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諸城市生態水保開發模式的探索
| 論文類型 | 基礎研究 | 發表日期 | 2005-06-01 |
| 來源 | 中國水網 | ||
| 作者 | 孫友 | ||
| 摘要 | 孫友 262200山東省諸城市水利水產局局長 [關鍵詞] 生態水保;模式;措施;啟示;諸城 [摘 要] 突出“以人為本,人水相諧”新理念,注重人、水、文、景、綠綜合開發和多元化投資機制完善,促進水保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和諧發展,克服了“就水論水”帶來的資源開 ... | ||
孫友
262200山東省諸城市水利水產局局長
[關鍵詞] 生態水保;模式;措施;啟示;諸城
[摘 要] 突出“以人為本,人水相諧”新理念,注重人、水、文、景、綠綜合開發和多元化投資機制完善,促進水保體系建設與經濟、社會、生態三大效益和諧發展,克服了“就水論水”帶來的資源開發與水土保持脫節和單純封山育林、攔蓄水源、土地復墾等低水平循環的弊端。并對完善與發展和諧生態水保體系進行深入探索。
2001年以來,諸城市圍繞“生態市”建設,在封山育林、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礎上,立足提升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品位,統一整合人、水、文、景、綠等要素,實行資源利用、水土保持、人文景觀、生態園區、綠色堤防、綠色通道等綜合治理與和諧開發,初步構建起以山為骨、以水為魂、以綠為脈、以文為蘊、以人為本的“南山北水”生態水利系統,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土保持監督示范縣。
1 主要開發模式
1.1濱水景觀帶與生態旅游園區
2001年以來,諸城市財政陸續投資1億多元,對濰河城區段10km河道實行防洪與生態、人文、景觀、旅游一體化,建設全市規模最大的濱水景觀帶,現已建成密州橡膠壩1座、攔河閘2座、水榭5座、棧橋2座,栽植珍稀苗木5萬株,大堤由原來的5m拓寬到10m,形成373.3 hm2水域和150 hm2綠地。最大河寬1000m,蓄水2000萬m3,相當于2座中型水庫。同時,配套建設音樂廣場、金谷平原等10多個景區,與扶淇河城區段的5km龍型河道、40 hm2水域、35 hm2綠地、4030m綠籬聯體成為恢弘景觀群,被省水利廳確定為省級水利風景區,并由市水利局水務統管。桃園鄉障日山生態旅游渡假區由北京大家地業公司與泰國客商聯合開發,主要發展生態旅游和農業科技,三年已投入4000多萬元,整修梯田200 hm2、環山路10km,新建塘壩2座,攔河拱壩(閘)3座, 并利用其獨特的“峰險、石奇、洞幽、霧幻”自然資源,開發民俗風情、碑林墨寶、村舍果園、湖泊庫壩、竹林菜地、家畜野禽,奇花異草、東坡書院、齊魯武館等名勝古跡及景點800多處,栽植牡丹、石榴、筆柏、黃楊、板栗、翠竹等珍稀苗木333 hm2。郝戈莊鎮馬耳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由諸城五環公司承包,投入資金1500萬元,修環山路40km,建小(二)型水庫2座、塘壩5座、旅游大道20km,配套建設文化廣場、太公書苑、望海樓等人文景觀,2003年被定為省級森林公園。全市發展400 hm2以上的規模生態旅游園區21個,其中省級水利風景區1個、森林公園2個,使水土保持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得以長期穩定發展。
這種模式,突破了沿襲五十多年來的單純封山育林、攔蓄水源做法,實踐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新理念,實現了資源開發與水、山、綠、文、景的和諧統一,構建起“園在山中、山在綠中、水在城中、人在畫中”的大框架,提高了治理檔次和附加值,同時探索出社會公益性工程政府投資和經濟實體性工程社會化融資渠道。
1.2 水庫、河道綠色堤防與公路、鐵路綠色通道
立足打造城鄉生態防洪網,陸續實施了以標準化堤防、綠色堤防為主要內容的三里莊、青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主壩外坡全部實行草坪綠化。濰河、扶淇河城區段擁有風景樹木6萬多棵。墻夼水庫灌區渠道管理范圍采取招標承包形式,栽植經濟林木200 hm216萬棵。全市21條主要河道都實現了水綠合一。結合鐵路和公路建設,實行水土保持和道路建設同步推進,重點搞好膠新鐵路和五條國道、省道兩側50m林帶建設,綠化長度260km,造林2133 hm2,栽植經濟林木和風景苗木150萬株。
這種模式突破了“就水論水”和行業分離的制約,使防洪建設、道路建設與生態建設統籌兼顧,最大程度地防止了水庫、河道淤積和道路水土流失,初步實現“一河清流水一根產業鏈,一條黃金路一道風景線”目標。
1.3 土地復墾與生態廠(生活)區
桃園鄉冶家店子磚廠利用五荒地搞磚業開發,五年高標準復墾土地2.72 hm2,并分配到戶耕種。最近,又以復墾地與山嶺地等量交換、且每畝土地補貼1萬元的方式,征用土地0.3 hm2,實現擴大資源開發規模、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與促進農民增收的三贏。目前,全市已通過平整土地、開發魚塘等形式復墾土地267 hm2,占開發總面積的92%。針對經濟園區和房地產開發動用土地面積大的實際,加大“破土植綠”、“破墻建景”力度,建成了特色迥異的萬興集團植物園、瀘河集團廠內公園等一大批生態廠(生活)區與花園式單位,拓展了城市水保新領域。
這種模式突出人本觀念,明確責、權、利關系,倡導“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修復、誰使用誰付費、誰受益誰投資”制度,既考慮經濟開發需要,又兼顧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實行在保護中開發和在開發中保護的良性循環,徹底扭轉了邊開發邊破壞、恢復趕不上破壞快的局面。
1.4流域治理與林果基地
桃林鄉鳳凰山小流域被列入中央財政扶持水土保持項目,國家投入和地方配套總投資91.1萬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5 hm2,整修水平梯田227 hm2,新造水保林、經濟林216 hm2,新修環山路3公里,新建閘、壩、谷坊、揚水站、蓄水池等水利設施100多座,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全市已治理7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積62km2,營造水保林、經濟林33.94 km2,治理基本農田37.36 km2。發展優質苗木2667 hm2、茶園800 hm2,培育茶葉加工廠260多家,年產值2億元,成為山區經濟和農民增收的新興支柱產業。全市年出圃苗木1億株,年產鮮茶160萬kg。全國殘疾人自強不息模范李常玉承包皇華鎮九山流域,建設苗木生產與生態旅游于一體的生態農業園,現已發展苗圃240 hm2、聯營苗圃1133 hm2,品種達250個,年產各類苗木2500萬株。今年,諸城市又投資400多萬元,對全國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的皇華倒漾河流域實行植樹造林、林果基地、橡膠壩層層攔蓄等深層次開發。
這種模式突破以往集體治理、集體管理的大而統做法,對“五荒”實行高水平治理后,由個人承包或農民分戶經營,培植特色產業,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效載體,達到“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環境,富裕一方群眾”目的。
2 主要措施
2.1重點督查
諸城市委市政府確立生態立市新思路,把經濟增長指標同人文、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指標有機結合起來,出臺全市水土保持總體規劃,立足突出規模、特色和可持續和諧發展,培育精品小流域和集中連片示范區。同時,把生態水保工程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市級領導重點督查項目,與相關部門和鄉鎮簽定了目標考核責任制,進一步落實資金傾斜、重點調度、聯合會商、分步實施、整體推進措施,首次實現諸城市水土保持地位和管理體制的歷史性突破。
2.2 政策保障
出臺了《諸城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明確了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為管理主體,鄉鎮政府為水土流失治理組織實施主體,首次將拍賣、租賃等治理方式納入法規規定,細化了水保方案審批程序,統一了“兩費”征收標準和資金管理形式,使水土保持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土地、林木承包年限與現行國家政策相銜接。對集體、個體、聯合體生態水保工程,統一實行工程招標制、工程監理制和質量追究制,確保治理成效。上級扶持資金實行按工程進度分批撥付,市財政每年拿出200萬元以獎代補。對復墾效益較好的單位,實行防治費返還制度。目前,全市水土流失防治費全部實現專款專用。
2.3 執法提速
建立健全了經濟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查機制和水利、計劃部門聯合執法機制。本區域內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由法律規定的30天內,提前到3個工作日或當天完成,實現了審批工作提速。近年來,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909個,驗收開發建設項目72個,查處違法案件13件,收繳水土流失防治費102萬元,全面推進了全市的水土保持監督檢查行政執法工作。
2.4 民營改革
立足拓寬生態水保融資渠道,在大型公益性水保工程政府投資的基礎上,把“五荒”開發列入民營水利和招商引資范疇,打破職業、區域、所有制界限,建立起國家、地方、集體、民營、個人一起上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形成了由單一的“行業行為”變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局面。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原則,加大了管理方式改革,通過拍賣使用權、租賃、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拓寬水保工程融資渠道。桃園障日山莊、皇華鎮玉華苗木基地、郝戈莊馬耳山開發等,都是以個體投資形式興建的。到目前,全市已有水土保持專業承包戶8600多個。
3 幾點啟示
3.1打破傳統思維定勢,統籌水環境承載能力
以往的水保工程局限于蓄水抗旱、封山育林、防洪排澇,很少考慮工程與經濟規模開發、生態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造成工程設計與周邊環境脫節,功能單一。生態水保不是治水階段的更替,而是現代水利的內涵,必須摒棄“就水論水”的傳統思維定勢,融入恢復生態、以人為本、和諧自然、優勢互補新理念,滿足時代對水保生態建設的多樣化要求。要突破水、山、人、文、景分離的單一做法,在水保與園林、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歷史與現代、經濟與環境的結合上做文章,建設清水走廊、親水樂園和旅游勝地,進一步提高水保生態環境的影響力。
3.2 多元投資結構是生態水保領域拓展的重要保障
農村稅費改革后,“兩工”取消,投資渠道萎縮,縣鄉水保生態建設由于資金和勞力缺口而陷入困頓狀態。現階段,單純的小型水保工程可以通過“一事一議”的辦法解決,但生態水保建設因其多功能、高附加值,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和挑戰。從縣域格局分析,要在用足用好水利建設基金,盡力爭取市鄉財政以獎代補或直接投入穩步增長的同時,以爭取國家投資和地方配套相結合的形式,加快生態水保建設步伐。要以嚴格執法保證各項水保規費及時足額到位,進一步積聚水保后備資金。各級政府要正確處理資源、環境、經濟建設關系,通過制定長遠規劃和優惠激勵政策,利用經濟杠桿,增強吸引力,提高回報率,鼓勵個體、聯合體、獨資、合資參與生態水保開發。同時要加大招商引資和農業貸款扶持力度,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加快生態水利發展速度,提升治理效果和層次。
3.3 水務一體化是生態水利建設管理的必然趨勢
生態水保首先是水保,其次才是生態,核心是和諧自然,任何形式的開發都必須建立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大框架下。若一味強調資源開發、旅游或園藝,對礦產資源、風景資源采取掠奪式開發,必然會造成水保工程明險隱患,導致開發投資流失。實施水務一體化后,水利部門既能根據“資源、安全、生態”需要,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又能有效調度上下游水庫、河道綜合防洪,保障風景區安全,實現防洪、水保組織、協調、監督、工程維護和園林綠化美化統籌兼顧。同時,還可通過水政監察、水保監督、水保方案審批、劃分水功能區和保護區等綜合措施,進一步加強生態水利工程的管護,確保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孫友(1956—),男,山東諸城人,諸城市水利水產局黨委書記、局長,濰坊市人大代表,全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