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市江心州濕地保護與利用
劉濱誼 鐘 華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200092)
摘 要:圍繞馬鞍山江心州濕地的發展規劃,分析了其現狀,及其因港口、城市發展所面臨的濕地保護與發展的問題,以當今濕地與水資源保護為前提,探討了江心州濕地開發利用戰略與保護措施,提出了濕地保護與發展兼容的若干經驗模式。
關鍵詞:濕地 江心洲 保護 利用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Jiangxin Island Wet-land of Maanshan City
Liu Binyi1 Zhong Hua2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92)
Abstract: Centered around the development plan for the jiangxin island wet-land of Maanshan,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he preservation anddevelopment problem it faces, due to growth of the port and the city. Also,based on protection of wet-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strategy and measures to betterpreserve and develop the jiangxin island wet-land, and proposes several empiric and proposes several empirical models for concurrent wet-land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wet-land jiangxin island protection utilization
濕地是指不論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之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體者,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1]。濕地被譽為“自然之腎”,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極具保護價值。
然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進程,我國濕地破壞嚴重,濕地生態面臨種種危機,造成濕地功能下降,影響區域生態、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濕地日益成為工農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區;許多濕地和湖泊被填平,用來開墾農田和建造房屋;資源過度開發利用,對濕地水文狀況的盲目改造;都嚴重影響了濕地生態的健康,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濕地,已刻不容緩。結合馬鞍山江心洲的實際案例,本文擬就濕地保護措施與發展戰略進行探討。
1江心州現狀概況
江心洲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秋高氣爽,雨熱同季。年平均日照2150小時,無霜日240天。歷年平均氣溫為15.4℃,極端最高氣溫為43℃,極端最低氣溫為-14℃。年平均降水量為991.3mm。
地形總體趨于平坦,外圍區域有少數高地,最高處標高12.9米,位于洲頭村西部,最低處標高3米,位于中部黃洲村。水域面積3.87平方公里,主要是一些人工河道與水體,有三條南北向的主要渠道,寬22—29米,可以通行船只;其他相對較小的水道均交錯相通,基本上都由當地居民自行開挖而成,自成體系,與長江水系相離,未受長江水質變化的影響。主要用于農業灌溉,排澇防洪等,少數開辟荷塘、魚塘,種植蓮藕荷花或養魚。農業用地遍布全島,居民建設用地主要集中于13個行政村,道路用地以機耕土路為主,行政及公共設施用地主要位于鄉政府周邊地區(見圖3)。
土壤均發育于長江沖積物,屬石灰性草甸土,具有土層深厚,剖面層理分明,土質疏松,質地較輕的特點,土壤有石灰反應,PH值7.5~8.0,深層有機含量比較豐富。耕地土地絕大部分為旱地,在分類上屬于灰潮土,土壤耕層熟雜化度較高,結構較好。
江心洲上最主要植物為意楊和加楊,主要果樹為梨樹,另有欒樹,無患子,泡桐,香樟,楓楊,垂柳,水杉,池杉,龍柏,側柏,薄殼山核桃,桃樹,李樹,蘆葦等。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為飛禽類、水生動物和有害動物3大類。飛禽類有啄木鳥、白頭翁、喜鵲類等。鴨科和鷺科的湖中水禽,有黃嘴白鷺、小田雞、白鶴等。水生動物主要有鱘、鰣、揚子鱷、白暨豚等,還有回游魚類約70多種,以及大量的浮游、底棲動物。有害動物分布最廣、數量較多的是鼠類、毒蛇類及農作物害蟲類。
2江心州現狀分析
2.1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江心州自然生態保護較好,開發建設較少,大氣、土壤及水質監測點所監測的數據均達到一級標準。洲上至今沒有發展過任何工業,由于人口不多雖然洲上存在一些居民生活所產生的污染和化肥農藥所產生的污染,但這些污染基本上對洲上的生態系統沒有構成威脅,洲上的生態環境還保持一定的生態原始性,環繞洲的濕地也被很好的保護起來。從某種程度來講,江心州是“一片凈土”。
2.2面臨港區建設和城市化的壓力
江心州上的原生濕地僅有極少被開發利用,也幾乎沒有受到任何破壞,在長江水域中的州島之中,實屬難得。但是由于近年來馬鞍山市經濟發展迅速,沿江碼頭吞吐量已趨于飽和,為了滿足經濟建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并加強區域聯系,有必要擴大港口規模。內江河道已經規劃定位為生活岸線區和水源保護區,且水位深度不足,在行政區劃的范圍內,經地理勘測江心洲西南部沿江地帶,水位較深,將作為馬鞍山未來的深水港區。該港區基本定位為貨運碼頭,以緩解現有的貨運壓力。
深水港的建設對于江心洲的經濟發展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發展契機,有利于江心洲吸引大量外來資金,并能為江心洲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但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環境破壞,尤其是可能對原有自然濕地造成破壞。江心洲原本農業用地遍布全島,濕地位于島的堤壩外圍,以蘆葦等植物種類為主,面積較大,具備良好的生態效應。然而港區的建設首先需要碼頭和大片水域,江心州西南部的濕地將難以保留。其次,貨運港口的建造要立足于良好的交通,以及與馬鞍山市區的交通聯系,因而不可避免地,將拓寬原有道路等級,并新修道路系統;特別是引橋的建設和出港快速通道的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割裂原有的植被系統,損害原有的濕地和洲上的植被等原有的良好生態狀況。
因此,在對江心州進行規劃時,就必須要預計到江心州將來的發展、港區的建設及其帶來的各種影響對原生濕地帶來的沖擊,以及如何通過規劃來保護和利用原有的濕地。
3江心州濕地的保護和利用
為了確保下一步江心州在港區建設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原有自然濕地不被破壞,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同時又可以滿足發展的需求,規劃中采取了如下戰略和措施。
3.1總體戰略
總體戰略目標是創建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的濕地生態體系。以保護生態系統少受人類活動影響為前提,發揮城市后花園的功能,既保護了較完好的自然生態風貌,又利用原有的濕地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
沿江心洲島分布著大面積的原生濕地,此區域內植物種類豐富,景觀效果好。為了滿足防洪要求和加強長江下游濕地湖泊作為洪水緩沖地帶的作用,并保護完整的生態結構,必須保留洲上濕地。并在原有灘涂濕地的基礎上,完善整個洲上的生態建設,提高江心洲的環境品質,構建優美的生態濕地景觀。保護江心洲原有的生態格局,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良性循環,為長江流域和沿江兩岸城市創造良好的生態效應。
基于現存人地關系,建設延續現有網狀水系和環島濕地,逐步建設貫穿全島的綠地系統。
在濕地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空間和時間上的復合利用,以濕地農業為例,實行了農、林、漁等產業在空間上的復合利用。在關注眼前現實問題的同時,也考慮將來的遠期發展。
3.2濕地利用分區
濕地利用主要體現在風景旅游的展開。江心州濕地面積大,且呈環島分布,對其進行規劃是據其所在位置的不同和周圍用地性質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見圖4)。
3.3基礎設施規劃與濕地保護
通過基礎設施的重新規劃來避免無序排放對濕地的污染。隨著港區的興建,島嶼的開發,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將帶來水污染、固體垃圾污染等新的污染源,如果延承以前無序的任意排放模式,勢必將污染濕地,影響到整體環境。為了保護原有濕地,必須對一些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和提升,以適應將來江心州的發展(見圖6)。
3.3.1排水系統規劃
重置排水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污水經處理后排放,以保護天然水體和島嶼周圍的濕地。合理劃分污水分區以及污水處理廠位置,減少泵站數量,方便近遠期結合,分期實施。拆除原聯合水廠,在原址新建污水處理廠,面積10ha,排污規模2.1wt/d,污水經二級凈化處理達標后排入長江干流。中心城鎮區排污干管向西延伸至污水處理廠,旅游服務區排污干管向南接至污水處理廠,各個主要污水排放點通過支管將污水排入污水處理廠。雨水排放系統根據地形確定規劃匯水區,并在人工構筑物密集區域規劃管道排水區,建設排雨溝渠,使雨水快速匯總排入內部水系,增加水系更新頻率。
3.3.2環衛系統規劃
提升系統處理的水平。通過科學的方法,先進的技術設施和管理設施,對島上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進行有效的處理,防止水體污染,確保環境衛生。主要措施如下:
(1)水質檢測與保護
島上的水系自成體系,是島上的一大資源特色。水體一旦被污染,水體變成了臭水渠,將嚴重影響島上風景的觀賞價值和生態效益。因此要做好各水體的水質檢測和保護,落實責任制,分段負責。
(2)垃圾收集與處理
對于上島的游客,可在游人集散中心做環境保護的宣傳,可配發可生物降解的垃圾袋,禁止隨地亂扔垃圾。每個村設置垃圾收集點一個。片區根據需要設垃圾轉運站。垃圾分類處理,部分垃圾的處理以衛生填埋方式,不能直接填埋的運出小島集中處理。
(3)公廁的設置及糞便污水的處理
3.4濕地生態旅游
目前,濕地生態旅游越來越受到青睞,其最終的作用效果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謀富當地居民。
江心州上的濕地,基本上圍繞整個江心洲的堤外呈帶狀沿江分布,有充足的旅游發展潛力(見圖7)。江邊濕地是景觀中最具優勢的地帶,游憩地的建設主要集中在這一地區,但同時考慮到沿江濕地是生態最為脆弱的地區,承載能力極為有限,不適宜大量旅游者介入,所以要限制游客的進入。然而,江心州的中心內部地帶相對而言比較穩定,可以將濕地引入內部,沿河流、湖泊形成一些人工濕地。人工濕地與自然濕地相結合共同創造良好的島嶼環境和島嶼景觀,形成獨特的特色(見圖8、圖9)。
以江心洲水陸邊際景觀為依托,通過步行道、馬道及相關設施的設置,為游客提供“馬鞍攬勝”的江河山島的觀光體驗,主要包括濕地、長江、采石磯對景的體驗。結合與其相鄰的風貌區,使它們在景觀上相互聯系,可以建造一些人工棧道,平臺等構筑物,景物上有所相似。同時,將整個濕地系統規劃貫穿成為一個整體,以形成較完整的產業結構。
3.5優化濕地農業結構與合理開發濕地農業
江心州南端的濕地位于內江之中,且該內江沒有通行的要求,適宜濕地農業的發展。
合理區域布局,改革與優化濕地農業結構不僅可以有效地增加濕地農業的產出,更重要的是還能促進濕地資源環境的協調與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濕地農業的綜合利用應立足單位面積上立體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注重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多級質能、多種產業的結合,農、蔬、果、林、漁并舉,并引人加工環節,以提高濕地農業模式自身的利用率,實現系統內增值。突出資源特色,加速濕地農業資源的深度開發。大力發展具有水鄉特色的養殖業和種植業,提高濕地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一種動態的平衡。
針對江心州濕地資源的特點,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進行開發利用:
(1)以稻田為主體的濕地綠色農產品生產。充分利用土地、時空與相關資源,提高單位面積的產出量與效益,大幅度改善、提高稻米品質,在適宜的地區還可以發展稻漁共作。
(2)發展以水生蔬、禽、漁、林為主體的濕地綜合開發利用。合理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因地制宜,加強水生生物生長機理、生態適應性。
(3)沿江綜合開發利用。沿江的開發具有較高的經濟與生態價值,生物資源豐富,是發展淡水養殖的理想場所。
4 結論
濕地與水資源是當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作為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實證對象,面對馬鞍山江心州濕地因城市拓展、港口開發所面臨的生態破壞壓力,需要站在對于資源保護與利用協調發展的立場,予以積極有效的規劃。首先需要制定濕地發展的整體戰略,進而依據濕地所在區位、用地性質進行分區規劃;其次,應以水和環境工程為具體設計對象,利用傳統和現代技術保護濕地;再次,應建立環境監督機制;最后,適度的旅游和特色農業開發也是實現濕地積極性保護的關鍵,同時,這種旅游也是整個江心洲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項目研究提出的模式和措施旨在實現江心州濕地保護與發展的兼容,濕地的經濟與環境效益不應該僅僅屬于濕地本身,而應該是濕地所處的整個區域水資源的一部分,希望本研究能為長江中下游濕地和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參照。
參考文獻
[1]《國際濕地公約》,1982.
[2] 張洪程,等.長江下游濕地農業及其發展探討.江蘇農業科學,2004-4.
[3]《馬鞍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02—2020)》,2003.
[4]《安徽省馬鞍山市江心洲發展概念規劃》,2005.
[1] 兩江四湖是指流經桂林市區的漓江、桃花江和榕湖、杉湖、桂湖、木龍湖等四湖,其溝通的水系環繞了桂林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部分。
[2]資助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編號 2002AA601120)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0378048)和(50238020)
[3]日本的地方政府有縣(相當中國的“省”,東京稱作“都”,大阪和京都稱作“府”,北海道稱作“道”)及市、町及村。
[4]污水存在如菌類、原生動物等微生物。活性污泥含有大量微生物,活性污泥法將活性污泥混入下水中,微生物將有機物分解為水、二氧化碳等無機物,河川的自然凈化就基于同樣的原理。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至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