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對“生態環境保護態度不夠堅決、落實不夠到位”問題,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決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認識。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各級黨委(黨組)中心組的重要學習內容,定期開展專題學習,及時組織學習中央關于祁連山生態環境破壞問題、騰格里沙漠污染問題處理情況通報等文件,組織開展黨政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培訓班,舉辦“新時代學習大講堂”環保業務知識專題講座,4000余名領導干部參加培訓。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重要文件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年度主體班次培訓內容,共舉辦培訓班20余次;在各級各類公務員培訓中增設生態環境保護課程。通過學習培訓,切實深化了各級干部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了守住兩條底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二是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省委、省政府督促各級黨委、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質量負總責,主要領導承擔第一責任,相關部門對業務工作內的環境保護負直接領導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各市(州)黨委和政府,貴安新區黨工委和管委會,省直管試點縣(市)黨委和政府,以及省直相關部門每年向省委、省政府專題報告履行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情況。三是切實加強考核評價。修訂完善《貴州省市州和縣域經濟發展綜合測評辦法》,調整優化市州黨政領導班子工作實績考核評價辦法,增加生態環境保護指標并提升考核權重;完善省直單位目標管理考評體系,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省直機關專項目標進行管理;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四是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注重處理好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速度質量效益,在加速發展中實現加快轉型、提質增效。強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2017年,綠色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7%。
(二)針對“部分流域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突出”問題,全力推動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加快改善水環境質量。一是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積極開展“保護母親河·河長大巡河”活動,制定了清水江、湘江河、金鐘河、南明河、松桃河等河流的水體限期達標方案,完成烏江、清水江流域93個縣級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置項目7個,新增處理能力5090噸/日。二是強化飲用水水源地突出問題整治。認真落實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管理規定,對飲用水水源環境問題整治實行省領導包干負責,全面完成地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整治任務,重點對畢節市倒天河水庫、貴陽市“兩湖一庫”、遵義市中橋水庫等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進行綜合整治。2017年全省共完成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隔離、原住民搬遷等問題整改83個,累計投入整治資金70億元,搬遷原住民2.1萬人,關停、取締、搬遷規模企業20余家,清除、取締畜禽養殖戶200戶。實施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整治和規范化建設,完善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配套建設警示標識、防護欄、隔離圍網等設施。截至8月底,全省飲用水水源地181個問題(自查102個,生態環境部現場核查79個)已完成整治86個。三是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組織編制長江經濟帶戰略環評“三線一單”。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全省150家化工企業全部按照規定設置環保設施。對全省范圍內所有排污口進行拉網式排查,我省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共計201個,其中運行157個,在建44個。目前位于地級市水源保護區內的3個排污口已全面取締。開展長江經濟帶固體廢物大排查行動,對烏江、清水江、赤水河等32條主要河流和草海進行排查。
(三)針對“一些突出環境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問題,切實加大整治力度,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一是加強土壤和重金屬污染防治。制定并實施《貴州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行動計劃》《貴州省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實施方案》《貴州省農用地土壤地球化學背景調查實施方案》,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農用地土壤地球化學背景調查。實施《貴州省“十三五”重點行業重點重金屬污染物減排方案》,加大歷史遺留汞渣、尾渣庫、錳渣、鉛鋅廢渣消納處置力度,建成松桃縣巴湯灣錳渣集中處置庫、威寧縣鉛鋅廢渣處置場,完成萬山區固廢填埋場土建工程,開展銅仁市歷史遺留錳渣庫滲漏調查。明確了“取締關閉一批、暫緩停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限期整改一批”整治要求,倒逼涉錳、涉汞企業轉型升級,2017年全省重點重金屬排放總量比2015年度減少10%。二是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制定《貴州省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調整管理規定》《貴州省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組織和工作制度》,15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已完成總體規劃和功能分區,92個市縣級自然保護區中已有91個完成總體規劃編制,97個自然保護區新成立了機構、落實了人員編制,初步理順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建立貴州省自然保護區落界矢量數據庫,通過大數據推動自然保護區管理。印發實施《貴州省濕地保護修復“十三五”實施規劃》,重點開展草海修復治理。三是加強礦山生態恢復和治理。全面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實施意見》,開展全省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管機制,生產礦山造成地質環境破壞的,責令采礦權人組織開展恢復治理;歷史遺留、責任人滅失的,由地方政府組織開展恢復治理。充分利用各類土地、礦產遙感調查監測項目成果,加強動態巡查,對礦山恢復治理情況進行監控。四是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制定《貴州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貴州省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村莊規劃管理、農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進、村容村貌整治等四大工程。編制實施《貴州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不斷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五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有序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在完成6臺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基礎上啟動了4臺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全部淘汰貴陽市、遵義市、六盤水市建成區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和其他市(州)建成區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全面啟動縣級以上城鎮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劃定。加強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創新空氣質量管理和應急機制,實行輕中度污染天氣應急管控。全面完成“大氣十條”目標任務,國家考核結果為“優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