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GDP”在干部考核中的適用性分析
|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8-01-01 |
| 來源 | 《中國行政管理》 | ||
| 作者 | 齊曄,張凌云 | ||
| 摘要 | 本文以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偩止嫉摹吨袊G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為基礎,對“綠色GDP”的技術基礎以及將“綠色GDP”用于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適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雖然在理論上“綠色GDP”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和有意義的指標,但許多方面尚不成熟。用這樣一個技術尚不成熟的指標來對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其適宜性值得商榷。 | ||
齊曄 張凌云
?。壅荼疚囊試医y計局和國家環??偩止嫉摹吨袊G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為基礎,對“綠色GDP”的技術基礎以及將“綠色GDP”用于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的適宜性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雖然在理論上“綠色GDP”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和有意義的指標,但許多方面尚不成熟。用這樣一個技術尚不成熟的指標來對地方政府和黨政領導干部的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其適宜性值得商榷。
一、引言
地方政府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偏重是不爭的事實。政府和學界均已認識到,干部考核中的這種GDP導向常常使得地方領導干部偏重GDP的增長,而忽視經濟活動所導致的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因此,近年來憂心我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士呼吁,要糾正經濟發展中這一嚴重的錯誤傾向,有必要將資源和環境的指標納入到地方黨政領導的工作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進一步提出要在GDP中扣除資源和環境的損失,得到所謂的“綠色GDP”,并以此作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的績效考核指標。2004年3月,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啟動了“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項目,并于2005年在全國十個省市開展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和污染損失評估調查試點工作。2006年,項目組完成并公布了其研究成果。然而,對“綠色GDP”的計算及其在干部績效考核中的應用,無論在學界還是在政府部門,一直存在支持和懷疑兩種聲音,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也始終存在不同的認識態度。目前,在中央政府將經濟發展目標調整為“又好又快”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有必要對備受關注的“綠色GDP”這一指標從理論和實踐上予以深入討論,并分析這項指標在目前我國干部考核中的意義和作用,澄清相關的模糊認識。
一般認為,如果“綠色GDP”的應用能夠如所預期地促使地方政府從專注經濟發展轉變到經濟與環境并重,那么這一新的考核指標將能有效地促進我國的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但這一指標能否發揮人們所希望的功能?這取決于實施“綠色GDP”這個考核指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行性”是指能否從技術的角度準確計算出“綠色GDP”,計算出的“綠色GDP”能否得到專家、政府和公眾的認可;而“有效性”則是指應用這一指標之后是否可以實現預期的目的,也就是有效地促使地方政府關注環境保護。毋庸諱言,“綠色GDP”是一個頗受爭議的概念和指標。迄今為止,關于“綠色GDP”的爭議首先存在于技術層面,即能否客觀、準確地計算出資源和環境的損失。如果在技術上不能夠令人信服地計算自然資源和環境的損失,那么,這一指標的應用就不具備計算可行性的基礎。
對于“綠色GDP”的有效性問題,一直被學術界忽略,人們往往理所當然地假定,只要是能夠計算出一個客觀的“綠色GDP”數字就能夠將其應用,以有效地考核地方政府的政績。究竟是否如此簡單,這需要認真的研究之后才能得出結論。本文試圖用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分析回答兩個核心問題:1.“綠色GDP”的計算是否具備可信的技術基礎?2.將“綠色GDP”這一指標用于干部考核是否適宜?
二、“綠色GDP”的計算是否具備可信的技術基礎
我國的“綠色GDP”核算,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發展到近年來的實際應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項目,在我國的“綠色GDP”核算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該研究項目以聯合國 “綜合環境經濟核算體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SEEA)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結合我國國民經濟統計的特點和資源環境數據情況,提出了一整套適應我國國情的方法體系。作為研究主要成果之一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也已于2006年9月由官方首次對外公開發布。鑒于該項研究成果為中國官方唯一正式發布的“綠色GDP”核算數據,為使討論焦點集中,以下對中國“綠色GDP”核算的技術基礎分析將以該研究項目的理論、方法和成果為基礎進行。
?。ㄒ唬Α熬G色GDP”的理解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它是衡量一國或地區宏觀經濟總量的核心指標。這一指標的核算是以市場價值為基礎的,因此,對于不具有市場價值的投入和產出不予計量。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資源的耗減和環境質量的退化,由于自然資源和環境質量的價值難以反映在市場上,從來不計入傳統意義上的GDP中。SEEA-1993所提出的“綠色GDP”的概念,指在傳統的GDP基礎上扣減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后的余額,采用“經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Environmentally adjusted domestic product,EDP)”的指標表示。為了解釋“從GDP中扣減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這一概念,聯合國的SEEA體系運用了“自然資產”的概念。須指出,在《SEEA-1993》中使用的是“自然資產”的概念,在《SEEA-2003》中改用“環境資產”的概念來代替。而在《SEEA-2003》中“自然資產”和“環境資產”的概念有時交叉使用的。為避免混亂,本文中均采用“自然資產”的概念?!白匀毁Y產”概念擴展了傳統國民經濟核算中“經濟資產”的概念,將原本不具有經濟資產特性的自然資源環境也包括進來。從自然資產的角度看,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的經濟活動中所利用的資源環境的投入,稱為“自然資產的經濟利用”。在傳統的GDP核算中沒有體現自然資產的經濟利用,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中,就是要將“因經濟利用所引起的自然資產數量變化”部分獨立出來予以單獨表示,從而反映經濟過程中所消耗的自然資產?!白匀毁Y產的經濟利用”往往導致兩種后果:第一是自然資源量減少,即資源耗減;第二是廢棄物進入環境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即環境退化。將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造成的自然資產損失進行貨幣化估算并從傳統的GDP中扣除,就是我們所要得到的“綠色GDP”。 “綠色GDP”的計算可以用公式表示為:
綠色GDP(或EDP) = GDP – 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 ?。?a]
綠色GDP(或EDP) = GDP – 環境成本 ?。?b]
這里所謂的“環境成本”在計算上等同于“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成本”。這樣,“綠色GDP”的核算問題就轉化為“環境成本”的核算問題。究竟哪些要素應該并可以歸類為環境成本呢?究竟如何對“環境成本”進行核算呢?這些問題本身在理論上尚存在爭議。
?。ǘΝh境成本估算方法的分析《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對“綠色GDP”的計算并沒有涉及資源耗減問題,只計算了環境退化成本。對環境退化成本的估算采用了兩種方法:一是虛擬治理成本法,二是污染損失成本法。
虛擬治理成本法首先把一年中污染物的產生量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產生后即時處理的,如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貯存、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廢水處理等。對這部分污染物處理所產生的費用被稱為實際治理成本;另一部分是污染物,產生后未經過任何處理而直接進入環境,即污染物排放。假使這部分污染物得到無害化處理,就必需有資金的投入。根據這部分污染物的種類和數量所計算出的治理成本,并未在實際中發生,因此被稱為虛擬治理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說,虛擬治理成本是當污染物產生時隨即得到無害化處理而不致產生環境影響所需追加的資金,其實質是預防環境退化所需的成本(它不同于《SEEA-2003》中所用的“avoidance cost”,即避免環境損失而需要的資金投入概念)。事實上,由于這部分資金并沒有真正投入,污染物沒有得到治理而進入環境,從而造成了環境的退化。因此,虛擬治理成本從反面用以測度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失。不過,這種測度所給出的是環境損失的下限,這是因為一旦污染物進入環境,其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將遠遠高于為防止污染而進行污染物處理的費用,況且很多損害過程是不可逆的,其恢復成本更是不可計量。
用虛擬治理成本來替代環境污染損失或環境成本是一個具有重要實用價值的創意。畢竟,環境污染損失的直接核算在技術上仍然十分困難,目前所提出的各種方法難以在研究者中達成共識。而虛擬治理成本在計算上則直截了當,它的計算只涉及兩類變量:污染物排放量和每種污染物的單位治理成本。前者是環境統計中的標準指標,盡管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大體上是可信的。后者是與現行的技術和經濟狀況相關的,是一個典型的經濟技術系數,通過調研和推算也可以較好地估計。可以認為,虛擬治理成本這一指標具有較好的數據基礎,其計算結果也較為可信。然而,正如項目研究者明確指出的,虛擬治理成本畢竟不是環境退化成本,而是小于環境退化成本的一個替代指標。將其作為環境退化成本從GDP中扣除,會不可避免地高估“綠色GDP”。
污染損失成本法是對污染引起的環境損害進行價值估計,是對環境退化成本的直接計算。污染損失成本的估算分以下四個步驟進行:第一, 對污染物種類、排放量和濃度進行統計;第二, 建立污染物與危害對象之間的劑量-反應函數;第三, 對污染暴露區受污染危害對象數量進行調查;第四, 對污染造成的危害進行貨幣化估算。
第一個步驟所需的數據與虛擬治理成本法所需數據幾乎相同。估算的難點在于后三個步驟。污染物與危害對象之間的劑量-反應函數,一般可由實驗獲得,但環境中污染物的反應、擴散、傳輸、轉化關系復雜,要確切估計出一定時空范圍內污染物的濃度和總量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由于缺乏相應的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和數據支持,有多項損失沒有在本次核算的范圍之內。此外,對于受污染危害的對象進行數量上的統計,一般也是很困難的。當然,最大的困難還在于最后的步驟,也就是對污染的危害進行價值評估,即貨幣化估算。盡管目前有多種方法,但沒有任何一種方法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而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可。
對于環境損害的貨幣化估算,目前常用的方法是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也稱支付意愿法,這是一種典型的陳述偏好評估法。在假想的市場條件下,通過直接詢問人們對保護資源或改善環境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對接受資源或環境損失的賠償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WTA) 來估計環境效益改善或環境質量損失的經濟價值。與市場價值法和揭示偏好評估法不同,條件價值評估法不是基于可觀察到的或預設的市場行為,而是基于被調查對象的回答。直接詢問調查對象的支付意愿或賠償意愿既是條件價值評估法的優點所在,即能快速、直接地獲取信息,也是其缺點所在,即評估結果建立在主觀判斷的基礎上,往往容易出現較大偏差。
除了在估算上存在難點外,用估算的環境退化成本來調整國民經濟核算中的宏觀經濟總量,也存在具體操作中的困難。SEEA-2003報告中強調:用環境退化成本調整宏觀經濟總量指標總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基礎上,其結果不可避免地帶有很強的猜測性。這為進行核算和調整的工作人員帶來困擾,使核算工作者感到不僅是技術上的困難,還要考慮承擔核算結果的責任。
總之,用虛擬治理成本法對環境退化成本進行估算,其計算方法簡明,數據較為可靠,但常常會低估環境退化成本,且這種偏差與排污量的大小相關,排污量越大,偏差也就越大。用污染損失成本法估算環境退化成本,在理論上更加全面、合理,但由于在劑量-反應關系的確定、受污染對象的調查以及污染損失的價值估算方面存在困難,在實際操作中常常遇到更大的困難,并影響到其計算結果的可信性。這也許就是該課題組在分別用上述兩種方法得到核算結果后,只采用前一種方法的結果對GDP進行調整的原因。
(三)“綠色GDP”的核算結果
國家統計局和國家環??偩趾献鏖_展的2004年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環境實物量核算。運用實物單位建立不同層次的實物量賬戶,描述與經濟活動對應的各類污染物的產生量、去除量(處理量)、排放量等,具體分為水污染、大氣污染和固體廢物實物量核算;
2.環境價值量核算。在實物量核算的基礎上,運用虛擬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損失成本法分別對環境退化價值進行估算;
3.采用虛擬治理成本對GDP進行調整。
根據虛擬治理成本法的核算,2004年全國污染治理總成本(實際治理成本和虛擬治理成本之和)為3879.8億元,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4億元,占總成本的74%,占當年GDP的1.8%;根據污染損失成本法的核算,2004年環境退化成本為5118.2億元,占地方合計GDP的3.05%。最后報告給出了經虛擬治理成本調整的GDP核算結果,GDP扣減指數為虛擬治理成本所占整個GDP的比例,即為1.8% 。
三、“綠色GDP”指標用于干部考核是否適宜
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央組織部于2006年7月出臺了最新的考核辦法――《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試行辦法》。該辦法與《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相結合,共同構成了現行干部考核工作實施的準則和依據。其中,考核指標主要包括:經濟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可持續發展指標和政治、精神文明建設指標,而GDP是最重要的經濟發展指標,因此對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關注在實踐中往往轉化為對GDP及其增長率的關注。以上述方法計算出的“綠色GDP”取代“GDP”作為干部考核指標是否適宜作為干部考核指標?這一考核指標的運用能否強化地方領導干部的環保意識,有效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不協調?
?。ㄒ唬┘夹g基礎不足
基于上述對“綠色GDP”核算技術的認識,可以看到,目前所實施的“經環境調整的GDP”計算尚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技術缺陷:
首先,核算的內容尚不完備?!吨袊G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中僅僅涉及了環境核算的部分內容,沒有包含資源核算,即使是環境核算也是不完全的,表現在:(1)環境保護投入產出核算、生態破壞損失的實物量核算和價值量核算沒有納入。(2)環境污染損失的核算范圍很廣,由于缺乏相應的劑量―反應關系研究和資料的支持,還有多項污染損失沒有核算在內,如:水污染引起的傳染和消化道疾病的患病人數及其門診和住院醫療、誤工損失;水污染造成的新建替代水源成本;室內空氣污染造成的損失;臭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損失;地下水污染損失;土壤污染損失等。
其次,現行公布的“經環境調整的GDP”是用傳統GDP值扣減虛擬治理成本得到的,但用虛擬治理成本估算環境退化成本存在較大的系統誤差。這些誤差主要體現在:一是低估了真實的環境退化成本。用虛擬治理成本法估算環境退化成本的假設前提就是治理污染的成本與污染排放造成的損失相等,而這個假設是不成立的。由于污染排放造成的環境損失遠遠大于治理污染所需的成本,所以,虛擬治理成本僅能給出環境退化成本的下限。二是地區差異沒有得到體現。一般來說,不同地區的單位污染物治理成本、環境容量以及環境影響(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都存在顯著差異。經濟技術發達地區的單位污染物治理成本往往低于欠發達地區,其環境容量往往小于欠發達地區,這意味著同等量的污染物在經濟發達地區的虛擬治理成本較小,而實際的環境損害卻較大。此外,不同地區環境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特征不同也決定了同樣類型和數量的污染物導致的環境損失是不同的。
再次,用污染損失成本法估算環境退化成本,雖然在理論上更加全面、合理,但在計算上還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包括劑量-反應關系的確定、受污染對象的調查和污染損失的價值估算等,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面臨著更大的困難。
總體而言,目前關于“綠色GDP”核算的技術基礎還很不完備,用這樣一個技術上尚不成熟的指標來對政府和干部的績效進行考核,其適宜性值得考慮。?。ǘ┈F有的“綠色GDP”指標不會有效改變各地的GDP排名
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在績效考核結果的比較中關注的往往不是GDP的絕對值,而是各地的GDP排名。因此,要真正有效地轉變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的發展觀,不僅要將經濟發展中的資源和環境成本反映到各地的GDP總量中,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到GDP排序中。但用“綠色GDP”指標替代現有的“GDP”指標能否就達到這個目的呢?
筆者根據相關數據對31個省市調整前的2004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和經環境調整后的國內生產總值EDP進行了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擬合優度竟高達0.99以上。換言之,如果以31個省的GDP為基礎預測各省經環境成本調整的GDP(或通常語義上的GDP),其準確度可達到99%以上。可以說一個地區GDP越高,其經環境調整的綠色GDP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如此高的擬合優度說明,計算各省市“經環境調整的GDP”值,也就相當于將各省市的GDP值都下降大致相同的比例。這樣的結果雖然改變了各省市GDP的絕對值,但對各省排名的調整幅度卻很小。數據表明,經環境污染調整后,GDP排名發生變化的僅有七個省市,且變化幅度都不大??梢姡媚壳八嬎愕摹熬G色GDP”替代傳統的“GDP”,并不能有效地將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反映到GDP的排名的變化中。因此,即使真的在干部考核中采用了“綠色GDP”指標,對轉變地方政府領導干部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也很難有明顯的激勵作用。
四、國際經驗參考
“綠色GDP”核算及其作用的發揮在中國還存在一定的困難和局限性,那么在國際上是否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呢?我們將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代表性國家的相關資料做了匯集,包括挪威、荷蘭、瑞典、加拿大、菲律賓、德國和美國。盡管這些國家核算編制體系不同,但都強調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重要性,多數國家均已實物核算為主,用于與資源、能源、環境相關的國民經統計和規劃中。各個國家也面臨著和中國同樣的問題:一方面,從技術上來講,要得到“綠色GDP”的數值,尚存在對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貨幣化的技術難點,核算工作實施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從應用上來講,由于在現行技術水平下所計算得到的所謂“綠色GDP”值還不能真實地反映出資源耗減和環境污染的代價,因此,這個簡單的數值在應用上并不具有多大的實際意義,例如,菲律賓雖然已經計算了“綠色GDP”,但并不確信其數值的意義,結果也未予以公布。
從國際比較中我們也看到,雖然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在從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但真正計算“綠色GDP”的國家還是相當少的,而運用該指標對官員進行考核更是絕無僅有。大多數國家在綠色國民經濟核算中更關注于實物核算。事實上,實物核算能夠有效地避免諸如環境損失價值評估這樣的技術難點,同時,對于了解一國或地區資源環境的本底及其變化情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五、 結論與建議
?。ㄒ唬┈F有的計算方法和數據基礎不能支持將“綠色GDP”作為干部考核指標
從理論上講,“綠色GDP”是一個重要概念,也是一個有意義的指標,這是毋庸置疑的。目前國家環??偩?、國家統計局及其他相關研究機構在“綠色GDP”計算上所作的努力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但在目前計算方法和數據尚不完備的條件下,得到的所謂“綠色GDP”并不能真實反映各地區扣減了資源環境成本后的經濟發展情況。用這樣一個技術上尚在完善過程中的指標對政府和干部績效進行考核,其適宜性需要商榷。
就現階段來講,要在政府和干部績效考核中體現資源環境的要素,可行的途徑就是在現有的考核指標體系中發展環保指標。事實上,環保總局與中組部已在積極推行此項工作,并開展了試點工作,把執行環保法律法規、污染排放強度、環境質量變化、公眾滿意程度4項指標納入到各級地方政府黨政領導干部的考核體系中。這類指標的操作性強、核算成本小,且能夠真正體現城市政府環保工作的落實情況。因此,筆者認為,在政績考核中充分利用這類環保指標,比“綠色GDP”更能有效地轉變地方政府領導干部的發展觀。
?。ǘ┌l展“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為科學決策提供信息
“綠色GDP”不等同于“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熬G色GDP”僅是“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的一個重要指標,可用來簡化代表核算的最終結果。雖然在現有的核算技術條件下,“綠色GDP”指標未必適宜用于干部考核,但“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工作仍需要堅持和完善。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其意義絕非僅僅在于獲得一個“綠色GDP”的數字,更重要的是在于,具體核算過程中所描述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各項關系能為領導決策提供有用和詳實的信息。在這方面我國政府和學者的實踐和成果為將來的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潘岳,李德水?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United Nation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3,2003
?。?]United Nations.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Accounting: An Operational Manual[M].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2000
?[4]王金南.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構建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5:27(2)
?[5]國家環??偩?,國家統計局.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R/OL]. http://www.sepa.gov.cn/plan/index.htm,2006-09-07
?[6]“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項目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框架研究報告[R].2005?51
?[7] 國家環??偩郑瑖医y計局.“中國環境與經濟核算(綠色GDP)研究”系列簡報[EB/OL]. http://www.caep.org.cn/ReadNews.asp?NewsID=167
??。?]林惠明.縣(市)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研究[D].同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馬中.實行綠色GDP面臨三大技術障礙[J].綠葉,2004(3)
??。?0]向書堅,黃志新.SEEA和NAMEA的比較分析[J].統計研究,2005(10)
?[11]楊多貴,周志田.綠色GDP核算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科學管理研究,2005:23(4)
??。?2]姚軍.論我國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制度的完善[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ㄗ髡邌挝唬糊R曄,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張凌云,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