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十年,中國水務行業經歷了顯著發展。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務行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投資和運營主體多元化,形成了多元競爭主體的格局。

李煒
9月25日,德勤政府與基建投融資服務領導合伙人李煒在“2025供水高峰論壇”上作了題為“以‘四化’謀劃供水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發言。他結合當前水務行業政策環境、市場形勢及各地實踐案例,深入分析行業面臨的挑戰,并從業務、發展、機制、管理四個維度提出突圍路徑,為供水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思路。
01.行業形勢:多重挑戰下的“混沌期”與“存量時代”
李煒指出,當前水務行業正處于政策與市場雙重“混沌期”,與20年前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以及2014年PPP模式主導的清晰階段不同,受國際國內形勢影響,行業政策導向趨于模糊,市場呈現“集中化VS碎片化(特許經營投資A類和地方專營企業B類同時存在,各自有著自己的基本盤,均感到壓力和挑戰)、市場化VS逆市場化和多元化VS專業化”的復雜特征。
李煒還提到,各部委從部門角度提出的城鄉一體化、原水與供水一體化、廠網一體化、供排水一體化等,推進難度較大。核心困境在于各部門僅強調按自身管理要求推進,卻未在文件中明確資金缺口來源——建設成本與運營缺口均未說明,導致政策難以落地。
經濟發達區域因自身財力尚可應對,而西部、中部及東北等欠發達縣域成為突出難題,需回歸縣域經濟這一基層管理最小單元尋求突破。當前還面臨多重宏觀挑戰:一是宏觀經濟不確定性顯著增加;二是央企與地方國企需持續深化改革;三是投融資模式創新迫在眉睫,中央財力及土地財政難以為繼背景下,專項債、新PPP機制等均要求資金自平衡,但可實現資金平衡的項目不僅有限,且前期已基本落地,后續推進乏力。
與此同時,環保要求從中央到地方持續提升,重要性日益凸顯,行業提質增效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多重壓力下推進難度進一步加大。
而目前行業已明確步入“存量時代”,多項數據印證這一趨勢:
·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55%提升至2023年的66%,已達較高水平,未來進程或放緩;全國人口總量已達峰值,未來或呈小幅下降趨勢,生活用水量增幅將受到制約。
·供水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從十年前高峰期的近800億元,下降至2023年的756億元,投資拐點顯現。
·市政供水普及率已達99.5%,新增空間極為有限;自來水廠數量開始優化整合,綜合生產能力進入平臺期。

不過,李煒也提到一個相對利好的信號:盡管人口已經出現拐點,但用水習慣的改變仍給水量帶來了一定的增長。
目前,水務行業體制機制存在的三大問題:
第一,財權事權不匹配,地方財政壓力突出
中央與地方財權、事權分配失衡問題顯著。2023年數據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中央占比46%、地方占比54%;但在支出端,中央僅承擔14%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地方需承擔86%,事權與財權高度不匹配。
當前地方主要依賴兩類工具緩解資金壓力:一是原有專項補貼,二是專項債與超長期特別國債。盡管中央已明確提出重新分配財權與事權,并開展試點(如向十幾個省份下放地方債審批權,允許地方自審自發),但政策從決策到落地周期較長,行業目前仍處于漫長的適應階段。
第二,政企邊界不清晰,企業經營自主性受限
地方政府與地方水司的權責利邊界長期不清晰,是影響行業發展的重要問題。地方水司作為市場主體,其經營決策常受行政干預,例如地方政府要求推進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等重資產項目,可能導致企業經營節奏被打亂,自主性受限。
第三,價費機制尚未理順,投融資依賴政策
價費機制不成熟,水價難以覆蓋全生命周期成本,“成本倒掛”現象普遍。同時,行業投融資模式對政府及政策依存度高,過去三十年經歷多輪調整。對水務行業而言,2023年是關鍵節點——以“保底量”是否合規為標志,行業從“單元服務與系統服務并存”階段,正式進入“以系統服務為主”的新時期,但投融資模式仍未擺脫對政策的強依賴。
李煒強調,當前水務企業正面臨微觀、中觀、宏觀三個維度的多重挑戰,行業格局加速調整,企業需在壓力中探索破局之路。
微觀層面:盈利與現金流遭遇雙重考驗
水務企業在盈利水平修復上存在阻力,同時受政府財政緊縮影響,面臨高額應收賬款壓力。此外,重大資本投資及整合重組行為,極易導致企業現金流吃緊,成為制約其短期發展的關鍵痛點。
中觀層面:增長邏輯切換,管理與創新成核心抓手
行業增速顯著放緩,增量市場空間有限,未來競爭聚焦存量領域。在此背景下,運營能力提升成為效益增長的關鍵,資產管理、漏損管理、客戶關系、數據治理、人員技能轉型及研發創新等領域,均存在較大優化空間,推動行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
宏觀層面:格局重塑,韌性發展需多維突破
水資源短缺與區域分布不均的現狀,為行業帶來市場機遇的同時也提出挑戰。此外,跨行業合作(從市政領域向工業領域延伸)以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化,正重塑水務行業格局,企業需在資源布局、產業協同等方面構建發展韌性,以適應長期發展趨勢。
面對三重挑戰,水務企業需通過精細化管理、技術創新與戰略布局,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助力行業實現高質量升級。
02. 破局路徑:“四化”策略助力企業突圍
面對行業困局,李煒提出“四化”發展路徑,為供水企業提供具體方向。
一、業務多元化:尋求更有韌性、高質量發展的業務格局
水務行業從ToG向面向企業(ToB)和消費者(ToC)的服務型、市場化模式轉型,從水的供應商轉變為綜合的水環境服務商,提高水務企業的經營韌性,促使水務企業更高質量發展,最終成為水價值創造者。需因地制宜,結合資源稟賦選擇合適賽道,優先布局競爭小且適配自身優勢的領域。比如二次供水、直飲水、包裝水、超純水、光伏發電等。
第一,二次供水業務。需配合地方政府出臺標準化規范,明確運營維護收費模式,推動業務標準化落地。
第二,直飲水業務。“十五五”期間值得重點布局,當前規模雖小但行業已有嘗試(如中國水務直飲水收入占比超13%)。
第三,包裝水業務。包裝水和供水行業的關聯性很強,目前面臨與農夫山泉、娃哈哈等行業巨頭的競爭困局,可發揮資源優勢,聚焦地方政府、國企的會議及機關指定用水市場,提供定制化包裝服務,走差異化競爭路徑。
第四,超純水業務。超純水業務可向工業水領域延伸,積極響應工業需求。業務可進一步擴深至工業污水處理,思路為“先供后治”:先提供工業供水(如供熱行業冷卻水等工業需求),再同步切入工業污水治理端口。
這一領域在經濟發達與欠發達地區均有機會:經濟發達地區產業集聚度高,可聚焦優勢產業發力。例如蘇伊士兩三年前制定業務規劃時,便依托區域產業集聚特點,將技術能力、業績及資源向光伏領域傾斜,成效顯著。經濟欠發達地區多為資源型產業(如挖煤、挖礦等),此類產業必然產生污水,探索污水集約化治理模式,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方向。
李煒指出,以上四類供水方式分別代表了消費品、服務、工業技術和城市基建四大市場邏輯。其中,直飲水和超純水因具備高附加值、技術壁壘或服務粘性,展現出更強的市場發展潛力;而包裝水和二次供水雖規模龐大,但面臨增長瓶頸或低利潤挑戰。未來,“水質安全+智能化+綠色可持續”將成為各細分市場價值提升的核心驅動力。
二、區域一體化: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大力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已成為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持續性重點工作。國家高度重視農村供水工作,2025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分類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集中供水規模化、小型供水規范化建設,有條件的地方可推行農村供水縣域統管和專業化管護”。
李煒提到,杭州、合肥等地都在推動區域一體化。其中,2025年近期的重慶案例頗具參考價值:對條件成熟的區域直接進行股權合并,對暫不成熟的采取托管模式,通過委托運營實現事實上的統一,形式層面再逐步完善,這一思路可供各地參考借鑒。
三、價費合理化:供水調價處于“窗口期”
2024年間,全國20多個城市地區相繼通過價格聽證對水價進行了調整。價費不斷走向合理化,不僅有利于地方水司及水務龍頭企業緩解部分成本倒掛難題,更重要的是能夠更好、更穩定地提供優質供水服務。
四、管理精細化:提升運營與治理效能
管理精細化角度,李煒著重提及兩大方向:一是存量項目提價修約,極具研討價值,實施后或直接帶來效益;二是智慧水務。
此外,作為水務行業主力的地方水務企業,管理模式仍有提升空間。“十五五”規劃明確后,考核機制將直接影響組織架構、內控制度及薪酬績效激勵體系,包括定崗定編定員的“三定”方案。各地雖有經驗教訓,但需多對標同類企業,借鑒他山之石。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