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監控技術路線是破解行業難題的創新方向:
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監控技術路線是使用工控機作為邊緣計算節點,通過交換機、串口服務器連接泵房設備、傳感器和進水排水等各種控制系統,組成泵房現場局域網,并配置路由器或防火墻設備作為網關,利用通訊運營商光纖或4G/5G網絡,連接監控中心服務器,構建基于IPSec VPN、分散全城的泵房局域網與監控中心主機房網絡邏輯統一、確保加密傳輸和訪問控制的城市二次供水監控網絡系統。
工控機具備充足的數據運算和存儲能力,運行基于通用操作系統的監控軟件,內置的數據解釋和轉換程序可以實現不同協議格式不同品牌設備的適配,克服最根本的數據采集技術障礙,適應商品房二供設備差異化、數據處理量大的場景需求;分布式架構的監控網絡具備充足的通訊帶寬,支持各種先進的網絡通訊協議和數據處理機制,既能為水司集中管控為數眾多、遍布全城、現場復雜的站點提供安全高效支撐,也能匹配城市信息平臺建設所需供水信息網絡技術要求。
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監控技術路線優越性:
泵房現場數據采集遠傳系統具備不同協議格式不同品牌設備的兼容適配能力,泵房現場局域網以工控機作為增壓調蓄設備PLC的上位機,技術上獨立于增壓調蓄設備系統,因此,水司接管二供無需以增壓調蓄設備的改造為前提,不但大幅節省成本,經濟性優勢明顯,而且監控系統的建設不涉及二供設施產權和維修改造責任的重構,水司在監控系統作為技術工具的支持下如何參與二供管理、解決供水服務“最后一百米”問題,具體政策可根據地方實際制訂(如前述分類施策),具有充分的靈活性;
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監控網絡具有充足的算力、帶寬和先進的網絡結構,對比網關架構技術路線,不但在數據項目以及管理功能的豐富完整性方面優勢明顯,且能實現供水設施檔案數據、現場運行狀態數據、視頻影像流媒體數據、網絡連接狀態自診斷數據的“四位一體”信息化,監控網絡的功能性以及工作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并真正創建AI智能算法、數字孿生等后續深化應用所需的物理基礎環境。
技術推廣機制:
各地水司的信息化建設普遍已具備一定的基礎,二供監控系統的管理功能、應用軟件的具體設計需符合地方實際業務和管理模式,滿足個性化需求。
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監控網絡的軟硬件開發均基于市場通用技術,主要技術門檻在于監控軟件的協議適配、數據解釋和轉換程序,開發者不但需要網絡軟硬件專業技術,還要具備豐富的場景認知和實踐經驗,若從零開始,軟硬件關鍵環節(如工控機及端口配置、協議適配和數據解釋轉換、服務器功能組件等)的開發將需要漫長的時間周期。
建議利用已完成開發并經實踐檢驗的軟硬件產品,采用OEM、合作開發等方式推廣核心技術,結合地方水司已有信息化軟硬件基礎資源,快速搭建符合地方需求的監控網絡,是更合理的系統開發和建設實施路徑。
機制創新+技術創新,補齊供水韌性最大短板
綜上,城市供水在用水端的存在問題,既有成本價格、設施產權責任等因素造成二供管理政策難以落實,也有技術因素造成的政策實踐障礙和限制,需要機制創新與技術創新雙管齊下,才能夠有效破解行業困局,補齊短板。
推廣工控機架構分布式網絡的核心技術、建設城市級二供監控網,與推行“監控先行、分類施策“管理機制相輔相成,可有效克服政策實施的障礙,快速理順二次供水管理、完善用水端管控秩序,在此基礎上,融合水廠和管網SCADA系統的生產與輸配端信息,實現城市供水與城市信息“一網統管”的對接。
編輯:徐冰冰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