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一致抗“冠”進入了關鍵期。除了拼死抗戰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全力支援建設“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人員、無私服務在物流補給工作中的服務人員等外,這場疫情和水務行業有什么相關性?重大疫情面前水務行業應該重點關注些什么?應該如何結合自身工作提供保障和支撐?
但是,由于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了解還不透徹,水務行業應對相關疫情的實踐經驗并不豐富,絕大部分供排水企業普遍處于“空有一腔熱血,偏恨報國無門”的迷茫狀態中。對此,《凈水技術》雜志社通過分別采訪我國供水、排水行業的設計、運行、監測和研究領域專家,使百家爭鳴,為實踐參考。
今日話題
疫情背景下檢測實驗室應如何應對
本期嘉賓

蔣增輝
高級工程師,上海紡織節能環保中心/上海紡織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檢測中心副總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飲用水、水源地、地表水、污廢水的水質檢測及水質評價,河流消黑消劣及水生態修復等。參與多項國家水專項課題研究,曾獲住建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上海市水利學會“優秀科技論文評選”一等獎,發表科技論文30余篇。
相關事件
生態環境部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試行)
2月1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最新發布了《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污水和城鎮污水監管工作的通知》(環辦水體函<2020>52號),其中《新型冠狀病毒污染的醫療污水應急處理技術方案》明確提出應嚴格按照《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的規定,對相關處理設施排出口和單位污水外排口開展水質監測和評價。那么對于承擔檢測任務的實驗室來說,在開展檢測工作時應具有哪些資質與條件、如何做好個人防護、如何保障實驗室消毒安全等,上海紡織節能環保中心/上海紡織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蔣增輝分享了自己的觀點。
觀點1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應該委托專業機構進行。
蔣增輝指出,目前水務和環境行業的實驗室大多是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為一級或二級的實驗室,主要檢測環境和飲用水等樣品中的微生物指標,不太可能具備臨床基因擴增檢驗資質。這些實驗室在設計和配置時也不是為檢測人體致病病毒而建設的,沒有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專業條件,不能有效控制檢測時的傳染風險。
其次
目前的新型冠狀病毒測試盒是針對病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等標本設計的,需要達到一定的拷貝數(檢測下限)才能檢測。水源地、自來水等水體中的新型冠狀病毒含量可能很少,檢測前需經過富集等前處理,目前的膜過濾和濾囊過濾等前處理措施是否有效尚未可知。
再者
新型冠狀病毒完整度符合檢測要求時,已滅活的病毒也能檢出,因為用測試盒進行檢測時是要對病毒滅活的。因此,即便在水源地、污水或糞便中檢測到了新型冠狀病毒,也不能說明這個樣品就有傳染性。
最后
由于無法預估環境樣品中病毒的數量和活性,再加上檢測人員專業程度、防護意識和操作習慣等限制,所以蔣增輝認為還是要將風險放在第一位,讓專業的部門去做專業的事情比較好,如確有需求,可委托疾控、醫院或病毒研究專業機構進行檢測。

觀點2
加強采樣和檢測人員的安全防護。
實驗室檢測人員對防護特別是微生物防護的意識普遍不足。建議采樣時佩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時佩戴醫用帽子和護目鏡。每次采樣操作完畢后用消毒液擦拭手套(或更換手套)、器具、便攜式儀器等,并注意對車門把手和方向盤等的消毒。樣品污染采樣瓶表面時,也應及時擦拭消毒。為避免樣品瓶在運輸途中損壞而導致污染擴散,可在玻璃瓶外夾放隔墊,并盡量使用不漏水的采樣框、采樣箱。
建議在進行微生物檢測時佩戴醫用帽子、口罩、手套,特別是進行反復吹吸或離心等操作時要佩戴護目鏡,有條件的要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我們國家的微生物檢測標準方法在不斷更新,可選擇一些在培養時密封性好、不容易引發氣溶膠的檢測方法;平皿培養時可用封口膜封閉培養皿側面縫隙;水浴培養時要注意水浴水是否被污染。
采樣和檢測人員也不必過度恐慌,畢竟環境樣品和病人呼吸道標本不同,但也要有時刻自我保護的意識,經常檢查防護用品是否破損,及時消毒工作服,還可在口袋里常備一小瓶消毒劑或一包消毒濕巾,便于及時消毒。

觀點3
確保實驗環境和儀器器皿的消毒安全。
實驗儀器可采用消毒劑擦拭、紫外線照射等方式消毒;器皿可采用紫外線、干熱、消毒劑擦拭或浸泡等方式消毒;部分對紫外線、臭氧和消毒劑敏感的器具可使用沸水浸泡。
對于微生物實驗室,可能污染的器皿比較多,移液槍等小件器材可用酒精擦拭;廢棄物和培養物應該高壓蒸汽滅菌;玻璃器皿可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或者是消毒劑浸泡;如果器皿太多或污染面積較大,可先用紫外線照射,進行初步的表面消毒后,再將器皿進一步滅菌、消毒和清洗。
蔣增輝還提醒檢測人員,由于紫外線照射時間太長會產生大量臭氧,所以檢測人員要控制好消毒時間,避免臭氧中毒。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