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強化用水計量監測管理。完善取用水計量監測和量值溯源體系,加強供用水精準計量管控。推動供用水在線計量體系,對不同水源、不同用途的水應當分別計量。推動供水企業開展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在高耗水企業、工業園區、大中型灌區等開展用水智能化管控。強化數字賦能,促進物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與水系統管理技術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互聯網+節水管理”典型應用場景,實現用水精準控制。加快國家水資源計量站建設,推動取用水計量設施定期核定、校準工作,提升用水計量管理水平。
五、發揮龍頭企業引領作用
(九)積極培育節水重點企業。著力推動節水企業的孵化、培育和壯大,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推動形成一批創新能力強、管理水平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水產品設備生產企業和服務企業,在節水設計研發、產品裝備制造、工程建設、管理服務等領域形成一批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影響力大、帶動作用強的產業品牌。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產業鏈主引擎作用和聚合輻射效應,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協同配套,營造不同所有制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遴選一批重點用水行業水效領跑者,推動企業對標達標,提高用水效率。
(十)鼓勵節水產業集群發展。鼓勵各地結合自身需求和優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節水產業集群。在創新要素集聚、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大力發展節水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在西北干旱地區、南方多雨地區以及黃河流域高耗水產業聚集地區,分別圍繞節水灌溉、裝備制造、調蓄防澇、工業節水改造等,培養形成一批專業化節水服務企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節水產業園區。
六、推動節水產業科技創新
(十一)鼓勵技術攻關與成果應用。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開展節水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推動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強化節水技術系統集成。圍繞行業技術難點加強協同攻關,著力突破有機廢水和高鹽廢水處理與循環利用、高效冷卻、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催化劑和綠色藥劑、熱力和工藝系統節水、洗滌節水、智能監測與優化控制、非常規水利用等關鍵共性技術。做好行業節水關鍵核心及基礎共性技術知識產權戰略儲備,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建立全國性的節水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平臺,推動節水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十二)深化技術創新能力建設。發揮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國家重大創新基地和相關行業科研院所作用,建設節水科技創新中心、實驗基地。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企業“揭榜掛帥”,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節水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加強節水、非常規水利用、節水裝備制造等相關學科建設,鼓勵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培養節水學科應用型人才。
七、加強節水產業支持保障
(十三)強化財稅金融支持力度。利用中央預算內投資既有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水污染治理、水資源節約等項目予以支持;利用中央財政水利發展資金,鼓勵節水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落實好國家現行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節水技術創新、裝備制造及產品的綠色消費。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聯動支持用水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高效節水器具普及。推廣“節水貸”融資服務,探索推廣取水權、排污權等權益類抵押模式,加大對節水產業的信貸支持。支持符合條件的節水企業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等方式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十四)積極搭建交流合作平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節水產品裝備展銷會、交易會和技術展示會,宣傳推廣成熟適用節水技術,為節水企業交流先進節水技術、深化對接合作搭建平臺,激活節水產業供需市場。引導外資和民營資本加大對節水產業投資。鼓勵有條件的科研機構和高新企業更好參與相關國際水事活動,開展境外節水技術咨詢、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等技術、產品和服務合作,服務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十五)強化節水宣傳引導。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全國城市節水宣傳周等主題宣傳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開展宣傳工作,強化節水科普,做好節水培訓,推廣節水產品和節水產業發展典型案例。將節水納入國民素質教育和中小學教育活動,加強國情水情教育,培育全民節水意識和文化。充分發揮輿論監督、社會監督作用,營造全社會惜水愛水節水的良好氛圍。
國家發展改革委
水 利 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農 業 農 村 部
2024年6月25日
編輯:王媛媛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