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務市場化改革已悄然歷經八年時間。隨著改革的繼續發展,業內人士對改革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
近日,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顧問總編傅濤在“2011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對改革深化后的誤區及于改革中演繹的新趨勢問題進行了解讀,宏觀分析了水業發展所面臨的服務升級與轉型問題。

傅濤在“2011城市水業戰略論壇”現場
正確認識水務改革
傅濤坦然表示,我國水務改革,使一批優秀企業脫穎而出,雖然成就很大,卻一直沒有擺脫一種尷尬:水務行業定價時被看成是基本公共服務,水務公司最多只能“保本微利”;但在有投資缺口時,水務行業又被看成是資源性壟斷行業,必須完全市場化,不能讓國有資產流失或低估。傅濤指出,尷尬的根源是水務服務的定位不清。
對此,據傅濤介紹,《“十二五”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表明:改革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引入競爭機制、擴大購買服務,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即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引入市場機制去采購服務,讓提供的主體和提供的方式多元化。另外,《綱要》還表明,推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增強多層次供給能力,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其形成水務服務是公共服務的全球共識,基礎性公共服務包括污水、垃圾和水源保護。
另外,傅濤著重分析了水務改革深化后的幾個誤區:
第一,“保本微利”普遍被曲解。
傅濤指出,沒有很好的盈利就不是市場!
“保本”是相對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而言。政府在提供一個基本公共服務時的收費最多只能保本,如果財力允許,甚至可以不保本。“微利”則是相對企業為政府提供具體的公共服務時的收益平均而言。政府在采購企業服務時需要讓企業收益,但是企業從事于公用事業服務的平均利潤不能太高。“盡管水務行業在國際上認為是微利行業,但并不意味著所有公司都是微利,我們需要一個標桿,來識別服務好的公司和服務差的公司,讓服務好的公司實現盈利!”
第二,水務市場的核心不是投資而是服務。
傅濤指出,中國水務改革前期的動力是吸引投資,市場化改革后,政府投資責任長期被忽略。面臨“十二五”,連通水務在內的環保產業,真正向服務轉型的時代已經拉開。
第三,被普遍誤讀的水務政企關系。
污水處理廠排污主體和污泥處理處置責任主體問題均涉及政企關系。傅濤解釋說,污水處理廠排污責任主體和污泥處置責任主體本質上均為地方人民政府。
預測水務改革趨勢
傅濤預測,水務改革將呈現以下趨勢:
第一,水質和服務標準的全面提高。
“十二五”約束性總量控制指標更加嚴格: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化學需氧量排放減少8%,氨氮排放減少1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
第二,鄉鎮市場服務均等化發展。
中國水務服務與國際相比最大的差距在服務均等化上。以日本為例加以對比,傅濤指出,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我國和日本最大的差距不在城市,而在于鄉村。實現這種均等化是有需求的,這種需求能不能轉化成市場取決于很多因素。而目前我國財稅體系沒有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穩定的商業模式,即沒有穩定的財務來源、支付體系,所以必然造成行業市場虛高。
第三,資本市場的熱捧改變水業的市場格局。
傅濤稱,未來五年是一個以市場為主體投資拉動的時期。同時,因為當前資本市場預期在變化,也會影響水業的融資結構。另外,小公司融資與優勢企業融資“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勢必會促進企業之間的并購。同時,資本市場的關注也激發了產業企業,特別是小公司向資本市場靠攏的熱情。
第四,一號文件對水利的升溫助力水務服務發展。
傅濤認為,一號文件對水務服務產生的影響相當于土地管理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產生的影響。
他解釋說,水利談的是資源,資源在市場體系所占的位置愈發重要,同時資源問題的加強也會改變水務服務模式,因為資源是流域的,而當前的服務體系是市政的。據傅濤預測,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隨著流域比重的加大,一些跨流域的治污新試點會相繼出現。
第五,水業服務模式呈現綜合趨勢。
在縱向上,水業服務將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在橫向上,水業將向供水、污水、污泥、再生水、海水淡化等關聯產業擴展。此外,環境服務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已從自來水公司、垃圾焚燒廠向包括土地修復、生態恢復、河湖修復在內的更多環境服務領域延伸。(中國水網)
編輯:張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