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云南高黎貢山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物種資源的基因庫
北京青年報記者:云南省的高黎貢山被稱之為世界物種的基因庫,這個區域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有什么,云南省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做了什么工作?
楊宇明:非常高興,感謝這位記者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我從專業和科學層面來回答這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云南是在全球生物多樣性地位非常凸現的,其原因是云南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連接著從青藏高原世界第三極最寒冷的世界第三極一直到中南半島。在中部又連接著我們的東亞季風氣侯,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云南省生物多樣性特別復雜,從最寒冷到最熱帶,同時中部包括亞熱帶。
高黎貢山在云南的特殊地理位置當中又扮演了十分特殊的作用,這個北起藏東南一直南下超過了1000千米到了印度洋安達曼海,把整個青藏高原和中南半島連接了,而且是縱向的從最北到最南,這是在地理位置上和它的走向上一個非常特殊的地理特征。
南北連通,連接著東喜馬拉雅和中南半島的印緬熱帶區域,在生物地理的效應沿著河谷是一個廊道。中南半島的熱帶物種可以隨著怒江流域到安安達曼海,中南半島的物種是從孟加拉灣直接到高緯度的河谷,甚至到云南最北的貢山、獨龍江和藏東南地區,很多熱帶,南洋熱帶成分在高緯度的低海拔河谷都可以找到。
同時青藏東南沿高寒的物種,像小熊貓、羚牛可以沿著高山環境一直南下到低維緯的高海拔地區。因此在地球的兩道生物界的劃分,到了高黎貢山這個地方以鋸齒狀通過,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物地理效應。
第二,它的北高南低的巨大的傾斜地的形成水平地帶和維度替代性疊加,使得在南北,云南境內五個多緯度,600多千米,可以包括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至高山寒帶的多個氣候帶類型。在那么短跨越南北境內,相當于包含北半球氣候帶,相當于從三亞到黑龍江漠河。
比如說在高黎貢山最南端的西坡銅壁關有著云南省緯度和海拔最高的熱帶雨林,這代表著東南半島熱帶生物物種的區系成分。
到了中段是亞熱帶的長葉闊葉林,到了北帶高山地帶甚至出現了西伯利亞或北極圈落葉松林,這個生物地理效應在全球也是絕無僅有的。
第三,大氣環流。高黎貢山是怒江和伊洛瓦底江分水嶺,孟加拉暖濕氣流可以沿著兩道江河一直到我們橫斷山腹地,使得這個區域多樣化氣候條件,水熱條件非常優異,生物物種就非常豐富和多樣化。
在這個區域已經記錄發現的維管束植物達到了5728種,超過西雙版納,其原因就是因高黎貢山從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亞熱帶、暖溫、中溫帶和寒溫帶的各種生物氣候類型,整個高差超過5000米,形成了北半球較完整地生態系統代表類型。
高黎貢山地質歷史是云南省最古老的,是最早成陸的山脈。在印度板塊撞擊歐亞板塊之后,使得推擠和產生褶皺,形成了縱向嶺谷區,高黎貢山是地質板塊斷裂帶的縫合線。在這樣的地質條件下高黎貢山既古老又年輕,古老就是在古生代就已經形成云南最早的陸地,年輕就是在新生代以前巨大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給高黎貢山推舉到5000米以上的海拔,成為既古老又年輕,既是古老物種的庇護所,又是新物種的分化中心,高黎貢山物種不僅是豐富,而且保留了許多古老物種又大量的新特有種,是著名的新特有種的分布中心。
比如說植物進化程度較高的單子葉植物的竹類,蘭花和雙子葉的的杜鵑,高黎貢山也就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地區,是中國17個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之一,同時也被列為我們國家35個生物多樣性的優先重點區域,成為了整個我們國家北半球,生態系統最齊全,物種最豐富的,特有種比例最高的珍惜物種最多的地區。同時還有很多現在人工種植的栽培植物野生型種類,現在這些物種都大量的遺傳多樣性,也成為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物種資源的基因庫,高黎貢山應該說是我們整個國家遺傳眾智資源寶庫。
目前對于高黎貢山的保護可以說從1986年建立了國家級保護區,從科學考察到規劃一直到整合調整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把原來地高黎貢山國家級保護區和云南省省級怒江保護區調整合并為一個國家級保護區。在當中調整以后連接起來,現在可能在全世界南北跨度最長的保護區,同時由于高黎貢山的西坡連接著緬甸東北部,同緬甸建立了很好的聯動保護機制,跨境保護的合作框架,包括在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其中旗艦物種包括白眉長臂猿,羚牛、戴帽葉猴、小熊貓等等都受到了有效的保護,種群數量在不斷的增長。在最近幾年發現了怒江金絲猴,還有天行長臂猿長臂猿都在這個區域發現,當中珍稀鳥類數量都是在穩定的增長,這些都是在高黎貢山所取得的保護的成效和實踐。
高黎貢山還有最大的特點,當地的少數民族和老百姓跟我們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朝夕相處,建立了友好的和諧共生共存共進的和諧的關系,是我們國家最早成立的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發動當地的社區主動參與到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管理過程當中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行動當中。高黎貢山是認知生物多樣性的窗口,生物種質資源的基因庫。
謝謝!
COP15和COP26從組織協調到議程設置上具有密切聯系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