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水務行業面臨“智能化提速”與“基礎能力不足”的突出矛盾。《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六大重點領域領域智能終端、智能體等應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超90%,許多水廠尚缺乏基本的數字化基礎,導致“智能體”落地困難。
在“2025(第十屆)供水高峰論壇”上,上海昊滄系統控制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譚持程發表“從標準構建到重塑水務運營模式的‘三級躍遷’——在線、提質、賦能”主題演講,他結合上海昊滄20年專注軟件的經驗,提出智慧化轉型應如“一棵樹”:以“人在線、物在線、運營在線”和全面自動化為根基,先實現【業務可視,可管,可控】這一“最容易摘的果實”。他以上海昊滄助力華南某水廠實現30萬噸水廠“兩人運維”的成功案例,說明夯實基礎、穩步推進是邁向智能運營的必由之路。

譚持程
從“業務可視”到“業務可優”再到“業務可拓”,水務運營模式的三級躍遷
智慧化轉型進入第二階段,需“從業務找數據”轉向“用高質量數據反觀業務”,挖掘高質量數據價值,推動第二次降本增效。這要求對業務流程、組織模式和運行效率進行系統性再造,實現向“數據驅動指揮與決策”的躍升。但這一階段的成果并非所有水廠都能觸及,前提是系統具備真正的智慧化基礎。
數據質量是智慧化的基礎。譚持程以某大型水務集團BI為例,面對每日近10萬點數據中大量錯誤數據報警的問題,上海昊滄通過專業軟件實時監控數據,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實時性,同時每個廠設立數據安全員及時高效利用工具精準核查處理異常數據,保障基礎數據真實可靠。
在保障數據質量后,可通過數據分析優化運營。如,某大型水務公司通過分析發現,將原本不同頻運行的水泵調整為同頻協作,可使進水泵房能耗瞬間降低10%。通過數據反觀業務找到業務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從而反哺業務,實現第二次降本增效。
完從業務找數據再到通過數據反觀業務的數字化轉型后,水務集團在數字化轉型中收獲了關鍵成果——“整個團隊的數字化運營能力”,實現向第二階段“業務可優”的進階。
第三個重點是“業務可拓”。當前,中國水務企業憑借成熟的數字化運維能力和可復制的系統模式,學習國際水務巨頭的曾經的拓展方法,中國水務集團完全有能力一個廠長帶著一套系統輕資產“走出去”,將運營經驗輸出至海外地區,實現從本地優化到跨區域拓展的躍升,摘取智慧化運營摘取“最頂端的果實”——實現企業第二增成長曲線的業務可拓。

破局六大核心難點,水務集團智慧化轉型從標準構建到重塑水務運營模式
水務集團智慧化轉型作為水司“一把手工程”常面臨的六大核心難點:一是傳統觀念難轉變、內部思想不統一;二是現有基礎設施薄弱、復雜、僵化;三是預算約束、建設范圍有限;四是企業缺乏數字化專業人才;五是缺少新技術革新下組織再造思考;六是缺少科學的規劃與成熟的產品支撐。解決這六點,才能避免停滯不前,抓住AI時代機遇。
目前國家、省市各地區標準、規范的實際落地性存在差異,企業在智慧水廠改造中常面臨缺乏可落地的指南的問題。為此,上海昊滄正協助多個一線城市的水務集團及其科技公司,結合不同地域水務集團不同的水質、工藝和設備情況,共同制定更為細化、可落地的企業級實施指南及標準。用以解決建設單位如何做、決策單位如何審、運營單位如何用、建成模式是什么的一系列關鍵問題,避免出現一廠一建一決策、多廠建成個個異、運營模式不統一、投資效益打折扣的智慧化建設常見痛點,最終實現企業管理學習先進管理體系的先僵化再固化,最后再優化的三步走。
真正落地的關鍵在于統一思想與充分驗證。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所有功能、價值確認是統一思想的制勝關鍵。
從水司智慧化建設現狀水平來看,當前許多水廠雖已配備數字孿生、APP等智能化系統,但實際工作中仍依賴紙質記錄,僅在領導檢查時展示大屏,數據并未真正在線化。這種“面子工程”不可持續,真正的智慧水廠必須實現全流程所有人和物的數據都需要全面在線,否則將無法支撐未來AI應用和智慧化升級。
在智慧化建設中,上海昊滄以效益為本、軟硬件利舊為先,避免與業務匹配度低的不必要投入。上海昊滄最終要建立的是可落地的智慧水廠企業標準,涵蓋軟件、硬件和控制邏輯三方面:一是信息化管理模塊標準化,結合一線實際確認每個功能價值;二是硬件選型標準化,優先利舊、優化布局,避免重復投入;三是控制邏輯標準化,將長期積累的工藝與設備控制經驗固化為清晰控制邏輯圖,統一從自動化到信息化的兩化融合的全流程標準,真正實現系統化、可持續的數字化落地。
AI時代的到來為建設標準落地及運營模式重構提供了技術條件。譚持程現場展示了上海昊滄AI助手最新實踐,這套投入1.2億元研發的智慧水廠系統,實現了數據全面集成與AI深度應用。系統原生整合各類功能,支持自然語言交互,可理解復雜問題,結合實時數據、內部標準與外部環境(如天氣),進行智能分析、風險預警和決策建議。通過構建企業知識庫,系統能評估設備健康、生成運營報告,并驅動“數字員工”自動完成設備診斷、安全監控、人員定位和藥劑投加等任務。
譚持程強調,真正的“數字員工”不僅是被動應答,而是24小時主動值守的智能助手,能實時監控運行狀態,發現問題立即生成工單并推送處理,實現閉環管理,大幅提升響應效率與運維智能化水平。
建設智慧水廠的核心是數字化平臺的建設。一方面,過去工業SCADA是第一交互界面,信息化后手機和電腦成為交互界面,而AI時代無需鍵盤、菜單、鼠標,未來系統將面臨重構,但卻離不開中臺,通過構建強大的中臺,可以實現數據的無縫集成與秒級刷新。上海昊滄投資1.2億建設中臺,就是要解決數據交互問題,即使某大型水務集團有100個水廠的數據放在一個平臺上也能夠高并發實時快速的數據更新,就得益于這種高效的系統架構。
編輯:趙利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