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價調整引發的循環經濟“效率”分析
|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7-05-01 |
| 作者 | 易文端,吳振先 | ||
| 摘要 | 水資源要素賦予經濟增長“生態效率”內涵。循環利用、減量化是水資源循環經濟效率的主要途徑。水價調整形成多元的供水價格體系以及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約束機制,是建設節水型社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 ||
水價調整引發的循環經濟“效率”分析
易文端;吳振先;
摘要:水資源要素賦予經濟增長“生態效率”內涵。循環利用、減量化是水資源循環經濟效率的主要途徑。水價調整形成多元的供水價格體系以及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與價格約束機制,是建設節水型社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
適度調高城市居民生活和生產用水價格,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和循環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水價調整的目的之一,是促使人們遵循循環經濟規律。循環經濟客觀要求調整用水結構,合理提高水價,從而提高水資源生態效率。
一、水價調整的功能和作用
1.水價調整是供求關系決定的。水價調整政策的出臺,實際上是供求相互作用的結果。2004年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185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正常年份全國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有4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嚴重缺水。水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受計劃體制和低工資制的影響,供水長期實行低價政策,水費在居民支出和企業產值中所占比重一直較低,由于水資源緊缺,供求矛盾突出。而在解決供需矛盾時,價格常常被認為是最有效的經濟手段。
2.水價調整是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客觀要求。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生產經營。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由清潔水變成廢水,價值被消耗,甚至產生了負外部性。這就是水資源價值的變化過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一切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最終目的和存在意義。
3.水價調整是提高邊際效率的客觀要求。工業和居民用水的有效需求是由邊際用水效益、邊際用水成本和邊際節水成本共同決定的。對于一個統一的城市供水市場,如果邊際用水成本大大低于邊際用水收益,其邊際節水效率就會體現。水資源要素的邊際收益即邊際收益產品,是指在其他投入不變時,企業新增加一單位某種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收益。因此,廠商的要素需求就是要素價格等于要素邊際收益時的數量。對城市自來水工業和自來水用戶而言,邊際用水成本,是指在一定的用水規模的基礎上,增加單位用水量所需的成本,近似等于供水價格。邊際節水成本是在一定的用水規模基礎上,在不降低效益的條件下減少單位用水所節約的成本,邊際節水成本隨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對水資源不足,社會經濟系統并不會簡單地按照所謂的預測缺水百分之幾,產值就損失百分之幾的規律變化,它可以進行一定的自我調節。除了在不改變經濟結構的前提下,通過技術改造增加節水措施之外,還可以對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發展節水型產業。這其中也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這一方面有水價提升對高耗水行業、工藝的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在水價不到位的條件下出現“有價無水”時的缺水風險損失的選擇作用。
二、水資源要素賦予經濟增長“生態效率”內涵
現階段,不能僅僅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來獲得經濟增長,而需要從根本上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率。即一方面需要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產率,另一方面還必須消除或盡量減少原材料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賦予經濟增長“生態效率”的內涵,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尤其是在化學工業日益發展的今天,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環境污染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治理環境污染的任務越來越繁重,水價格中污水處理費的比重會逐漸提高,由當初的10%提高到30%。這樣水價賦予經濟增長、環境治理的“生態效率”內涵更有其現實和歷史意義。“生態效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量和資源環境消耗實物量的比值,它是一國綠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因而,水價的“生態效率”價值也就會得到充分體現。水價格體現的效率除了自然屬性價值之外,其生態環境價值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水既可以帶來生產和生活的正價值,也可以其它生產要素相結合產生負面價值,這種負面價值也就是污水對人們生活的危害。而要減少污染程度,治理水污染就成為人們優化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職責。
水生態效率(資源生產率)=環境優化價值量/資源環境消耗實物量。
根據上式可知,水生態效率的指標和水資源生產率(或資源效率)的指標以及環境生產率(環境效率)的指標密切相關。與此相應,在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時,應該注重單位GDP能耗或物耗,以及單位GDP的環境污染負荷等指標,即單位GDP對環境的影響和治理費用的承載力,而不應該盲目趨同于單純使用GDP指標或者人均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因此,在環境優化條件下,水價中既有自然屬性的價值,又有環境治理承載力的價值;既有水資源的凈化成本,又有給環境污染帶來的治理成本。
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加深、工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等對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減少污水排放、優化產業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水資源要素重要性的日益體現,經濟學研究更加重視自然資源要素投入與經濟增長水平之間的關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循環經濟理念得到空前的重視,循環經濟模式以“自然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為特征,以切實提高自然資源生產效率為目標。水資源經濟學開始注重工程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的效應,工程經濟學、技術經濟學是研究技術和經濟矛盾關系的科學,具體地說,它的是專門研究技術方案經濟效益和經濟效率問題的科學。隨著水資源要素價格的提高以及環境治理任務的加重,企業開始注重實施水資源與工程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的結合,開發新的技術,實施價值工程和技術創新。使用循環水生產,有助于緩解水資源緊缺和水價格提高對企業發展帶來的根本性阻礙。由此可見,水價調整給水資源賦予了經濟增長“生態效率”的內涵。
三、水價調整是實現循環經濟“效率”的主要途徑
我國水資源利用效率普遍較低,我國萬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顯然,水價調整對于調整用水結構,實現循環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杠桿作用。
1.生產水重復利用產生的循環經濟效率。在工業企業用水中,水價是一個重要的變量,合理的水價能夠調動企業節約用水的積極性,減少用水浪費,鼓勵高效用水和減少水體污染。根據有關專家利用模型進行的測算,在其它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水價提高1%,用水量將減少0.15%。循環經濟理論考慮的是在既定資源存量下,如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的問題,把水資源的消耗嚴格限制在它的閾值內。
2.水資源消耗減量化是實現循環經濟的重要途徑。按量銷售模式中,水消耗量越大供應商收益越高,并且節約的收益全部歸使用者所有,所以水的供應商不愿意減量化。以株洲市自來水公司的供水量為例,自來水價提高后,2006年10月用水量1096.32萬噸,比上年同期1332.37萬噸降低用水量24%。盡管存在著資源與原材料上升的成本通過商品價格的上漲,最終轉嫁給消費者的可能。消費者高價消費所付出的額外成本實際上就是水資源與原材料供應商所獲得的超額利潤來源。環境用作廢棄物接受者的功能時,其產權可以被界定,即使是最復雜的情況,如影響臭氧層的碳氟化合物,也可以通過禁止或減少碳氟化合物生產的國際條約來界定。這就是一種減量化的循環經濟模式,通過水資源的增值服務降低有形產品的使用量。有形產品使用量的降低又帶來供應商總收益的增加,這就可以引導企業為水資源消耗減量化而努力,實現技術改造對產品的高效利用。
實踐表明,產品服務的減量化成效和收益都是顯著的。國外公司已經取得了成效,例如,PPG公司為福特Taums車型北美制造工廠提供的固定服務費型化學品管理服務,18個月把VOC排放降低了57%、廢水污泥減少了27%,年節約超過5萬美元;漢斯化學品管理公司為雷神公司提供的節約共享型化學品管理服務,使涂料廢物排放量減少71%、原料浪費減少85%。
四、完善水價政策的措施
1.逐步形成多元供水價格體系。根據循環經濟的特點以及國際上水價格多元化的做法,我們應充分利用水價格的杠桿機制,優化配置水資源。在價格措施上也要提倡利用中水和循環水,積極扶持中水回收工程的建設和發展。完善水利工程供水環節計費辦法和城市供水價格管理制度,推進“階梯式”水價和“季節性”水價政策,鼓勵實施使用再生水價格制度。同時,注意逐步理順原水供應企業,成品水供應企業和中水回收企業的價格關系,充分發揮價格的杠桿作用,促進水資源循環利用。
2.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價格約束機制。一是在水價中應充分體現水資源的稀缺性,并根據市場供求關系對不同水資源實行不同價格,以反映其內部的差異性。二是必須反映全部的機會成本和外部成本。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征收,并逐步提高征收幅度,使污水處理費達到成本水平,中期有合理利潤。三是清理成本與費用。對合理的費用進行計征,杜絕搭車收費。四是實施環保型價格政策,建立恢復生態環境的經濟補償機制、而不是強制性禁止污染物排放。五是完善城市污水、生活垃圾、裝飾垃圾等排放物的清運、處置收費政策。六是建立制定排污權交易價格制度,試行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等其它污染氣體排放總量的“有償分配”使用機制。利用經濟手段鼓勵企業主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3.對環境使用進行收費和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一是將環境作為一種資源看待,切實解決不合理開發水資源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針對過去不征收水資源費或是征收過低造成的用水浪費,應開征水資源費。二是從污染對環境的“外部不經濟”的角度,實行傾倒垃圾收費制度、固體廢舊物資源化收費制度和環境監測收費制度,并建立保護水流域環境的補償機制。三是逐步提高地表水資源費和地下水資源費,通過加大水資源費調整力度,促進再生水的經濟利用。
4.共同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節水型社會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三大體系:一是建立以用水權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建立和完善包括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水權分配和轉讓、水價等在內的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二是建立與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的經濟結構體系。三是建立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節水工程和技術體系。要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法規體系,制定完善、嚴格的產業準入標準和節水標準;實行階梯制水價制度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收費制度。對于水資源充足的地區,實施批量優惠的價格政策。要積極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規劃和政策的制定,主動配合實施。倡導文明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形成良好的用水習慣,建設與節水型社會相符合的節水文化。提高水資源的戰略資源效率,實現循環經濟的良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