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全省數字住建培訓活動在武漢舉行各地住建、城管系統負責人及業務骨干齊聚江城,圍繞“數智賦能·推動韌性智慧城市高質量發展”主題,開展交流研討與實地觀摩。

其中,由中建三局綠投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黃孝河機場河二期項目作為三個實踐觀摩點之一,以“數智化驅動流域治理”的實踐成果,為全省數字住建領域水環境治理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板方案”。
智慧管控提效:數字孿生技術助力流域治理

黃孝河機場河二期項目搭建全國首個城市流域級智慧管理平臺。
該平臺整合物聯網、BIM+GIS、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構建起 “感知 - 仿真 - 決策 - 調度”全鏈條智慧治理體系—— 通過各監測點位實現流域水質、水位、設施運行等全要素實時感知,依托63座廠站閘門的實時監控數據動態調優運行策略,每10分鐘滾動更新預測數據并自動匹配調度方案,運用數字孿生技術搭建三級仿真體系還原流域細節,確保治污、排澇精準高效,憑借數字孿生技術創新應用斬獲2024年湖北省職工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技能大賽城市組一等獎。
踐行 “三個同治”:數字賦能系統治水破局

中建三局綠投公司以項目為抓手,深入落實武漢市水務局“污澇同治、河岸同治、水城同治”理念,推動治理從 “碎片化” 轉向 “系統性”數字技術貫穿全流程,構建 “調蓄 + 強化處理 + 行洪” 一體化體系,實時傳輸300余處監測點數據。通過模型分析優化調度累計削減入河懸浮物12217噸、化學需氧量15189噸,同步提升排澇效能,打通 “源網廠河” 全鏈條,創新 “地下治水、地上惠民” 模式,實現生態與民生雙贏。
彰顯治理成效:鑄就行業標桿與民生福祉
項目斬獲 IWA 國際水協創新獎、住建部 “智慧水務典型案例” 等10余項國家級榮譽,是湖北省首個入選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項目庫的治水項目,2025年獲評 “第五批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開放單位”、中國土木協會科普教育基地等榮譽,同時,通過 “城市觀察團”“污水變形記” 實踐課等活動吸引超萬人次參與共治地上公園 “能在河邊散步鍛煉”,地下藏著“污水凈化器”,打造“城市地下生命線”,實現從 “黑臭水體” 到 “生態廊道” 的蝶變。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