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在1500公里外的北京,剛剛完成綜合性公用事業公司轉型的北京控股,將眼光投向了我國方興未艾的水務行業。然而,當時北京控股旗下的水務資產只有一家水源廠。
彼時,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及國內資本市場的震蕩下,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價格政策的變動和拉扯下,推進了產業界的調整和轉型,也催生了城市水業從簡單的項目投資模式向投資企業整體整合的模式轉型。
想快速進入水務行業,收購成了北控最好的選擇。
北控在2007年下半年開始與中科成進行接觸,兩家幾乎一拍即合。多次接觸后,雙方發現,在行業判斷、企業文化、優勢互補等諸多方面均有相同認識或結合點。
中科成創始人胡曉勇的微信名叫“三有胡”,是指有擔當、有價值、有分享,提倡開放、綜合的業務模式及發展心態。內部的分享是股權多樣化,創辦之初,20多個人員,個個是股東。幾個高管的股份相差無幾,胡曉勇以類似于班長的身份做事。外部的分享則是更加開放,包括與社會分享。他總結道:“越分享,越安全?!?p style="text-indent: 2em;">而剛進軍水業不久的北控水務,正謀劃剝離非主業,以建設自來水廠和污水處理廠兩條腿同時在全國城市進行擴張。懷有專注水業的決心,并保有對專業技術的尊重。“水·生命·愛”成為了公司的人文內核。
一位業內人士比對了北控和中科成兩家公司的優劣勢:“中科成在水務市場運作經驗非常豐富,中科成環保集團業績主要分布在中國西部,擁有很大的水務市場。北控水務雖然有資本運作的經驗以及廣泛的政府背景,但在水務運營方面不如中科成?!?p style="text-indent: 2em;">此外,當時的中科成在國內A股上市上已做了多年的準備,條件基本成熟。但團隊發現,國內A股市場的再融資能力較差,難以滿足水務行業持續性融資的要求。而北控恰好也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雙方能夠通過收購換股等形式實現了中科成的間接上市。
共同的認知和目標,促成了2008年6月這起水務市場大型收購案。6月13日,北控水務作價13.71億港元收購中科成88.43%股權,收購完成后,北京控股持股44%,中科成原管理層持股43%。從而北控水務順利完成混改,正式邁進水務行業。
值得注意的是,在北控水務收購中科成的協議中,中科成原有管理層也進入北控水務董事會,中科成董事長胡曉勇擔任北控水務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敏擔任北控水務執行董事兼執行總裁。并且,更為重要的是,北京控股雖然是母公司,但其并不參與公司的經營管理,而是全權交與原中科成的管理層負責,實行市場化機制。
裝入中科成資產后的北控水務憑借自身資金、技術、管理和政府資源優勢,通過BOT、TOT模式和股權并購方式迅速擴大其規模并提升了行業影響力。其發展速度及態勢大大超出了雙方預期: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水務規模增長都在200萬噸以上。公司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增發新股等方式,向外募資達數百億元,為發展及并購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旄奈迥辏笨厮畡諛I務規模已超過1600萬噸/日,成為了公認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結合的標桿。
2019年,北控水務總資產達到1263億港元,總收入245億港元,水處理規模3776萬噸/日,位居國內行業第一。連續九年榮登“中國水業十大影響力企業”榜首;連續四年入選《財富》中國500強。同時,在全球水務運營商排名榜中,北控水務服務人口居全球第3位,達到7819萬人口。
2014年,北控水務董事長張虹海在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表示:“這幾年的發展有點超乎我們大家的想象。在這之前北控也嘗試過做水,但是一直沒做好,而中科城做了好幾年,做了百萬噸。北控的資源背景加上中科成企業家們的狼性,兩者一結合,能量得到了爆發,發揮了各自所長?!?p style="text-indent: 2em;">這段混改姻緣,在胡曉勇看來,也是順理成章一般的必經之路?!澳阍趩我活I域擁有的經驗和過程都很珍貴,但僅有此是不夠的。要把邊界打開、方便續接?!痹谒磥?,企業家精神,就是要發展,要突破,讓自己的小公司盡力發展為大企業。“都說要強大,不做大談何做強?”而這,也或許正是他當年參與混改的初心吧。
5、碧水源+創業板:資本與技術的盛大聯姻
無論是鵬鷂環保、桑德集團,還是首創股份和北控水務,都讓我們看到了,資本助力,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這一章的碧水源,講述的正是行業里技術企業插上資本翅膀實現騰飛的典型故事。
2001年,留學歸來的文劍平39歲。他在這一年創辦了碧水源,并與清華大學合作,掌握了水處理的前沿技術——膜生物反應器(MBR)。
成立之后的幾年時間里,碧水源一直在默默無聞地發展著。找不到項目,就做大量研究,給各地市委書記寫信,提議按照碧水源的技術方案來做。為推廣碧水源膜技術,文劍平投入自己所有的資金去做5000噸大規模污水處理項目,希望先用效果得到市場信任。
2005年起,碧水源在北京郊區獲得了幾個項目,當時的碧水源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盈利不多,而開發這樣一個大項目需要大量的科研投入,并且即便實驗成功也未必就能得到專家論證通過和發改委的批準立項,這給公司的資金和管理都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從2005年拿到第一個MBR大項目開始,碧水源就有了謀求上市的想法,并在2007年將公司從有限公司改制成了股份有限公司。
這時候的環境產業,領軍企業正先后進入投資建設運營模式,行業對于資本的需求開始顯現,催生了最早試水資本市場的一批環境企業。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第一批符合條件的企業開始嘗試接通資本。包括創業環保(1995年)、桑德環境(1998年)、武漢三鎮實業(1998年)、首創股份(2000年)、南海發展(2000年,后更名為“瀚藍環境”)、洪城水業(2004年)、北控水務(2008年)等代表企業。資本的力量也為這些企業帶來了發展紅利及一段較長時期內顯赫的江湖地位。
這些企業有著共同特征:投資運營模式,工程項目拉動,體量較大。那時候的碧水源,還拿不到資本市場的入場券。
但在需求快速釋放的環境市場,在投建運模式的企業之外,包括碧水源、津膜科技、維爾利、久吾高科等一批以技術見長的輕量型企業開始快速成長。行業的春風為這些技術型且有帶來了更豐富的發展空間,也催生了碧水源們更大、更具體的擴張夢想。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