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質增效的大背景下,水處理藥劑投加量變多、出水達標的控制難度增加、成本壓力凸顯,這都倒逼水處理藥劑行業必須要通過技術創新,降低藥劑綜合成本,實現污水處理的提質增效。”在8月16日舉辦的“2019(第十一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神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美科技)技術總監周繼柱以《水處理藥劑在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方面的應用和發展》為主題,重點闡述了水處理藥劑的行業背景、存在的問題以及神美科技在水處理藥劑領域的實踐探索。

周繼柱
三大因素促使水處理藥劑市場火熱
水處理藥劑領域只是環保行業細分領域中細小的一個分支,2015年之前由于國家和行業監管不足,水處理藥劑的行業需求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自2015年以來,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促進水處理藥劑越來越火,市場需求也在逐步釋放:
第一、排放標準的提高。伴隨著北京、天津的準Ⅳ類地標出臺、《水十條》頒布以及長江大保護等一系列頂層戰略接踵而至,國家對出水標準的不斷提高,監管政策不斷強化,在加大污水處理難度的同時,也釋放了水處理藥劑的市場需求。
第二、污水排放的在線監管。2018年6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加強固定污染源氮磷污染防治通知》文件,文件要求全國污水處理廠的總氮和總磷出水監測要在線聯網,并向社會及時公示。政策嚴管背景下下,現有的技術工藝很難短期獲得突破或提升,污水處理廠為了穩定達標,只能通過大量投加水處理藥劑去實現穩定出水。在此過程中,水處理藥劑過量投加、超量投加或不合理投加等問題嚴重,給水廠帶來巨大成本壓力。
第三、行業進水濃度偏低。令人詬病的管網問題,也是造成來水碳氮比失衡、進水濃度偏低的因素之一。而管網的提質增效,短期內很難實現,可以說,伴隨著國家出水標準的提高、行業進水濃度偏低,行業對于總氮去除的要求,大大刺激碳源藥劑的需求。
大市場小企業,水處理藥劑存在三大問題
2015年之后,盡管水處理藥劑行業發展很快,市場需求量逐年上升,但暴露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市場亂象叢生,主要體現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大市場、小企業。2015年之后,我國水處理藥劑市場正式進入百億時代,競爭非常激烈,群雄逐鹿的格局正在形成。有數據顯示,進軍水處理藥劑廠家,全國超過兩千家,然而年銷售超過兩億的企業,全國僅有不超過10家,90%以上的水處理藥劑企業都是小公司。面對如此龐大的百億市場和如此規模的小型化企業。對全國布局的大型水務公司,中小型藥劑廠商能否提供可靠的產品、穩定的物流,穩定的質量均是一個挑戰。

第二、惡性競爭嚴重。絕大多數藥劑廠商,企業規模小,多以家庭作坊或者中間商為主,在惡性競爭的環境下,他們一味地片面追求利潤,產品質量參次不齊,大量低價、低質的產品充斥市場,市場環境不佳。

在追求低價的市場競爭氛圍中,周繼柱坦白說,產品的質量很容易被忽視,由于國家對原材料和生產流程監管缺失,標準制定也不嚴格,一些藥劑廠商生產、質監等條件也不符合國家要求,甚至無牌照、無資質運行。
第三、藥劑的使用缺少有效的服務。目前水處理藥劑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以銷售、水廠集中采購為主。值得注意的是,水務公司在統一招標藥劑廠商時,往往忽略藥劑對氣候、水廠處理工藝、藥劑投加條件和性能要求的匹配度,一刀切式的選擇單一藥劑,又缺少專業的藥劑廠家對藥劑使用過程中的技術服務和指導,造成很多水廠藥劑使用效率較低、投加量過大、處理效果不理想、成本過高等問題。

周繼柱認為,單純的產品銷售,即不存在任何產品附加或者服務附加的,它對出水效果、成本的優化很難控制。在強監管、嚴標準、成本可控的要求下,需摒棄單純銷售的舊采購模式,應向產品+服務合作共贏模式轉變。
基于產品+服務新模式,神美科技一直在思考如何實現水處理藥劑成本的控制和效果的提升?也就是說,如何讓客戶不超量投加藥劑的情況下,保證出水效果呢?周繼柱表示,那必須要創新,革新已有的技術,提高產品的性價比,為客戶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制產品;
第二、根據不同水廠的適用性和匹配度,選擇最合適的藥劑,從而保證服務的有效性;
第三、全流程周期的服務及問題解決;
第四、在產品+服務合作共贏的模式下,實現藥劑成本的優化及控制。
“產品+服務”定制化解決方案,可以達到什么目標?周繼柱指出,通過公司近幾年實踐案例中得出,如果選擇一家優秀的供應商,采用合適的定制化解決方案,藥劑噸水成本將下降10~20%!利潤相當可觀。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