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并不排斥“末端治理”
|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8-01-01 |
| 來源 | 中國環境報 | ||
| 作者 | 周宏春 | ||
| 摘要 | 循環經濟并不排斥“末端治理”,相反應該包括“末端治理”的內容,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我國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也有賴于“末端治理”。在我國目前條件下,“末端治理”仍是環境保護的主要手段,必須強調并加大投資力度。 | ||
周宏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循環經濟并不排斥“末端治理”,相反應該包括“末端治理”的內容;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我國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也有賴于“末端治理”。在我國目前條件下,“末端治理”仍是環境保護的主要手段,必須強調并加大投資力度。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都提出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也高度重視循環經濟的發展。在國家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循環經濟的發展得到了各級政府的熱烈響應,也成為理論研究的熱點。循環經濟的案例總結和理論研究的文章不斷見諸于報端。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并不排斥“末端治理”;相反,還應加大投資力度,加快環保設施建設。這主要基于以下考慮:其一,循環經濟是環境污染的解決途徑之一,但代替不了污染治理措施;其二,并非所有污染物都能達到“零排放”,因而需要處理和最終處置;其三,我國局部地區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已相當嚴重,問題的最終解決還得靠“末端治理”;其四,國外發展循環經濟,最初是從垃圾或廢棄物減量化和循環利用角度提出的,國外河流的污染也是靠治理才取得成功的。不少文章將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環(Recycle),即3R作為循環經濟的三原則。將杜邦公司的3R制造法推廣到化工行業,就可能出現外延不覆蓋問題;將之推廣到整個企業、乃至整個國家的循環經濟,肯定存在外延不覆蓋的問題。舉例來說,我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在加速,未來15~20年要建設200億平方米的建筑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資源原材料,物質需求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無法“減量化”的。經濟發展需要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來支撐,但能源利用不能循環,否則“永動機”早就造出來了。物質運動遵循熱力學第二定律,即物質熵增定律,任何人無法違反。雖然我國大量的家電產品陸續進入報廢期,需要重視回收和再生利用問題,但從總體上看廢舊物資積累還不夠,大多數產品,特別是小汽車、房屋等還沒有進入報廢期,物質的循環利用率不可能達到國外的先進水平。鑒此,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三化)作為循環經濟的原則可能更適合,因為再利用和再循環只是資源化的手段。
既然“末端治理”對改善環境質量、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十分重要,我們就應該在系統化、標準化、生態化、市場化、社會化等方面做好文章。要強調的是,這里的五“化”是針對“末端治理”,或環保設施的建設、運營和服務而言的;1996年歐盟環保產業報告也僅涉及環境商品和服務。如果提倡環境保護市場化,容易使人產生誤解,誤以為環境保護要推向市場,其實不然。環境保護是市場“失靈”領域,不能靠市場自身來解決;政府采用市場化手段保護環境,可以經濟地處理污染物;況且,法律法規、標準制定、公眾意識、監督執行等,必須發揮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
系統化主要指環保設施的設計、工程建設等,必須整體考慮,統籌安排。例如,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是一個涉及管道、水量、利用、系統控制等方面的系統工程,必須通盤考慮可收集的污水量、處理后的中水使用、雨水利用可能性等因素,雨、污分流也應成為管網建設必須考慮的因素,按照成本原則,進行整體設計,合理布局,以達到系統最優。對河流的污染治理而言,還需總體把握沿岸地區污水量的分布、河水自凈能力等因素。美國紐約市污水處理廠的規劃、設計、建設由市環保局負責,并成立了三個事業局負責融資、運營和監督管理,這種模式值得借鑒。我國的城市污水處理特別是河流污染治理,城建部門和環保部門應加強協調,更好地發揮各級地方環保局的作用,并監測處理后的水質,以符合達標排放的要求,改善河流水環境。
標準化是指環保設施生產的標準化。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的環境保護強調“誰污染誰治理”,與此相對應,一些環保產品的生產也無法統一標準,因而出現大量的“非標”產品,這是可以理解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臻完善,特別是垃圾、水處理的市場化以后,許多產品可以實現標準化生產。國內50多家垃圾焚燒設備基本使用了標準化產品;污水處理廠也應根據規模制定一系列的標準化。這樣,既有利于節約資金、提高效率,也有利于提高我國環保產品的競爭力,并使之走向國際市場。
生態化是指按照生態規律進行“末端治理”。這包括幾層含義:一是更好地運用“相生相克”的生態規律,進行湖泊富營養化治理。隨著生活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的日益突出,我國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治理顯得十分迫切。按照熱力學第二定律,農藥、化肥等物質稀釋到湖水中是熵增過程,而富集起來則是逆熵,因而需要能量投入。另一方面,水葫蘆等水生植物具有富集水中營養元素的能力。因此,可以通過發展“水葫蘆”產業,解決湖泊水體的富營養化問題。將水葫蘆收集起來生產有機肥,上海已有成功的實踐,可以推廣。二是用生態方法,包括氧化塘、土壤滲透等,進行一般污水的處理。三是垃圾處理、水處理產業的生態化。垃圾和水處理還會帶來二次污染問題,如水處理后的大量污泥問題必須進行綜合治理。總之,通過采取綜合性措施治理污染,以最小的經濟投入收到盡可能好的環境保護績效。
市場化是指政府采用市場化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工作的開展。環保設施運營市場化有三層含義。首先,治污企業與排污企業之間是購買服務關系;第二,治污企業自負盈虧;第三,治污企業之間存在競爭。推進環保設施市場化的好處在于:一是將污染治理的成本明晰了。原來由政府建設、事業單位運營時,治理成本是模糊的,政府收費后也可能會用于其他方面;由專業化公司運作后,則要獨立核算,花多少錢在污染治理上有案可稽。二是形成了制衡機制,降低了監管成本。原來政府要對眾多的排污企業監管,難度較大;市場化后排污企業與治污企業之間的契約關系,不僅降低了管理成本,還可以提高監管效率。三是專業化治理,解決了治理規模的不經濟問題。例如,據美國環保局1992年的研究,環保設施市場化運作成本要比公營(政府或事業單位)低10~20%。江蘇某污水處理廠的集中治理,比分散治理僅基建投資一項就節約208萬元,每年還節省廢水處理費84萬元。環保設施運營在我國沿海地區已有大量的成功經驗,成功的前提是:嚴格的執法、合理的收費、企業的誠信和政府的引導。這些應因地制宜,在各地推廣應用。
社會化主要指引導社會資金進行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營。環境保護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夠的,還必須按經濟規律辦事,吸引社會資金,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在這方面,國內已經有了很多探索,形成了BOT、TOT、BOO等模式。此外,國外利用地方債券建設環保設施的經驗,也值得我們借鑒。在美國,市政債券分為普通債券和收益債券兩種,前者以政府的財政收入(稅收)作擔保發行,用于城市公共事業建設;后者以公共項目本身的收益(權)作擔保發行,如公路、橋梁的收費權,供水與污水的收費權,醫院和機場的收入,低收入人群的住房租金等。以美國水務市場(含供水、污水管網與處理設施建設以及河道疏浚等流域治理等)為例,每年的建設性投資需求約2300億美元,其中85%來自市政債券投資,政府直接財政投資僅占15%,用于投資回報率較低的污水治理項目。
政府必須為環保產業的發展創造必要的外部條件。由于治污企業的相對壟斷地位,在批準、核定排污收費價格時,既要保證民間投資者能夠還本付息并有所盈利,又不能加重排污企業的負擔,排污收費價格不宜定得太高。因此,民間投資者的盈利就必須有政府的政策優惠,包括土地價格、稅收和其他方面的優惠。在政府財政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引入民間資本,把政策優惠轉變為治污企業的盈利,并按實際需要提取折舊和大修費用,提高污染治理設施的運營效率,為環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證。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至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