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產業化與政府職能轉變
| 論文類型 | 政策與市場 | 發表日期 | 2003-06-01 |
| 來源 | 《中國建設報/中國水業》 | ||
| 作者 | 王婭 | ||
| 摘要 | 王婭 據報道,目前河南省的污水處理廠普遍面臨"斷糧"之憂,在許多地方,各級政府耗巨資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半開半停甚至完全閑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報道詳見本刊第25期)另據報道,江蘇省部分城市自去年3月在全國率先將污水處理費提高到1.1元~1.15元/噸之后,一下子激活了城市污水處理廠 ... | ||
王婭
據報道,目前河南省的污水處理廠普遍面臨"斷糧"之憂,在許多地方,各級政府耗巨資建成的污水處理廠半開半停甚至完全閑置,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相關報道詳見本刊第25期)另據報道,江蘇省部分城市自去年3月在全國率先將污水處理費提高到1.1元~1.15元/噸之后,一下子激活了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運營。原來江蘇省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死活推不動",2000年5月,江蘇省領導對太湖流域污水處理廠的建設一直停滯不前焦急萬分,省長決定親自到第一線去督戰。沒想到,督戰前,某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工地一片沉寂,"鐵將軍"把門。待省長來到工地的那天,卻是一片"大干快上"的繁忙景象。而當省長督戰離去后,污水處理廠的工地又恢復了往日的寂靜,依舊是"按兵不動"。然而,省領導親自上陣督促檢查都未能奏效的事,現在卻進展得一帆風順。江蘇省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戲連臺"的局面,許多民營企業爭先恐后找上門來,打算投資污水處理廠,一些銀行的領導主動找到環保和建設部門,問"需要不需要貸款"。大量的民間資本、信貸資金源源不斷地進入污水處理領域。
河南的情況令人遺憾,江蘇的情況令人欣慰。
近10年來,我國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1999年首次超過工業污水排放量。2001年,全國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億噸,占全國污水排放總量的53.2%。然而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遠遠趕不上城市發展的需要,目前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只有36.5%,其中二級處理率還不到20%。
解決城市污水處理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市場化和產業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指出,要運用市場機制,推行污水、垃圾收費制度,培育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國家計委、建設部、國家環保總局已于去年9月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城市污水、垃圾處理產業化發展的意見》,就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等若干問題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措施。但是目前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觀念和認識不到位,致使污水處理市場化、產業化的步伐緩慢。
一些人認為,城市污水處理屬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應當由政府來提供,不能搞市場化和產業化。這種觀點是不能成立的。一般情況下,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具有非排他性、不可分割性、無競爭性,而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務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競爭性。舉例來說,電視機、電冰箱屬于私人物品,而城市馬路、街道路燈屬于公共物品;理發、旅游屬于私人服務,而國防、公安則屬于公共服務。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無法用市場機制來解決,必須由政府提供,因為沒有人會去為城市馬路、街道路燈這樣的公共物品投資。
經濟學家指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界限并不是絕對的,像醫療、自來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等兼有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兩者的屬性,使用者必須支付一定的費用,政府也應該投一部分資。而且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界限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曾經是私人物品的領域,如今演變成了公共物品,如我國古代的私塾,已經被政府的義務教育取代,目前在世界各國,基礎教育都屬于公共物品。
此外,西方國家近200多年來經歷了一次次國有化和私有化浪潮,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內涵也不斷發生變化。18世紀到20世紀初,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市場萬能論"占統治地位,這一時期,城市基礎設施基本上由私人投資和經營。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發生大危機,"市場萬能論"受到質疑,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政府干預論"占了上風,美國總統羅斯福1933年入主白宮后推行的"新政",就是對凱恩斯主義的最早實踐。在西方國家,城市基礎設施的國有化也由此開始。
但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之后,許多經濟學家認識到,國有化帶來了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問題,而且政府也背不起這個沉重的經濟包袱,于是在英國等一些國家,私有化浪潮又興起,例如英國的撒切爾首相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轉賣給了私人企業,還減少了政府對高等教育的補貼,使政府的財政負擔大大減輕。
世界銀行根據公眾的消費特點、收費的權利、設施服務公平性、市場的競爭能力以及環境外部性這五項指標,對所有的城市公用設施進行了分級,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定為3,最低的定為1,指數在1.8以上的都可以采用市場化的方式運作。其中,城市垃圾收集的市場化程度最高,為2.8;污水分散處理為2.4,污水集中處理2.0;公共汽車是2.2。除了城市道路是1.2外,絕大多數公用設施都在1.8以上。
有一些政府官員認為污水收費老百姓承受不了,擔心引起市民的抱怨。而江蘇省物價部門反饋的信息表明,廣大群眾對提高污水處理費是理解和支持的,在調整污水處理費的價格聽證會上,調價方案順利通過。江蘇省物價局的一位負責人說?quot;我從事物價調整幾十年來,只有污水處理費的調整最為順利。"其實,一戶家庭一個月用6~10噸水,污水處理費按1.2元/噸計算,每月不過是7~12元,這筆費用僅相當于家庭中的電費的幾分之一,或者是煤氣費或電話費的幾分之一,它在生活總開支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居民能夠承受。近些年來,我國在其他領域進行了許多改革,諸如取消福利分房、醫療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收費等等,都比水價改革對老百姓的壓力大得多。所以,污水處理收費如此步履維艱、遲遲不能到位,并不是老百姓承受不了,而是多年來計劃經濟的巨大慣性使得一些政府部門的觀念總也轉變不了。在污水處理的問題上,必須與時俱進,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沒有出路的。
曾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以及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弗里德曼等人認為,政府不能做市場有能力做的事情,只能做市場做不了、做起來不合算的、反復證明做不了的事。也就是說,政府應當在"市場失靈"的領域里投資,政府有限的財力應當用在刀刃上,用在真正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上。
由于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時期,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提供方面,存在著一些混亂,于是就出現了本應由政府出錢的地方卻讓老百姓掏錢了,本應由老百姓掏腰包的地方政府卻買單了。例如基礎教育是公共物品,應該由政府拿錢,可是多年來,在我國廣大農村,基礎教育卻是由農民自己掏錢的,當前國務院在全國農村推行的稅費改革,就是要改變這一不合理的現象。此外,社會保障應該是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可是在很多地方,政府財力捉襟見肘,負擔不起社會保障的費用。政府在真正需要提供的公共物品上都沒錢支付,為什么還要背上本可以市場化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設施的包袱呢?
目前,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領域,政府無疑是越位了,而在基礎教育、社會保障等領域,政府又缺位了。政府到底應該干什么,不應該干什么?這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必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即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溫家寶總理在談到本屆政府的4項改革中特別強調了政府職能轉變的問題??傊诠芾砩鐣?、調控經濟的過程中,必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錯位,如果該干的沒干,不該干的反而干了,那就是種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中國建設報)
論文搜索
月熱點論文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