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第十四屆)固廢戰略論壇”上,天津建昌環保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建昌環保”)執行董事、總工程師魏新慶作了《新形勢下填埋場何去何從》的演講。在發言中,魏新慶分析了目前我國填埋場面臨的新形勢,填埋場的實際需求,以及垃圾分類政策后,未來填埋場的功能轉變等。

魏新慶
生活垃圾填埋政策及市場現狀
自2016年,我國開始推行垃圾分類以來,各個部委等相關部門都提出了很多指導性意見。無論從時間的進度安排上,還是空間的城市分布上,都給出了一些具體的量化指標。
垃圾填埋現狀
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態環境部三部委聯合發布《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提出到2023年,基本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
地級市以上,以及具備焚燒能力的縣城,不能再新建原生垃圾填埋場。
在這種輿論的影響下,我國各地垃圾處理主管部門,以及業內人士等都對這一政策做了一些延伸理解,行業內出現了多種聲音:生活垃圾禁止填埋了?國家取消垃圾填埋了?填埋是落后的技術?

魏新慶表示,在我國673座城市中,以填埋作為垃圾處理主要手段占比50%;在全國1590多座縣城中,填埋處理方式占據70%以上。
如果禁止了填埋,以焚燒或其他的方式替代,以城市和縣城總數量計,那至少需要2200座替代工藝的設施。目前,我國焚燒廠共建有500多座加上在建的總共按700座計,還差1500座。如果以每年建造一百座焚燒廠的速度來計算,還需要15年時間。因而,從現狀看來,禁止填埋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我國1519座縣城的垃圾填埋現狀
填埋場的政策定位
魏新慶介紹,在2016年前,在“生活垃圾十二五設施規劃”中將衛生填埋作為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是必備的手段定位,到了“生活垃圾十三五設施規劃”也是將填埋場這樣定位的,以焚燒為主的城市同時也必須要擁有填埋場,作為應急處理的一個設施。在后續發布的政策中,陸續提到統籌填埋焚燒,宜燒則燒,宜填則填,其實都沒有提及禁止填埋的說法。
今年7月,國家三部委發布的《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提出到 2023 年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原則上地級以上城市,以及具備焚燒處理能力的縣(市、區),不再新建“原生生活垃圾填埋場”。
填埋場的實際需求
2023年實現“原生垃圾的零填埋”,這一目標是否能實現?魏新慶介紹了我國各城市的實際數據。他表示,下圖是我國著名的人口密度分布的黑河至騰沖線,即胡煥庸線,這條線是中國人口的分界線。在這條線以西57%的土地上,居住了6%的人口。

魏新慶介紹,同時,這條線基本上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程度的一條分界線。這條線以西的8個省份,從垃圾處理方式上看全部以填埋為主,從收運量上看,這8個省份的收運量加起來,不足廣東省一個省的垃圾收運量。這8座省份是真的地廣人稀,因此垃圾收運運距必然比較大。另外這8個省份的財政實力不強,有的縣市圾填埋理設施可能都不足呢,應該沒有多余的財政來承擔大規模、長距離的運輸費用來湊成適宜的規模建焚燒。
廚余垃圾處理程度是實現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目標的關鍵
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率
今年11月,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力爭到203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魏新慶表示,回收利用率達到35%的利用率,數值比較高,通過新固體法中對固廢利用的定義,可以得出,回收利用率應該是略等于可回收物加上二次原材料的利用量之和,與清運量之比。
在《“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試行)》中,曾明確給出了回收利用率的定義。在進入焚燒和填埋前,可回收物和易腐垃圾的回收是它的回收利用率。
魏新慶表示,如果要達到35%的回收利用率,廚余垃圾的處理程度就會起到關鍵作用。
廚余垃圾的高有機質易腐爛特性使得廚余垃圾需要以生物處理方式作為首選工藝,通過生物降解轉化的方式,達到有機質產物的利用,那么這部分就可以計入可回收利用的量加以計算,這也是垃圾分類的初衷。
編輯:郭香蓮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