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應急治理的初步實踐與思考
|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7-11-01 |
| 來源 | 中國水利學會2007學術年會 | ||
| 作者 | 呂振霖 | ||
| 摘要 | 呂振霖(江蘇省水利廳) 今年5月底,太湖暴發藍藻生態災害直接導致無錫市供水危機。這一事件再次警示我們:加強湖泊資源管理與保護,維護湖泊的健康生命,是新時期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無錫藍藻生態危害發生后,江蘇省水利廳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水利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支持下,立即啟動應急管理機制,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落實應急治理措施,為及時化解供水危機,控制藍藻危害,保障太湖水源地安全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應急處理太湖藍藻生態危害的實踐中,... | ||
呂振霖
(江蘇省水利廳)
今年5月底,太湖暴發藍藻生態災害直接導致無錫市供水危機。這一事件再次警示我們:加強湖泊資源管理與保護,維護湖泊的健康生命,是新時期水行政主管部門的一項重要而又緊迫的任務。
無錫藍藻生態危害發生后,江蘇省水利廳根據中央領導的指示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在水利部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的支持下,立即啟動應急管理機制,配合地方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積極落實應急治理措施,為及時化解供水危機,控制藍藻危害,保障太湖水源地安全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在應急處理太湖藍藻生態危害的實踐中,也引發了我們對湖泊資源管理與保護的一些思考。
一、太湖水環境惡化的原因分析
太湖的藍藻問題雖然已有多年的歷史,但是在4-5月間大量暴發極為少見。根據專家們的分析,導致太湖藍藻提前暴發的直接原因,是水體的富營養化、陽光和水溫等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根本原因,是太湖水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產物。
1、污染排放總量嚴重超標
太湖流域是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區域。2006年,該流域以占全國0.38%的土地面積和3.5%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11.7%的國內生產總值和21%的財政收入,是全國人口最集中,經濟規模最大,社會生產力最為活躍的核心區域。但是,由于長期以來較粗放的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也帶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一是污水量與徑流量嚴重失衡。據太湖局2005年的調查資料,太湖流域僅工業和城鎮生活(點源)廢污水排放量超過60億立方米,污水量與徑流量之比達到1:2.2,嚴重超過流域水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二是污染物入湖排放嚴重超標。仍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調查資料為據,在太湖流域入河污染負荷中,CODCr為84.9萬t/年,NH3-N為6.27萬t/年,其中,年入太湖地CODCr 22.77萬t,NH3-N 2.49萬t,TP 1813 t,TN 5.1367萬t,都遠遠超過了流域水域和湖體的承載能力。
2、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
據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截止2006年底,蘇錫常三市已經建成投產的污水處理設施2110套,年處理能力達到27.4億t/年,但實際工業污水處理量僅為15.4億t,更多的工業和生活廢污水直接排放入河湖。即使經處理排放的尾水,也由于絕大多數污水處理廠沒有脫磷脫氮裝置,這就必然導致太湖富營養鹽物質的加快積累。
3、內源污染日益加重
由于大量的外源污染隨入湖河流進入湖體,加之東太湖長期以來形成的大規模圍湖養殖(8萬畝)和圍網養殖(19萬畝),導致湖內污染物積累日益加重。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編制的《太湖底泥疏浚規劃報告》研究結果表明,太湖湖底淤積面積1547 km2,占全太湖面積的66%,其中竺山湖、梅梁湖、貢湖和東太湖及入湖河口底泥污染最為嚴重,普遍淤深0.8-1.5 m之間,成為太湖水體污染的主要內源。該報告的研究成果還表明,太湖中氮的內源釋放貢獻量約占全湖氮總負荷量的22.5%,磷的內源釋放貢獻量約占全湖磷總負荷的25.1%,可見嚴重的內源污染是太湖的富營養化的一個重要根源。
4、湖河水系惡性循環
太湖流域是典型的平原河網地區,流域河道總長12萬Km,河道密度每平方公里達到3.3 Km。但是,河網水系的環境惡化問題也很嚴重,在2005年組織的對2700公里河道評價中,全年期河道水質為Ⅳ、Ⅴ類的占總河長的89%,劣于Ⅴ類的達到61%。在環太湖周圍有215條通湖大小河流,其中入湖60條,出湖86條,有進有出的69條,絕大多數入湖水質為Ⅴ類或劣Ⅴ類。2006年監測資料顯示,太湖年入湖水量70億立方米,其中江蘇段入湖53.8億立方米(不含引江入湖水量6.17億立方米)中,Ⅲ類水只占0.04%,Ⅳ類水也只有0.07%,Ⅴ類水占13.6%,劣Ⅴ類水占86.3%。由于湖體的自凈功能作用,從太湖下游出湖的水體大都為Ⅲ-Ⅳ類水,這就必然導致大量的污染物積淀在湖體內部,日積月累,惡性循環。
5、引排系統不暢
太湖雖然屬長江水系,與長江的直線距離也僅有50公里左右,但太湖與長江的引排系統并不通暢,長期以來沒有主干河道溝通。只是在90年代才開挖了一條望虞河,還是主要作為排泄洪水的通道,直到最近幾年因太湖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才開始進行引江濟太試驗。太湖的下泄排海通道也僅有一條太浦河,也是直到90年代后才打通運行。單一的引排通道與復雜的湖形結構不相適應,導致湖泊水體交換不暢。而且這幾年實際引江濟太的水量也很少,難以起到引清釋污、以動制靜的功效。
6、湖體結構的固有弱點
首先,太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太湖處于平原水網地區,水面積雖然有2338 Km2,正常水位的蓄水量達44億立方米,平均水深只有2.0 m。由于湖體長期處于富營養化不斷積累的狀態,在陽光、氣溫適宜的情況下,極易發生藻類生態危害。其次,太湖是一個水體流動性慢的湖泊。域內地勢低平,地面坡降僅為1/10萬-1/20萬,水體交換周期長達309天,水動力條件差,污染物稀釋、降解效率低,湖水體的自凈能力差。再次,太湖是一個流態復雜的湖泊。除了主湖區外,口袋形的湖灣很多,特別是竺山湖、梅梁湖、貢湖、五里湖這些特殊湖灣區,水體常年不流動、不交換,加之風向等原因,這些湖灣區的污染物容易集聚、積累,導致水生態環境加快惡化,甚至威脅到水源地的供水安全。
二、太湖應急治理的初步成效
在太湖藍藻生態危害暴發后,水利部門重點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護水控藻的任務要求,主要采取調水引流、引清釋污;關閘截污、控制排放;加強監測、應急預警等應急治理措施。
一是調水引流,引清釋污。通過常熟樞紐抽引長江水經望虞河直接入太湖,并由無錫市梅梁湖泵站抽調梅梁湖水體入大運河。截止9月底,常熟樞紐已連續滿負荷運行132天,抽引長江水22億立方米,是去年同期的5倍;其中直接入太湖13億立方米,超過太湖正常蓄水量的1/4;其余9億立方米補充望虞河兩岸地區河網水系;梅梁湖泵站累計抽引梅梁湖水體4億立方米,超過梅梁湖的現有庫容。通過加強水利工程的統一調度,科學調水引流,引江入湖水質一直穩定在Ⅲ類水標準(見表1、表2)。
二是關閘截污,控制排放。為了減少西太湖和望虞河周邊河網劣質水源進入太湖,我們會同無錫、蘇州兩市水利部門,對西環太湖和望虞河沿線的入河湖口門實行嚴格管理,凡是監測為Ⅳ類水以下的劣質水源,有控制的實行關閘截污;并通過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把西太湖和望虞河西部區域河網的澇水、尾水盡可能南排運河或北排長江。這里僅以望虞河西岸無錫段的主要入河支流和西太湖武進港、雅浦港、直湖港3條主要入湖河流為例,從6月至8月,通過關閘截污,控制排放,直接減少了2.7億立方米劣質水源入湖,直接減少了入望虞河的污染物量(見表3)。
表1 近三年5-8月太湖調水引流水量情況分析 單位:億m3
| 時 間 | 常熟樞紐調入 | 望亭立交入湖 | 進入兩岸河網 | 梅梁湖泵站出流 |
| 2005年5-8月 | 5.5 | 2.0 | 3.5 | 0 |
| 2006年5-8月 | 4.0 | 1.2 | 2.8 | 0 |
| 2007年5-8月 | 18.0 | 11.1 | 6.9 | 3.4 |
表2 2007年6~8月引江入湖水質情況
| 斷面名稱 | 監測時期 | 溶解氧 | 高錳酸鹽指數 | 總 磷 | 氨 氮 | 總 氮 |
| 常熟樞紐 | 2007年6月 | 6.8(Ⅱ) | 3.0(Ⅱ) | 0.126(Ⅲ) | 0.49(II) | 1.58 |
| 2007年7月 | 6.4(Ⅱ) | 2.8(Ⅱ) | 0.124(Ⅲ) | 0.32(II) | 1.38 | |
| 2007年8月 | 6.9(Ⅱ) | 2.6(Ⅱ) | 0.121(Ⅲ) | 0.21(II) | 1.40 | |
| 望亭立交 | 2007年6月 | 5.6(Ⅲ) | 3.5(Ⅱ) | 0.152(Ⅲ) | 0.81(Ⅲ) | 2.54 |
| 2007年7月 | 4.8(Ⅳ) | 4.7(Ⅲ) | 0.123(Ⅲ) | 0.69(Ⅲ) | 2.53 | |
| 2007年8月 | 4.9(Ⅳ) | 3.5(Ⅱ) | 0.111(Ⅲ) | 0.61(Ⅲ) | 1.97 |
注:上述數據均采用月均值
表3 6~8月部分河道入湖、入河污染物減少量分析
| 河 湖 | 今年入河湖水量 (億方) | 去年入河湖水量 (億方) | 直接減少污染物排放(噸) | |||
| CODmn | NH3-N | TP | TN | |||
| 太湖(武進港、雅浦港、直湖港) | 0.33 | 1.47 | 777.6 | 327.6 | 33.3 | 771.9 |
| 望虞河(無錫境內西岸支流) | 0.45 | 2.06 | 1202.7 | 1492.5 | 44.9 | 751.9 |
注:利用6-8月水質水量監測資料進行計算
三是加強監測,預測預警。在應急治理期間,水文部門立即啟動應急監測預案,增加布設監測點,加密監測頻次,對太湖所有水源地、調水引流沿線、環太湖重要出入口門等水域的水質水量,實行每天跟蹤監測和巡查,及時掌握水情、水質和藍藻的變化趨勢,為加強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提供依據。
經過3個多月的調水引流、關閘截污、跟蹤監測預警等應急治理措施,加之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強有力的污染治理工作,應急治理初步取得了的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保障了太湖水源地供水安全。經望虞河調引長江水進入太湖,再經梅梁湖泵站和太浦河閘合理分水出流,形成湖區兩個流場,加快了水源地的水體交換更新。這里以8月下旬實測的主要水質指標與今年5月下旬和去年8月下旬的實測指標進行比較,水源地水質指標明顯改善。(見表4)。
表4 調水前后太湖水源地水質對比表 單位:mg/L
| 斷 面 | 調水時期 | 溶 解 氧 | 高錳酸鹽 指 數 | 總 磷 | 氨 氮 | 總 氮 |
| 錫東水廠 | 去年同期 | 5.8 | 7.7 | 0.134 | 0.51 | 2.07 |
| 5月下旬 | 7.2 | 3.5 | 0.138 | 1.17 | 3.78 | |
| 8月下旬 | 5.9 | 3.4 | 0.102 | 0.45 | 1.74 | |
| 南泉水廠 | 去年同期 | 5.9 | 6.1 | 0.185 | 0.81 | 3.19 |
| 5月下旬 | 4.0 | 10.1 | 0.276 | 4.14 | 8.14 | |
| 8月下旬 | 6.5 | 5.3 | 0.103 | 0.30 | 1.75 | |
| 三山(小灣里水廠) | 去年同期 | 6.4 | 10.5 | 0.199 | 1.51 | 4.21 |
| 5月下旬 | 5.4 | 9.1 | 0.304 | 2.63 | 5.49 | |
| 8月下旬 | 7.2 | 5.8 | 0.144 | 0.19 | 1.57 | |
| 白洋灣水廠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5.5 | 5.5 | 0.049 | 0.27 | 2.11 |
| 5月下旬 | 6.5 | 4.5 | 0.066 | 0.30 | 1.34 | |
| 8月下旬 | 7.3 | 5.2 | 0.038 | 0.17 | 0.86 | |
| 漁洋山水廠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6.2 | 4.1 | 0.058 | 0.25 | 1.72 |
| 5月下旬 | 6.6 | 4.2 | 0.058 | 0.21 | 0.80 | |
| 8月下旬 | 7 | 3.6 | 0.044 | 0.2 | 0.77 | |
| 園區水廠取水口 | 去年同期 | 6.1 | 3.9 | 0.046 | 0.29 | 2.27 |
| 5月下旬 | 6.3 | 4.2 | 0.064 | 0.28 | 0.86 | |
| 8月下旬 | 7.2 | 3.6 | 0.025 | 0.15 | 0.72 |
注:上述數據均采用旬均值
第二,提高了太湖湖體的環境容量。由于實施引江調水,從2007年5月1日-8月底,總入湖水量增加到38.6億立方米,總出湖水量23.4億立方米,凈增蓄水量15.2億立方米,比2006年同期增加調蓄水量10.38億立方米,相當于提高太湖水位 0.5米,不僅大大促進了湖區的水體交換,提高了湖體的環境容量,有效抑制了藍藻再次暴發危害(見表5)。
表5、2006年、2007年5-8月太湖進出水量分析 單位:億立方米
| 時 間 | 出 湖 | 入 湖 | 凈增蓄水量 | ||
| 總 量 | 其中向上海送水 | 總 量 | 其中引江入湖 | ||
| 2006年5-8月 | 23.01 | 6.23 | 27.86 | 1.20 | 4.85 |
| 2007年5-8月 | 23.40 | 5.30 | 38.63 | 11.1 | 15.23 |
第三,增加了武澄錫虞地區河網水流動力。從常熟樞紐調引的長江水有9億立方米通過望虞河進入兩岸地區河網水系,同時,通過水利工程的科學調度,疏通河網入江入運河通道,明顯增加了河網水流動力,促進了水體交換,改善了生態環境。這里,我們對西環太湖主要支流的陳東港、直湖港、燒香港、漕橋河和武澄錫虞地區的錫澄運河、白屈港河、張家港河進行監測,結果表明,上述河流水質指標均有明顯改善(見表6、表7、表8)。
表6 西環太湖支流調水前后水質變化情況 單位:mg/L
| 河 流 | 斷面 名稱 | 監測時期 | 溶 解 氧 | 高錳酸鹽 指數 | 總 磷 | 氨 氮 | 總 氮 |
| 陳東港 | 陳東港橋 | 2006年8月 | 5.4(Ⅲ) | 8.4(IV) | 0.264(IV) | 2.09(劣V) | 4.11 |
| 2007年5月 | 5.2(Ⅲ) | 12.9(V) | 0.445(劣V) | 4.76(劣V) | 5.89 | ||
| 2007年8月 | 4.3(IV) | 7.3(Ⅳ) | 0.325(V) | 0.67(Ⅲ) | 3.32 | ||
| 直湖港 | 湖山橋 | 2006年8月 | 3.3(IV) | 6.8(Ⅳ) | 0.137(Ⅲ) | 3.07(劣V) | 4.66 |
| 2007年5月 | 5.6(Ⅲ) | 7.7(Ⅳ) | 0.252(Ⅳ) | 6.88(劣V) | 7.81 | ||
| 2007年8月 | 4.7(IV) | 6.2(IV) | 0.226(IV) | 1.16(IV) | 5.1 | ||
| 燒香港 | 棉堤橋 | 2006年8月 | 2.6(V) | 8.1(IV) | 0.246(IV) | 1.90(V) | 3.14 |
| 2007年5月 | 3.0(IV) | 10.5(V) | 0.308(V) | 8.29(劣V) | 9.44 | ||
| 2007年8月 | 3.8(IV) | 6.6(IV) | 0.267(IV) | 0.96(Ⅲ) | 3.61 | ||
| 漕橋河 | 宜漕橋 | 2006年8月 | 0.8(劣V) | 8.6(IV) | 0.390(V) | 4.42(劣V) | 5.52 |
| 2007年5月 | 0.4(劣V) | 10.7(V) | 0.351(V) | 9.66(劣V) | 10.6 | ||
| 2007年8月 | 1.8(劣V) | 6.4(IV) | 0.326(V) | 1.80(V) | 4.37 |
注:上述數據均采用月均值
表7 武澄錫虞地區調水前后水質變化情況 單位:mg/L
| 河流 | 監測 | 監測時期 | 溶解氧 | 高錳酸鹽 指數 | 總 磷 | 氨 氮 | 總 氮 |
| 斷面 | |||||||
| 錫澄運河 | 石橋 | 2006年8月 | 0.6(劣V) | 8.8(IV) | 0.770(劣V) | 3.47(劣V) | 4.55 |
| 2007年5月 | 2.5(V) | 6.4(IV) | 0.267(IV) | 3.28(劣V) | 5.88 | ||
| 2007年8月 | 3.6(IV) | 6.2(IV) | 0.130(Ⅲ) | 1.36(IV) | 2.23 | ||
白屈港 | 馬鎮 | 2006年8月 | 2.7(V) | 7.2(IV) | 0.316(V) | 1.52(V) | 3.66 |
| 2007年5月 | 3.4(IV) | 4.0(II) | 0.677(劣V) | 1.74(V) | 3.39 | ||
| 2007年8月 | 2.3(V) | 6.2(IV) | 0.198(Ⅲ) | 0.14(I) | 2 | ||
張家港 | 北國 | 2006年8月 | 1.0(劣V) | 8.4(IV) | 0.333(V) | 5.06(劣V) | 6.6 |
| 2007年5月 | 2.1(V) | 5.8(Ⅲ) | 0.118(Ⅲ) | 1.39(IV) | 3.09 | ||
| 2007年8月 | 2.7(V) | 7.8(IV) | 0.154(Ⅲ) | 3.08(劣V) | 5.42 |
注:上述數據均采用月均值
表8 大運河調水前后水質變化情況 單位:mg/l
| 斷面名稱 | 監測時期 | 溶解氧 | 高錳酸鹽指數 | 總 磷 | 氨 氮 | 總 氮 |
| 梁溪大橋 | 2007年5月 | 3.2(IV) | 7.6(IV) | 0.410(劣V) | 4.12(劣V) | 5.03 |
| 2007年8月 | 3.8(IV) | 7.6(IV) | 0.346(V) | 2.87(劣V) | 4.57 | |
| 金城橋 | 2007年5月 | 3.1(IV) | 6.5(IV) | 0.432(劣V) | 4.26(劣V) | 5.46 |
| 2007年8月 | 3.9(IV) | 7.4(IV) | 0.309(V) | 1.69(V) | 3.25 |
注:上述數據均采用月均值
第四,改善了整個湖區的水體結構。經過4個多月的調水引流、截污控污,整個太湖湖區水質都有明顯改善(見表9)。
表9 太湖湖體分湖區5~8月份水質狀況(月平均)
| 湖 區 | 高錳酸鹽指數(ml/L) | 總 磷(ml/L) | 總 氮(ml/L) | 綜合營養大狀態指數 | 富營養狀態 | |||||||||||||||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
| 五里湖 | 7.4 | 5.4 | 6.5 | 5.0 | 0.2 | 0.2 | 0.1 | 0.2 | 7.8 | 3.3 | 1.1 | 1.4 | 78.2 | 63.8 | 64.9 | 63.9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 梅梁湖 | 6.6 | 6.8 | 6.4 | 5.7 | 0.1 | 0.1 | 0.1 | 0.2 | 6.6 | 2.4 | 1.2 | 1.2 | 75.2 | 66.2 | 63.6 | 64.8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 西部沿岸區 | 7.4 | 5.7 | 5.6 | 4.2 | 0.1 | 0.2 | 0.1 | 0.1 | 5.2 | 6.0 | 2.6 | 2.0 | 67.6 | 75.3 | 61.4 | 61.6 | 中富 | 重富 | 中富 | 中富 |
| 湖心區 | 4.1 | 3.6 | 5.4 | 3.6 | 0.1 | 0.1 | 0.1 | 0.1 | 3.5 | 1.7 | 1.5 | 1.1 | 63.4 | 55.8 | 57.9 | 57.4 | 中富 | 輕富 | 輕富 | 輕富 |
| 東部沿岸區 | 4.4 | 3.6 | 4.1 | 3.2 | 0.1 | 0.1 | 0.1 | 0.1 | 2.8 | 2.3 | 1.7 | 1.6 | 57.7 | 59.7 | 55.7 | 53.4 | 輕富 | 輕富 | 輕富 | 輕富 |
| 全 湖 | 5.1 | 4.4 | 5.4 | 3.9 | 0.1 | 0.1 | 0.1 | 0.1 | 4.1 | 2.7 | 1.7 | 1.3 | 65.7 | 64.8 | 60.5 | 59.2 | 中富 | 中富 | 中富 | 輕富 |
三、全面治理太湖水利部門的主要措施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6月11日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座談會上,明確提出了太湖治理的工作方針: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太湖治理3個階段性目標:
第一階段:為應急治理階段,確保城鄉人民供水安全,這一目標已基本達到;
第二階段:為全面治理階段,經過3至5年的全面綜合治理,使太湖水生態環境有明顯改善;
第三階段:為徹底治理階段,再經過8-10年的深入治理,徹底恢復太湖山青水秀的面貌。
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江蘇省委、省政府都正抓緊制定太湖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主要治理措施可以概括為鐵腕治污和科學治水兩個方面。
鐵腕治污:主要包括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提高產業進入門檻;重點治理點源污染,實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加大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加強行政區域排污總量考核,建立水生態環境資源占用補償政策;加大依法治污的力度,完善水環境保護法規體系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科學治水:主要有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
1、科學調水引流,保障供水安全。按照“引清釋污,以動制靜,以豐補枯,改善水質”的要求,建立調水引流的長效機制。在常年情況下,常熟樞紐抽引40-45億立方米長江水,經望虞河望亭立交直接入太湖25-30億立方米,使水體更換周期從300天縮短到200天,進入望虞河兩岸周邊河網15億立方米左右,通過梅梁湖泵站抽引9-10億梅梁湖水體經梁溪河入大運河,使梅梁湖區水體更換周期每年3次以上,對西環太湖和望虞河沿線入河湖口門實行嚴格管理,控制劣質水源入湖排放。這樣,通過增加進出入太湖的水量,改變入湖水源結構,加快水體流動,改善湖體水質,保障供水安全;同時,通過理順河網水系,增加河網水流動力,改善區域河網生態環境。
2、擴大江湖通道,實現暢引暢排。通過新辟長江與太湖間三條通道工程,實現江湖之間暢引暢排、有序循環。一是規劃建設望虞河西岸走馬塘工程,將望虞河西岸地區澇水和尾水北排長江,同時,對西岸入河口門建閘控制,實現引排分開、清污分流,建設望虞河清水通道,實現望虞河常年安全引江調水。二是新孟河工程,從長江引水進入太湖上游,加大長江水源直接補充太湖的調水規模,調節太湖水位,既可提高太湖水資源的供給能力,又可帶動中心湖區的水體流動。三是規劃建設的新溝河工程,實現與新孟河、望虞河工程聯合調度,做到科學調水出流,直接帶動西太湖“三湖灣”水體的加快交換。
3、完善區域水系,實現有序引排。為有效改善區域河網水系生態環境,通過合理調整河網水系規劃,加強引排工程設施建設和科學調度,逐步實現有序引排,水系暢通,增強水流動力,改善河網環境。譬如,常州市從澡港河引水,新溝河排水;無錫市從白屈港引水,走馬塘排水;蘇州市從望虞河引水,大運河出水;陽澄定茆地區從白茆塘和七浦塘引水,瀏河及滸浦河排水,逐步建立良性循環、生態平衡的河湖關系。
4、實施生態清淤,治理內源污染。在科學規劃論證和試驗的基礎上,實施三項生態治理工程。一是入湖河流疏浚整治工程。在2-3年內,對環太湖入湖河流全面實施疏浚整治,疏底泥、種綠化,建設生態恢復系統。二是西太湖底泥清淤工程。規劃疏浚面積93平方公里,土方3000萬立方米。其中,2007-2008年完成清淤600萬立方米,2015年全面完成。三是東太湖綜合整治工程。主要是通過實施拆圩還湖,清理過度的水產養殖和實施底泥清淤工程,提高東太湖的生態修復能力。現在規劃已編制完成,正在向國家申報,爭取明年啟動。
5、加強水資源保護,建設節水型社會。一是推進以節水減排為重點的節水型社會建設。圍繞農業用水負增長、工業用水零增長、生活用水微增長的目標,強力推進高耗水企業技術改造;推進工業節水園區、農業節水灌區建設;發展城市中水回用,開展節水型社區建設。“十一五”,在太湖地區的工業萬元GDP耗水量要下降82立方米/萬元,農業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0.6,城市中水回用率達到30%。二是建立重點水功能區納污總量監控制度。強化對重點入湖河流排污總量控制,認真組織調水沿線和環太湖排污口清理。三是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推廣水土保持和生態保護技術,在太湖一級保護區和環太湖周邊實施退耕、退漁、退養,還湖、還林、還濕地,積極開展生物治污試驗,建設生態修復工程。加強河湖水域管理,建立更加嚴格的河湖水域保護制度。
6、加強安全預警能力建設。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水情、水環境監測網絡,加強監測資料的及時分析,建立應急管理系統,完善應急處理預案。
四、加強江蘇湖泊保護的幾點思考
江蘇地處江淮沂沭泗流域的下游,是一個典型的平原水網地區,河湖眾多。據近年來的規劃統計資料,面積大于0.5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37個,全國七大淡水湖江蘇有其二。湖泊資源是江蘇最具特色的自然資源之一。
江蘇湖泊有三大基本功能和五大基本特點:
三大基本功能:一是防范水旱災害的重要工程手段;二是地表水資源調蓄的主要載體;三是生態環境的控制要素。
五大基本特點:一是淺水型湖泊,平均水深2米左右;二是流域特點明顯,上游水量水質對湖泊有直接制約作用;三是湖河聯系緊密,河網水系環境對湖泊影響很大;四是湖形結構復雜,水體流通不暢;五是內源污染嚴重,生態環境持續下降;六是湖泊水面萎縮,調蓄能力降低。
加強湖泊資源的保護與管理,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尊重水的自然規律,統籌規劃,綜合治理。這里,主要從水利行業的角度,提出一些需要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一)要規劃建設安全可靠的水源補充系統。湖泊不同于河流,污染的水體進入河道很快就會轉移稀蝕,同樣污染的水體進入湖泊大都積累在湖體內部。如果不重視湖泊的清潔水源建設,湖泊的污染就會加劇積累,從量變到質變,超越湖泊的環境承載能力,甚至喪失湖泊資源環境的實際功能。因此,維護湖泊健康生命,必須科學測算湖泊的環境承載能力,嚴格核定湖泊的納污總量,系統治理入湖河流,保證入湖水源質量。只有安全可靠的水源保證,才能有湖泊的健康生命。
(二)要認真研究湖泊內部水動力規律。流水不腐是水的自然規律。健康的湖泊不僅要有安全可靠的水源補充條件,而且要有良好的水動力條件和水體交換系統,讓水體在流動中提高環境容量。要研究不同水系、不同結構的湖泊的進流和出流的水工程系統,形成湖體內部的合理流場,使湖區各個部分的水體有序流動、良性循環。
(三)要著力建設良性互動的河湖關系。在平原水網地區的湖泊,河湖關系密不可分,相互影響。建設良性互動的湖河循環系統,是維護湖泊健康生命的重要條件。治理湖泊的生態環境,必須同步治理湖泊周邊河網水系,依據區域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科學調整河網水系,逐步做到“引排分開、清污分流”,實現河網水系的有序流動,實施生態清淤,加強水土保持,改善河網水生態環境,建立互補互濟、良性互動的河湖關系。
(四)要科學治理湖泊的內源污染。湖泊污染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一旦量變引起質變,治理起來相當困難。江蘇的湖泊大都是淺水型的湖泊,又是流域性調蓄型的湖泊,經過長期運行,特別是由于上游大量污水入湖,加之平時環湖入湖河流大量污染物的超標排放,在湖泊內沉淀積累,導致湖泊內源污染越來越嚴重。在我省湖泊當中,部分湖泊的水體已經喪失使用功能,部分湖泊出現明顯沼澤化趨勢。因此,治理湖泊內源污染,已經成為維護湖泊健康生命的緊迫課題。但治理湖泊內源污染又涉及許多生態環境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科學規劃,精心實施,興利除弊。我們已經對治理太湖的內源污染提出規劃,開展生態清淤試驗,并取得了初步經驗,還要在實踐中加強課題研究和技術分析,為今后治理湖泊內源污染提供經驗。
(五)要深入開展湖泊環境承載能力的研究。湖泊的污染容易積累,也有很強的自凈能力。這是湖泊生命中的一條重要規律。不同湖泊由于地理特點、水系結構、河湖關系和水動力條件不一樣,環境承載能力也不相同。我們要積極探討不同湖泊自凈能力的變化規律,力求按照湖泊的生命規律,提高科學治水、科學治污的水平,更好地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不斷提升湖泊的環境承載能力,同時嚴格控制入湖污染總量,維護湖泊的自我修復、良性循環,永葆湖泊的健康生命,實現經濟社會與湖泊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六)要積極探索加強湖泊管理與保護的有效機制。真正實現對湖泊資源的科學管理和有效保護,必須切實解決當前一龍治水、多龍管水、體制不順、職責不清的問題。《水法》明確規定,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湖泊的主管機關。作為湖泊的代言人,如何真正擔負起對湖泊科學管理的責任,落實有效保護的措施,建立維護湖泊健康生命的有效機制,需要在理論上深入研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在法規體制上不斷完善。
加強湖泊治理,維護湖泊的健康生命,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意義深遠。讓我們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尊重規律,尊重實踐,科學治水,科學管理,為維護湖泊的健康生命,讓湖泊資源更好地造福人類社會而不懈努力!
報告人簡介
呂振霖,江蘇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黨的十四大代表。
一九七六年八月參加工作;一九七六年八月任江都縣七里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一九八零年八月華東水利學院農田水利工程專業干部專修科學習;一九八三年九月任江都縣水利局局長;一九八四年二月任江都縣委常委、農工部部長;一九八五年三月任江都縣委常委、農工部部長兼大橋區委書記;一九八六年五月任江都縣委副書記;一九八七年二月江都縣委副書記 、代縣長、縣長;一九八八年三月任江都縣委書記;一九九零年七月任興化市委書記;一九九六年九月任泰州市副市長、興化市委書記;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任泰州市副市長;二零零零年十二月任泰州市委常委、副市長;二零零二年九月任泰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二零零三年四月任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黨組書記。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