直接原因,總體而言是因部分環保企業主營業務的強墊資特性,融資壓力加大。其中,以碧水源、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為典型代表,因PPP模式的影響,資金緊張。2014年以來,部分水環境和園林景觀環保企業,過于激進或者選擇了與自身不匹配的商業模式,重度參與PPP項目,2018年隨著相關文件的出臺,進入強監管周期,這些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便凸顯出來。
在此背景下,尋找有經濟實力的國資“搭把手”,成為這些民營環保企業的最佳選擇。
以碧水源為例,公司2018年年報表示,PPP入庫風險、地方政府履約能力、是否具備融資能力等,使PPP業務發展趨勢具有一定不確定性,且隨著近兩年公司PPP項目的增多,公司負債率有所上升。
同時,碧水源坦言,隨著公司業務規模與類型的擴大與增多,以及國家宏觀形勢變化特別是對地方債務規模的控制和降杠桿等融資政策調控,公司的應收賬款出現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截至2018年年底,公司控股股東文劍平持股7.17億股,其中質押6.04億股,股權質押比例高達84%。
事實上,早在2019年1月碧水源便有了易主的意圖。當時,公司擬將控制權出讓給四川省國資委旗下的投資平臺川投集團,但無果而終。2019年6月,碧水源作價28.69億元出讓10.18%的股權,中國城鄉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2020年3月,中國城鄉以接受表決權委托及現金認購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新股的方式,對碧水源的持股比例增至23.95%,成為控股股東,國務院國資委成為公司實控人。
同樣因為PPP項目成為行業明星的東方園林,也于2019年8月正式易主,成為朝陽區國資中心下屬首家A股上市公司。
“國資+民企”打造產業新版圖
那么,哪些公司能夠被國資“相中”?國資接盤對企業后續發展而言,效果如何?
“大部分國資喜歡并購以市政特許經營為主要業務的重資產型公司,如以污水廠、垃圾焚燒廠等投資運營業務為主的環保企業,這樣能夠保障其投資的基本安全。”薛濤分析道:“當然,這些標的稀缺,作為上市公司更是鳳毛麟角,所以退而求其次,國資也喜歡并購運營較為規范、有一定基礎的上市公司。”
如浙江省屬國有企業浙能集團以16.34億元收購錦江環境(新加坡上市公司)29.79%股權;中節能并購最早的污水特許經營類上市公司國禎環保;廣東省國資委收購危廢處置龍頭東江環保;四川國潤收購環保巨頭清新環境,均是看中標的企業本身的市場地位及發展前景。
而對于并購之后的效果如何,薛濤坦言:“并購只是一個逗號,并不是一個句號,目前對這一問題下定論還為時過早。”
在他看來,國資接盤只是第一步,對民企而言,解決了生存問題,意識到發展速度和資源配置須協調;對國資而言,特許經營類重資產型的并購相對風險可控,但長期來看,能否適應市場競爭,做好戰略定位、組織管理、激勵機制,以及風險控制和創新之間的平衡,真正占領甚至拓展市場還有待考察。能否做好這一點,也正是國企探索混合所有制面臨的挑戰之一。
以東方園林為例,在朝陽區國資委接盤后,強力輸血,改頭換面,目前企業處于全面止損狀態,原有的商業模式基本停止,改以危廢處置業務為主,并在2019年第三、四季度實現扭虧,但是業務規模萎縮嚴重,下一步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再看2018年被廣東省國資委接盤的東江環保,減少了項目的擴張,集中在大灣區等優勢地區,同時在抓管理和避免運營風險方面更加謹慎,發展更加穩健,直接體現出國資的避險風格,匹配了危廢領域下一階段嚴監管下的主要趨勢。
新時代證券研報認為,民企擁抱“國資”,同時具有民企及國企的屬性,二者或將協同互補,成為未來較強的競爭力。中泰證券同樣認為,國資入場后,環保市場的格局或許有所改變,但后續如何演變,還需觀察國資入場后企業的整合情況。
“未來產業將形成國企央企主導投資、民企專注細分市場技術的新格局。”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表示。
在他看來,在國有、民營、外資等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格局下,應當落實企業平等競爭的理念,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讓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力。
原標題:環保企業易主潮延續 接盤方頻現國資身影
推薦閱讀
環保行業前20強曾清一色民企,如今只剩下3家,環保行業注定將走向國資化?
來源:華夏時報 記者:劉詩萌
最近兩年來,曾經身陷PPP危機的民營環保企業紛紛斷臂求生,或引進央企、國企戰略投資,或暫停、轉讓部分項目,因此環保行業中呈現了國企進場的新格局。其中,去年4月就引入“中交系”央企戰略投資的昔日水務龍頭碧水源,近日邁出了新的一步。
11日,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碧水源”)發布了實際控制人擬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中交集團旗下中國城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城鄉”)接受公司股東文劍平、劉振國、陳亦力、周念云表決權的委托,并現金認購公司非公開發行新股4.8億股。定增入股完成后,中國城鄉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
“靴子落地了。”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按照國企管理的基本慣例來看,一般收購了一家企業后,都會要求并表及進行實際控制。他認為,央企控股后,將為碧水源之前的PPP項目和未來參與PPP項目的方式提供很大幫助。但同時,希望碧水源能夠保持靈活的管理機制和對環保技術研發的投入,避免陷入僵化管理的窠臼。
《華夏時報》記者就變更實控人的影響問題聯絡碧水源公司宣傳部門,對方回應稱,目前以公告為主。
并表“靴子”落地
在落地之前,這只“靴子”懸空的時間有一年之久。
2019年1月,碧水源就發布過一份控制權或會發生變更的提示性公告,文劍平、劉振國等股東擬將持有的部分股份轉讓給四川省國資委旗下的投資平臺川投集團。并且,股份轉讓完成后,為達到川投集團并表要求,可能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董事會改組、股東劉振國、陳亦力及周念云剩余股份表決權委托至川投集團、后續非公開發行或股份轉讓或其他合法方式等措施。同時,公告也進行了風險提示,稱目前僅是初步意向性約定,能否簽署正式協議尚存在不確定性。
事實證明,這一合作最終沒有達成。5個月之后,碧水源與中國城鄉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及補充協議,作28.69億出讓10.14%的股權,中國城鄉自此成為碧水源的第二大股東。川投集團方面也對外承認錯過了與碧水源的合作。
又過了9個月,碧水源日前宣布了變更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消息,如果能夠獲得批準,中國城鄉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國務院國資委。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采取的措施與2019年1月公告中所述的并表路徑在大方向上基本一致,都包括表決權轉讓和定增入股。
“一般來看,央企、國企收購絕大部分企業,都會有并表的想法。碧水源自從去年放出控制權轉讓的消息以來,實際上已經開始按照這一歷史軌跡往前走了,如今‘靴子’終于落了地。”薛濤表示。
公告發布后,多家券商表示對碧水源后續發展看好。國泰君安表示,定增引入國資控股股東,多層面協同效應逐步體現。公司業績反彈趨勢明確,資產負債表加速修復。國信證券認為,公司基本面拐點已現,控制權落地后發力業績有望釋放,維持買入評級。天風證券上調了碧水源的評級,由“增持”調整為“買入”。
國企進場的延續
碧水源并不是第一個“賣身”國企的民營環保企業,其境遇只是最近幾年環保行業遭遇危機的一個縮影。此前,同樣因為PPP項目成為行業明星的東方園林于2019年8月正式易主,朝陽區國資委成為其實際控制人。清新環境、錦江環境、中金環境、三聚環保等企業,也都在2018-2019年間變為央企、國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環保行業的前20強,曾經都是清一色的民營企業,到現在只剩下3家民企。
在薛濤看來,過去兩年造成環保領域民營企業危機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資產的膨脹和緊縮,2018年被認為是融資難易的分水嶺。2018年以前,各種金融創新、非標產品,還有股市的杠桿融資非常通暢的,而在2018年以后,隨著防控金融風險成為“三大攻堅戰”之首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重點任務,融資渠道出現了全面緊縮。此后,不僅是環保領域,許多民營上市公司都出現了資金難題。另一個因素是,2015年以來部分水環境和園林景觀板塊的環保企業重度參與了PPP項目。2018年,受到財政部92號文的影響,過去幾年運作了大量PPP項目的企業資產負債率過高的問題開始凸顯。除了碧水源以外,東方園林、鐵漢生態等都因為類似的原因陷入債務泥沼。
他進一步指出,環保行業在過去三年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因為金融環境和游戲規則的改變,從兩個不同的方向作了合力。不過,在經歷了自救性的調整后,不少曾經陷入危機的環保企業已經開始企穩。從2019年業績快報來看,碧水源、永清環保等企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盈利,東方園林也在去年的三、四季度扭虧。“事實上,目前這一風潮已經有所緩解,而碧水源這件事還是以前的一個延續。”他說。
是否能保持靈活的管理機制?
此次權益變動后,碧水源將成為一家央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意味著需要面對從“國資救火”到“國資控股”帶來的一系列轉變。
薛濤指出,碧水源和中交系的合作,一定會解決碧水源前期的很多的問題,尤其是資金和跟政府溝通的界面問題,在資金和融資能力方面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但由于環保領域的市場是高度分割和市場化的,央企和民企在管理方式上又存在諸多不同,中交系入主后,碧水源也將在部分領域面臨新的挑戰。
一方面是市場端的開發。央企、國企在靠近上游客戶、需要資本的領域具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對碧水源發展和運作PPP項目是最為有利的;BOT項目因為是分散到各地方政府的,對于這部分項目不能說完全有利,但也沒有大問題;比較難的就是to B的市場領域,也就是膜產品的直接銷售,碧水源加上央企優勢并不是十分明顯的。對此,建議并表之后保持靈活的管理機制,而不是直接變成央企垂直管理的體制。
另一方面是環保技術的開發端。客觀來看,中小企業比較合適技術創新,大企業本身就較為被動。由于央企、國企的市場機制和分配利益的考核機制都不如民企靈活,碧水源這樣的大企業被國有化以后,風險回避可能導致創新機制進一步被動。
不過,碧水源在公告中提到,此次權益變動有利于進一步調整業務結構,以輕資產運營模式為主,集中精力做好技術創新,為國家環保治理提供堅實技術支撐。此外,還有利于雙方進一步加強戰略協作,聯手參與國家重大環保治理項目;有利于雙方進一步強化市場協同效應,為做好國內環保治理、污水資源化和“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生態環保領域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有利于優化資本結構,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編輯: 趙凡
武漢大學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獲得理學學士和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現任E20環境平臺執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易二零環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湖南大學兼職教授,沈陽工業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兼職教授,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碩士生校外導師,天津大學特聘講師,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PPP雙庫的定向邀請專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體污染治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村鎮水生態環境治理領域專家,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注冊專家(基礎設施與PPP方向)、國家綠色發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庫專家、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化學品和廢物環境管理智庫專家、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特聘專家、中國環保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垃圾焚燒專家委員會委員,環境部“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特聘顧問。住建部指導《城鄉建設》雜志編委、《環境衛生工程》雜志編委、財政部指導《政府采購與PPP評論》雜志編委,并擔任上海城投、天津創業環保、碧水源、中建環能等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在PPP專業領域,薛濤現任清華PPP研究中心投融資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PPP專委會秘書長、中國PPP咨詢機構論壇第一屆理事會副秘書長、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PPP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合中心PPP專家庫成員、中國青年創業導師、中央財經大學政信研究院智庫成員、中國城投網特聘專家等。
20世紀90年代初期,薛濤在中國通用技術集團負責世界銀行在中國的市政環境基礎設施項目管理,其后在該領域積累了十二年的環境領域PPP咨詢及五年市場戰略咨詢經驗,曾為美國通用電氣等多家國內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詢服務,對環境領域的投融資、產業發展和市場競合格局有著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華大學環保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力于環境產業與政策研究、PPP以及企業市場戰略指導等方向。
出版書籍有《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和《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其中,《濤似連山噴雪來:薛濤解析中國式環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濤解析管理之道與認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國全球繁榮基金全國水務PPP示范項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務市場化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研究、貴陽南明河綜合整治(BOT+TOT)項目(北控水務) 、財政部第二批示范項目世行貸款寧波廚余PPP項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