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到3日,“2022(第二十屆)水業戰略論壇”在京召開。在論壇上,武漢中儀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成會結合水環境治理項目實例,分享智慧管控下管道檢測與修復的服務模式升級之路。他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水環境生態修復治理中,明確污染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在排口,核心在管網。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多病害和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地下排水管網運行安全”進行量化評估及修復更新,構建物聯網監控的智慧排水運維平臺。
馮成會
雖側重點不同,但管網健康運行是各環節、各單位的共同目標
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查實的許多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中,黑臭水體污染問題頻繁出現,行業內常說的一句話是“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關鍵是排口,核心是管網。” 。管網一直是我國污水處理中的短板,管網覆蓋不足、漏損、客水擠占管網、錯接混接、溢流等問題普遍存在,這也正是我國污水處理率高但污水收集處理率仍比較低,黑臭水體頻發的主要原因。
對于管網漏損等問題如何解決,馮成會按照施工順序從排水管網運維場景描繪開始介紹,他談到,從業務類型上來分析,排水管網運維業務主要分為以下六點:
1、 探測——前期管網調查測繪,收集整理管線數據并執行質檢入庫,建立信息平臺。
2、 檢測——定期詳查檢測,評估管網運行狀況,依評估結論明確養護與修復需求建議。
3、 養護——根據管道功能性狀況評估結論來制定管道養護方案及預算,并實施作業。
4、 修復——根據管道結構性狀況評估結論來制定管道修復方案及預算,并實施作業。
5、 巡查——日常執行管網巡查,即時上報問題并追蹤處置結果,考核評價運維質量。
6、 監測——實時監測管網關鍵節點,動態反饋管網運行狀況,精準定位問題點或區位。
參與管網運維業務的各群體之間,有著共同的業務數據關注對象,并都是以排水管網健康運行為共同目標,但各有側重點。
從業務群體上來分析,排水管網運維業務的主要參與單位和關注點為:
施工單位——關注各類管網運維業務的工程實施方案、進度、費用、質量、驗收等。
設計單位——關注各類管網運維業務的方案及預算的咨詢、設計。
監理單位——關注各類管網運維業務的方案進度、質量、費用、驗收等。
建設單位——管網的建設單位也是管理單位,全方位關注管網運維工作的實施方案、進度、質量、費用、驗收等。
用常規+量化的檢測技術,完成排水管網作業
結合目前的業務實踐來分析,排水管網運維業務的主要業務依據有:GB/T 51187-2016 《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CJJ 181-2012《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CJJ 68-2016《城鎮排水管渠與泵站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程》、CJJ/T 210-2014《城鎮排水管道非開挖修復更新工程技術規程》、T/CAS 413-2020《排水管道檢測與非開挖修復工程監理規程》、T/CECS 869-2021《城鎮排水管網在線監測技術規程》、《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非開挖修復工程消耗量定額 2020》等標準,這些標準全面覆蓋管線探測、檢測評估、養護疏通、修復更新、運維巡檢、動態監測等業務。
馮成會介紹道,我國目前主要采取常規檢測技術和量化檢測技術來完成排水管網作業。
常規檢測技術主要應用于管道內部檢測,如應用于快速檢測技術的X1-P1管道潛望鏡,在管道內部進行詳細探查的X5-HT4管道機器人以及適用于滿水或者高水位的X7-DM動力聲納系統等。
量化檢測技術主要應用于管道內部和檢查井中,是很重要的檢測技術,雖目前還未出臺相關的國家標準,但在持續推進中。馮成會介紹道:“雖然量化檢測技術目前還未出臺相關國家標準,但中儀股份在參與制定地標過程中,正在努力推進該技術。該技術是至關重要的,量化檢測不僅可以將管道修復工程定性定量后,通過修復設計套相關的公式計算出材料厚度,還可以對檢查修復過程中使用材料的噴涂量進行控制。”
中儀股份目前的檢測技術可應用到排水管道及檢查井的量化檢測、評估、排水管道修復質量的精準控制、新管竣工驗收等,這些技術產品包括:全景激光測井、全景激光量化機器人、X7-T彈性波管道機器人、電法測漏儀等等。
對管網進行檢測評估后來到修復階段,馮成會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介紹了便攜式光固化修復系統、可控點位修復系統、砂漿噴涂修復系統以及聚脲噴涂修復系統四項修復系統。
X120-UV便攜式光固化修復系統,由移動式控制系統、傳輸電纜、紫外光燈架、高清鏡頭及輔助工具等組成。主要適用于市政管網非開挖修復工程,修復管徑DN200-DN1600。體積小、重量輕、外接發電機即可工作;同時又可與車輛分離,在狹小街道作業。該技術具有數字高清、無線操作、智能修復、節能環保的特點。
X120-D2可控點位修復系統主要由主控系統和氣囊兩部分組成,應用于排水管道點位缺陷點的修復,根據不同的管徑選擇規格對應的氣囊,對破損點進行精準的修復。其主要的特點是高效、穩定、精準、可控,6分鐘可修復一個破損點。
X120-SP砂漿離心噴涂系統,使用高速旋噴頭產生的離心力將調配好的內襯漿料均勻、連續的澆筑到待修復檢查井內壁,同時通過卷揚懸吊旋噴噴頭在井內上下往復移動,從而在井壁形成厚度均勻連續的內襯。
該技術采用針對檢查井修復研制的高性能復合砂漿材料,其施工特性、結構強度、抗滲及耐久性等方面是傳統砂漿無法媲美的;采用該技術,可實現對老舊檢查井的結構性修復。聚合物水泥基砂漿以普通硅酸鹽水泥為主要膠凝材料,含增強纖維、石英砂骨料及其它改性添加劑;材料為生產線統一包裝的成品,施工現場只需與適量的水充分攪拌即可使用。該技術擁有高效、環保、便捷、耐用的特點。
X120-JP聚脲噴涂修復系統由噴涂裝置、卷線盤、聚脲噴涂機及輔助工具組成,主要適用于市政管網非開挖修復工程。系統采用全自動旋轉噴涂技術,將充分混合的A、B兩組聚脲材料均勻噴涂至待修復的管道內壁,迅速固化形成聚脲涂層。該系統具有高效修復、自動化操作、適應性強以及材料達到食品級安全認證的技術亮點。
針對問題對癥下藥,逐步走上管網智慧升級之路
目前在排水管道檢測與非開挖修復中存在的三個問題:1、準入門檻低,施工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2、標準不健全,檢測、修復、材料使用等各個環節的標準規范目前還不完善,修復質量難以保證;3、監管不方便,傳統的人工線下管理成本高、效率低,不能及時發現和處理施工中的各種問題。
面對這些問題,馮成會給出了3點解決辦法:
1、加強技術培訓:定期開展專業的檢測評估與非開挖修復技術培訓班,嚴格把控學習后的考核結果,讓技術人員真正在理論和實踐上打牢根基,成為合格的一線管網工作者。
2、完善相關標準:堅持繼續完善各種施工和管理標準,出臺類似于《城鎮排水管渠實時遠傳數據規范》的施工管理標準,加強對施工全流程的精細化管理。
3、信息化運維監管:利用直播遠傳技術,搭建信息化、可視化的監管平臺,對檢測與修復現場、材料入庫管理等進行遠程實時監管,加強對施工過程和質量的把控,建立排水管網全生命周期的運維管理平臺。
中儀股份作為深耕于管網細分領域的企業,對問題解決方案也作出了很多貢獻與實踐。
技術培訓方面:中儀股份已連續多年承辦住建部排水司《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技術規程》宣貫暨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崗位培訓班,承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城鎮排水管道檢測與評估及非開挖修復培訓暨相關規程宣貫會;累計為行業輸送專業的排水管網檢測與修復技術人才達6000余人。
標準方面:近年來,中儀股份積極參與相關行標、團標、地標的修訂與編制,累計參與超30條相關標準的修訂與編制。
信息化運維方面:
中儀股份從源頭排水戶到末端納水體,圍繞“源-網-站-廠-河”一體化的核心業務,打造了《鯤鵬智慧排水平臺》的多個子系統,助力排水管網信息化運維。
各子系統間實現數據共享,業務場景互補,根據實際情況可按需拆分部署應用,有利于分階段逐步完成系統平臺建設。也可整體打包部署應用,并支持其它業務子系統的后續擴展開發接入。
平臺融合大數據、GIS、AI等先進技術,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精細化的多級管控體系,及時掌握管網動態運行狀況,全面提升排水管網的管理、運行和養護效率,提高排水管網的智慧化管理水平。
實施路線圖
馮成會現場對鯤鵬-運維直播監理子系統、鯤鵬-智能檢測評估子系統和鯤鵬-修復工程管理子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
鯤鵬-運維直播監理子系統:通過排水管網在線管理系統,能夠在線查看巡查或整改過程數據,管網內部實時影像和施工作業軌跡信息,為排水監管考評提供數據基礎。起到對作業安全監督、作業軌跡定位、成果質量把控、設備狀態反饋的作用。
鯤鵬-智能檢測評估子系統:實現AI在線缺陷評估、缺陷校核、報告輸出等功能。可與檢測采集軟件和分析報告軟件進行數據同步,多人協作評估,是鯤鵬平臺的管網檢測評估成果數據入口。該子系統60秒內即可判讀一段檢測視頻,準確識別各種缺陷并進行等級判定,檢測評估效率較人工提升3倍以上。
鯤鵬-修復工程管理子系統:實現項目的全流程、智能化、精細化管理,提升施工效率和質量。可對管道修復工程的設計、預算、施工、驗收等,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從項目和工單維度出發,進行審批、驗收流程管理和進度把控。
用排水管網治理項目實例,彰顯中儀股份技術優勢
馮成會以小藍經開區市政排水管網整治工程為例,介紹了中儀股份的排水管網升級之路。
該項目主要范圍是南昌縣小藍經開區所在區域,東至迎賓大道、西至贛江大堤、北至東蓮路、南至迎富大道,其市政主干道路的排水管網總長度約為310km。小藍經開區的排水管道內部存在著大量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包括破裂、錯口、滲漏、腐蝕等10種結構性缺陷,以及樹根、結垢、殘墻壩根等6種功能性缺陷。馮成會介紹道:“結構性缺陷可能帶來外來水入侵和污水滲漏以及導致路面坍塌等影響;功能性缺陷可能影響管道輸送能力,導致內澇、污水溢流等。”
小藍經開區管網不僅存在結構性和功能性缺陷,還存在著多處管網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雨污混接情況。雨污混接一方面造成污水通過雨水管道直排水體,污染水環境;另一方面雨季時將導致大量雨水進入污水系統,影響污水處理效能,甚至造成污水溢流影響水環境。
綜上所述,小藍經開區存在水環境問題、內澇問題、污水廠運行問題和道路安全問題。
針對小藍經開區市政排水管網的情況,中儀股份給出了從初步診斷、系統排查到工程治理、長效管理的整體方案。
在工程整治過程中,首先對排水管道進行氣體檢測、氣囊封堵、分工降水、清淤疏通以及CCTV檢測,對管道進行清淤檢測。然后采用開挖修復與非開挖修復技術結合的方式對管網缺陷進行了修復,非開挖使用了點狀原位固化、雙脹圈、紫外光固化、脹管、化學注漿、檢查井離心澆筑、不銹鋼快速鎖等7種方法。整體項目實施通過信息化平臺管理的方式,對工程進度、質量以及最后驗收、業務審批等進行管理。
中儀股份通過清淤疏通將各連接管段打通,增加了雨污管道的過水能力,確保了排水管網的基本暢通,將為后續常態化養護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為評估雨污混接改造階段效果,項目前、中、后期由第三方水質檢測單位對排水單元的排污出口、市政污水管網匯水點、污水廠進水口進行取樣檢測,分析水質情況。
管網缺陷評估發現各類缺陷共計13872處,缺陷等級以1、2級為主,均超過5000處;缺陷類型以錯口、腐蝕、破裂、接口材料脫落、樹根為主。混錯接評估共發現526處混接點,其中277處為雨水接入污水,249處為污水接入雨水。
于是,中儀股份對管道結構性病害進行非開挖修復治理,確保管網健康運行。針對已實行雨污分流的區域開展雨污水管網錯接、漏接整改;針對雨污合流或缺少污水管網的區域,原有管網稍作修理后作為雨水管網使用,另新建污水管進行雨污分流改造。
基于管網普查的基礎數據,建立排水管網GIS系統,初步實現管網信息化、賬冊化管理。GIS系統中已錄入約365公里管網數據,其中:污水管道143.3公里、雨水管道221.8公里。
通過對排水管網整治,該項目成效顯著。2020年3月小藍污水廠進水COD、氨氮、總氮濃度月平均值分別為172.86mg/L、7.23 mg/L、12.14 mg/L。至2020年11月,進水COD、氨氮、總氮濃度分別提升至224 mg/L、13.5 mg/L、18.3 mg/L。除總磷出現上下波動外,COD、氨氮、總氮的進水濃度均有明顯提升。
最后,馮成會表示中儀股份作為供水排水行業的代表企業之一,作為智慧管網信息化整合運維的踐行者,將繼續與廣大同仁攜手共進,為推動水環境科學治理而不斷努力。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