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技術創新過程中,行業往往因顆粒污泥粒徑過小而尋求改進,試圖推動其向好氧顆粒污泥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固液分離。然而,這一過程仍面臨諸多困難,實現穩定的顆粒化過程具有較高挑戰性。因此,研究者開始探索基于微生物團聚化的中間路徑,實現固液分離。
需要明確的是,分離作為水處理的核心環節之一,早已在膜生物反應器(MBR)中得到有效解決。但膜生物反應器存在能耗較高等問題,因此,當前的研究重點轉向開發無需依賴超濾膜技術的替代性分離方案。近年來,多種短流程處理技術迅速發展,不斷涌現新的分離方法。但王洪臣提醒道,懸浮態工藝與混合態工藝一直在“反應-混合-分離”三個環節中“摁下葫蘆起了瓢”,所以在解決分離問題的同時,不能忽視混合環節。
2、菌群性能平衡
在降解有機物過程中,菌群的穩定性與降解效率往往難以兼顧。活性污泥法因其污泥絮體較小,具備較強的混合性能;然而,隨著污泥顆粒增大,混合性能將顯著下降。此外,該方法以高濃度土著菌群為主,雖然其穩定性較高,但功能選擇性較差,即降解特定污染物的能力有限。值得注意的是,活性污泥系統一旦穩定運行,便極難破壞其穩定性。盡管目前已開發出多種高效功能菌群以提高降解效率,卻往往面臨“顧此失彼”的困境:效率提升的同時,系統穩定性必然下降。
3、單元與流程
王洪臣表示,在污水生物處理工藝的創新與優化進程中,各處理流程必須明確分工、各司其職,才能實現系統整體效能的最大化。只有各個環節精準配合、協同創新,才能構建高效、節能且可持續的污水處理系統。
王洪臣總結,真正的創新是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效果好,又要效率高,還要碳排放低。這雖然很難,但污水處理行業仍需以此為方向不斷前進。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