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福利视频在线观看_国产精品日韩久久久久_欧美全黄视频_欧美网色网址

首頁> 資源> 論文>正文

工業循環水中固著菌檢測方法與殺菌技術

論文類型 技術與工程 發表日期 2001-08-01
來源 《工業用水與廢水》2001年第4期
作者 易紹金
關鍵詞 循環冷卻水 固著菌 檢測方法 殺菌劑
摘要 綜述了國內外工業循環冷卻水中固著菌的危害、檢測方法及殺菌技術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與浮游菌相比,固著菌的危害更大,檢測方法更復雜,真正有效的固著菌的殺菌劑必須具有較強的剝離作用和穿透(滲透)能力。

易紹金
(江漢石油學院化工系,湖北 荊州 434102)

  摘要:綜述了國內外工業循環冷卻水中固著菌的危害、檢測方法及殺菌技術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了其研究的必要性及研究方向。與浮游菌相比,固著菌的危害更大,檢測方法更復雜,真正有效的固著菌的殺菌劑必須具有較強的剝離作用和穿透(滲透)能力。
  關鍵詞:循環冷卻水;固著菌;檢測方法;殺菌劑
  中圖分類號:TQ0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455(2001)04-0011-02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Sessile Bacteria in
Industrial Circulating Water and Bactericidal Techniques

YI Shao-jin
(Chem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Jianghan Petroleum University,Jingzhou 43410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armfulness of sessile bacteria in industrial cooling water,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of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bactericidal techniques,as well as the existing issues,with the necessity of study stated and the way for study pointed out.Compared to planktonic bacteria,sessile bacteria are even more harmful and the methods for their determination are even more complicated.The bactericides which are really effective for sessile bacteria must have strong peeling strength and osmotic ability.
  Key words:circulating cooling water;sessile bacteria;determination method;bactericide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微生物在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危害及其控制技術的研究不斷加深,逐步認識到:工業循環冷卻水中微生物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即浮游型微生物(浮游菌)和固著型微生物(固著菌),浮游菌可吸附在物體表面成為固著菌,固著菌也可脫離物質表面成為浮游菌。其中固著菌在工業循環冷卻水系統中的危害更為嚴重,控制難度更大。因此,要徹底解決工業循環冷卻水中的微生物問題,必須對固著菌的檢測(包括快速檢測)方法、危害機理及其控制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

1 固著菌的危害

  十年以來,國內外已有一些文獻陸續但不系統地報道了固著菌的危害[1~4]。研究表明,浮游菌的污染程度與系統中腐蝕、結垢及生物粘泥等危害程度并不一致,有些浮游菌含量高,但系統并未出現嚴重的腐蝕、結垢及生物粘泥等相關問題;而有些系統中浮游菌含量并不高,甚至很低,但卻出現了與微生物有關的腐蝕、結垢及生物粘泥等相關問題。
  進一步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微生物相關的腐蝕、結垢及生物粘泥等問題的出現主要與附著在管線、設備表面上的固著菌密切有關。浮游菌可吸附在管線及設備表面,并逐步依次形成厭氧-兼性厭氧-好氧菌生物膜附著在管線及設備表面,由于硫酸鹽還原菌(SRB)為厭氧菌,常處于最里層,它產生的H2S具有較強的腐蝕性,會在垢下形成腐蝕,嚴重者引起管線穿孔;生物膜與水體中的機械雜質、有機物及無機垢鹽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垢層,使管徑變小,影響熱交換,同時也有利于垢下的SRB腐蝕;當生物膜形成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老化脫落,導致了生物粘泥和水體中懸浮物的形成,管線及設備表面則會重新形成新的生物膜,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危害系統。

2 固著菌的檢測方法

  固著菌的檢測方法通常包括兩個步驟:第一步是固著菌的采樣,第二步是對固著菌數量的測定。
2.1 固著菌的采樣
  國內外固著菌的采樣大體采用掛片法和螺栓法(Robbins裝置)兩種[3~4]。掛片法是將金屬材料掛片懸掛在工業循環冷卻水適宜部位,經過一定時間的懸掛,使其表面形成生物膜而獲得固著菌菌樣;螺栓法是將一定面積的螺栓擰在管線或管線旁路上,經過一定時間的作用,表面形成生物膜而獲得固著菌菌樣。一般而言,螺栓法比掛片法更切合現場實際,因而更具代表性。
  采用掛片法或螺栓法采集得到的固著菌樣,需進行預處理后才能進行菌量測定。預處理的基本方法是:采用無菌操作法,將掛片上或螺栓上的菌膜全部洗刷到定量的無菌生理鹽水中,一般采用常規水樣培養法測定生理鹽水中的菌含量(可根據需要進行異養菌、鐵細菌、硫酸鹽還原菌等不同類型的菌類的測定),然后換算出單位面積掛片或螺栓上的菌數量(個/cm2),并可分析掛片或螺栓上的菌含量與系統中的腐蝕、結垢及生物粘泥等危害之間的相互關系。
2.2 固著菌數量的測定
  采取掛片法或螺栓法采集的固著菌經預處理后,一般采用常規的培養法和細菌測試瓶法進行測定。與測定水樣中細菌數量的方法相同,但這些方法所需的時間較長,如SRB用培養法需用21d,測試瓶法需用14d。江漢石油學院研究出的方法培養-鏡檢法只需要4d[5]
  培養-鏡檢法是先采用測試瓶培養,經4d后取出培養液進行染色鏡檢直接觀察。該法可檢測SRB所需時間從14d縮短為7d,在油田注水系統中的應用獲得成功。

3 固著菌的控制技術

  由于工業循環冷卻水中微生物的嚴重危害,投加殺菌劑控制其危害成為工業系統水處理的主要技術措施。人們普遍把殺滅工業循環冷卻水中浮游菌作為評定殺菌劑優劣的主要指標,并以達標作為控制微生物的主要目標。然而,隨著人們對固著菌危害的不斷加深,逐步認識到只殺滅浮游型菌藻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固著菌的危害。顯然,固著菌殺菌劑必須具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和剝離能力。因此,工業水處理劑研制機構和生產廠家把殺菌劑的研究和生產重點轉向具有剝離作用和滲透(穿透)能力的殺菌劑,以控制固著菌的危害。
  目前,工業循環冷卻水用殺菌劑仍以氧化性殺菌劑(如氯氣、二氧化氯等)為主,以非氧化性殺菌劑(如異噻唑琳酮、戊二醛、季銨鹽、季磷鹽等)為輔[6],氧化性殺菌劑正在開發新的品種有臭氧、過氧化物及澳類殺菌劑[7]等,而非氧化性殺菌劑正在開發或應用的新品種主要是復配型殺菌劑,以提高其殺菌能力和剝離(或滲透)效果。而德國斯托克豪森公司開發的新一代粘泥和沉積物控制劑TALLOFIN,則與傳統的殺菌劑的作用機理完全不同[8],它通過分散作用,包覆作用和剝離作用達到殺滅包括固著菌在
內的微生物的目的。具有適應性廣、多功效、無抗藥性、無毒無害、成本低等優點,已在一些工業現場應用成功。
  國內不少工業水處理劑生產廠家宣稱,其殺菌劑具有剝離作用和滲透(穿透)能力,但無相關的試驗研究結果,只有經試驗證實方可認可。研究表明,殺滅粘附在表面的固著菌比浮游菌更難[9-10],因此,固著菌殺菌劑的研制、篩選或評價必須以固著菌為
殺滅對象進行試驗研究,而不可以浮游菌的殺菌結果推斷對固著菌的殺菌結果。

參考文獻
  [1]倪懷英.微生物腐蝕測定方法的現狀及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化工,1985,(4):45-50.
  [2]R.Cordruwisch.Sulfate-Raducing Baetria and Their Economic Actvities[C].SPE 13554,1985.
  [3]J.P.Kodhelek,P.J.Stone.Monitoring sessile Bacteria Contamin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corrosion in a west Texas water Injection System[C].SPE18491,1989.
  [4]邱學清.肖錦.硫酸鹽還原菌的腐蝕性與殺菌處理的緩蝕效果研究[J].油田化學,1991,(2):149~152.
  [5]易紹金,丁齊柱,薛燕.快速測定硫酸鹽還原菌菌量的培養-鏡檢法[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1992,(4):49~52.
  [6]李紹全.循環冷卻水用殺菌劑綜述[J].工業用水與廢水,2000,31(2):7~9.
  [7]魏星光,趙以竹.TALLOFIN——新一代粘泥與沉積物控制劑[J].工業水處理,1999,(2):1~3.
  [8]韓應琳.溴類殺菌滅藻劑的研究現狀[J].工業水處理,1995,(2):5~8.
  [9]李本高,余正齊,張宜萄.影響循環水處理劑緩蝕效果的因素[J].工業水處理.2000,(4):1~5.
  [10]劉宏芳,董澤華,范漢香,許立銘.殺滅表面粘附菌膜中硫酸鹽還原菌的研究[J].油田化學,1997,(2):152~155.


作者簡介
  易紹金(1963-),男,副教授。1984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現在江漢石油學院化工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聯系電話:0716-8430286

論文搜索

發表時間

論文投稿

很多時候您的文章總是無緣變成鉛字。研究做到關鍵時,試驗有了起色時,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討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與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寫下來吧!投稿時,請以附件形式發至 paper@h2o-china.com ,請注明論文投稿。一旦采用,我們會為您增加1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