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20-06-23 14:28
來源: 中國水網
作者: 汪茵整理
6月13日,“2020(第十八屆)水業戰略論壇”在北京舉辦,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城建設計總院”)總工程師唐建國介紹了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結合國際視野,打造雨水排水硬實力的實踐經驗。

2017年12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獲國務院批準,提出構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美好愿景。上海是一個因水而興的城市,且雨水排水設施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體現著城市的先進性,因此,為更好貫徹落實“創新、綠色、開放”的理念,匹配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功能定位,進一步提高雨水規劃方案決策的科學性、經濟性和可行性,根據上海市政府專題會議精神,2018年11月,上海市水務局啟動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國際征集工作,旨在吸取國際經驗,尋求全球創意,破解城市雨水排水難題,體現了上海市政府海納百川的胸懷和高瞻遠矚的境界。
歷經復雜而嚴格的招投標環節,在2019年4月,這一項目最終花落奧雅納工程顧問公司與上海市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體,評審專家組給予聯合體團隊高度評價。
聯合體團隊在上海市水務局的直接領導現,對方案又進行了幾個月的完善、修改,2019年8月31日,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規劃國際征集規劃方案通過了市水務局組織的專家評審,評審專家組也給與了高度評價和認可!
此后,在上海市中心城雨水規劃國際征集中標方案的基礎上,上海市又組織編制了《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該規劃于2020年4月26日對外公示,2020年5月14日經中共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足以看出此規劃對上海市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的服務范圍包括上海市外環線以內地區,服務面積約640平方公里,目標是在整個城市建立一體化的綠色、藍色和灰色網絡,使上海成為城市雨水排水總體規劃的世界領導者,唐建國也衷心祝愿體現綠色、生態、韌性的“綠、藍、灰、管”措施在上海順利落地。

規劃范圍
與上海城建設計總院開展合作的奧雅納工程顧問是一家全球性企業,項目遍及140多個國家。作為全球頂級專業工程顧問,奧雅納匯聚了眾多來自全球各地不同領域的技術專家,為客戶打造最佳解決方案。

上海雨水排水現狀
據唐建國介紹,目前上海采用合流制與分流制并存的排水體制,規劃范圍(中心城)內共包含285個排水系統,含62個合流制排水系統,223個分流制排水系統。上海市位于平原河網地區,排水方式以強排(雨水靠泵站排出)為主,285個排水系統中,有245個是強排式排水系統,剩下40個為自排式排水系統。
目前上海雨水排水治理存在許多問題與挑戰,包括地勢平坦易積水內澇,高度城市化地表硬化、河流受潮汐影響,降雨和臺風頻繁,基礎設施老舊等問題,加之地表硬化問題,導致徑流加重。具體到排水系統,目前上海的排水系統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徑流污染、外水入滲、河水倒灌、污水混接、旱天滿管流、污泥清通低效與污泥下雨入河等。
河道下雨就黑,真的是雨水惹的禍嗎?實事并非如此,唐建國表示:“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現狀里里外外都是‘病’的排水系統難以擔負保障城市安全和減少溢流污染的大任,這與發達國家不同。”
三管齊下,告別單一標準
在《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中,執行標準與國內以往標準不同,出現了“兩提高、一降低”的變化,即提高排水標準與防澇標準,降低溢流污染。意味著上海今后的雨水規劃標準將三管齊下,不再是單一標準要求。
提高排水標準
目前上海的管網排水能力重現期為一年一遇(P=1),在地面補給水的條件下,亦可承受大于一年一遇的降雨強度。標準提高之后,系統排水能力將達到五年一遇,地面不積水的新建系統排水能力重現期按照五年一遇(P=5)的標準設計。唐建國表示,對現狀設施做出合理、科學的評估非常重要。他透露,上海中心城只要河道低水位,現有設施就能夠發揮2~3年的能力,這一潛力能否繼續挖掘并應用于城市排水防澇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提高內澇標準
除提高排水標準之外,也要解決內澇問題。唐建國認為,內澇防治一定要城內、城內、水利、河道市政、道路、滯蓄等設施及調度共同發揮作用。

降低溢流污染
提高排水與防澇標準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加大排水管道直徑,但這并不能解決問題,管網收集的水越多,向河流排水的水量也將隨之增加,排水口出流污染也就越重,使城市河道“逢雨即黑”。所以要實現“兩提高、一降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唐建國表示,上海排水規劃要達到的排水標準等同或優于很多世界其他地區的現有標準,但仍需多措并舉來面對未來多變的機遇與挑戰。
唐建國總結道,《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的計劃是至2035年,在中心城全面形成標準適宜、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環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韌性的現代化城鎮雨水排水格局。實現中心城5年一遇降雨不積水,百年一遇內澇可控,雨水設施入河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三大指標;至2025年,中心城40%區域3-5年一遇降雨不積水,中心城主要河道逢雨不黑。
融合國際視野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在很多情況下,將綠色基礎設施與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包括隧道、水庫等)相結合,可以提供增強系統表現和更好保護社區安全的新一代解決方案。” 綠色基礎設施可增強城市韌性,并為處理全球財政缺口上開創新機會。
唐建國表示,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做好總體規劃的同時,一定要重視“水系統規劃”或者說“水資源規劃”,雨水規劃僅是“水系統規劃”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國尚未有成熟的水系統規劃。

除了了解國際理念之外,聯合體團隊研究了29個國際城市,在其中選擇了13個與上海比較類似的城市,唐建國選取費城與紐約的案例,進行了詳細介紹:
費城案例——綠、藍結合
在過去,費城的排水系統超負荷,導致每年向河流排放160億加侖的未經處理和污水,許多年前的城市河道及溪流被填埋,變成了下水道或硬質街道。費城為此開展了“綠色英畝計劃”,改造城市綠化高度,一英畝(0.4公頃),控制一英寸徑流雨水(25.4毫米),最新說法是4年前提高到1.5英寸(38.1毫米)。費城采用綠色基礎設施,將85%的雨水保持在地面,新的運河和開放的排水渠道可以儲存雨水,這一做法與中國的海綿城市相似。
紐約案例——綠、灰結合
紐約市城市面積的75%是不透水的,導致460個排污口未經處理的污水流入城市河網。紐約通過建設綠色基礎設施,減少進入下水道的污染徑流量從而減少內澇,通過新建深/淺地下儲存設施,改善水質。
紐約與上海在流域地理位置、氣候、海拔、年平均降雨量等方面都比較相近,都位于沿海城市,年降雨量都在1100mm左右,雖然上海的月降雨量比較集中在5-9月,但是兩個城市同樣面臨臺風的影響,極端日降雨量也非常接近。對于綠色基礎設施的設計效能及應用方式比較有借鑒性。
上海與紐約的區別在于,紐約市更關心合流制溢流污染,他們采取了“管、灰、綠、藍”四大舉措,通過實踐發現,減少徑流水量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源頭綠色。

“綠、藍、灰、管”,多措并舉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
2014年3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的講話》:“城市規劃和建設要堅決糾正”重地上,輕地下“,”重高樓,輕綠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網建設,也要自覺降低開發強度,保留和恢復適當比例的生態空間,建設”海綿家園“、”海綿城市“。
唐建國認為,“海綿城市”規劃需要知行合一。“海綿城市”是理念,其不能夠當做工程做,但是很多工程可以“海綿化”,這就是綠色。 “綠化”不一定是綠色,做對的“海綿”就是綠色。
同紐約一樣,上海市雨水排水規劃采取的技術路線同樣是“綠、藍、灰、管”,多措并舉,打造與建設與國際大都市相適應、有彈性、有智慧、能親民、可實施的國際卓越規劃方案。

“管”——管理為先
實施的任何規劃都離不開有效的管理,上海排水管理是全國最好的城市之一,除了需要繼續發揮上海排水管理能力和多年的經驗外,一定要高度重視和進一步強化排水管理治理和維護措施。因此規劃措施實施的前提條件就是提質增效,恢復管網性能。計劃通過混接改造、檢測、修復、清淤等手段恢復管網健康。
要通過管來解決排水管道存在的問題,恢復其應有的功能,這就是提質增效。
“綠”——源頭削減徑流水量和污染物量
雨水落地形成地表徑流,所以探查地表情況十分重要,聯合體團隊按城市用地特征將上海分為12個類型。根據不同用地類型,合理規劃,加大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面積,解決源頭問題。所有的綠色措施的設計包括淺層的儲存,最大化當地綠色儲存量。種植的生物洼地包含了種植層和表土層下的儲存,雨水經過土壤過濾。


街邊行道樹綠色化改造示意
綠色是在源頭削減徑流水量,削減徑流污染物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解決提標和減污最有效的手段。更是落實“海綿城市”的具體行動。
“藍”——給收集的雨水出路
依靠水利設施和水利設施的有效調度,減少“外水進城”,降低河道水位,給城市雨天排水出路。
“灰”——支撐與托底
在恢復現有排水管道現有能力(管),源頭減量(綠)和確保河道水體有容量(藍)的基礎上,再考慮灰色設施建設,使其成為托底措施。包括蘇州河深隧等。
唐建國談道,《上海市城鎮雨水排水規劃(2020~2035)》在落實過程中,出現了三大爭論:初期雨水如何截?綠色措施能否落地實施?內澇期間,道路行泄通道怎么做?
對于以上爭論,唐建國總結,實踐證明,單一灰色措施解決不了雨水排水標準提高和出流污染削減問題;一定要挖掘好現有設施的能力;一定要做好提質增效;一定要與水利設施、除澇設施、水系調度緊密結合;一定要把“海綿措施”做對了,發揮綠色措施作用;一定是需要多部門攜手的。此外,一個好的規劃要體現“五講”:講問題、講目標、講協調、講對策、講落地!
編輯: 趙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