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第三屆)上海水業熱點論壇”上,作為“2011年度污泥處理處置適用技術推薦及關注案例”6人評委之一,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中國水網顧問杭世珺對有關厭氧消化工藝的案例進行了點評。
杭世珺指出:厭氧消化是最低碳的污泥處理工藝,可有效處置污泥。污泥處置前期如果沒采用厭氧消化工藝,直接干化焚燒或堆肥,這在一定基礎上會增加碳的排放量,從本質上就沒有做到低碳處理。在“2011年度污泥處理處置十大推薦案例”中,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烏魯木齊河東污水處理廠、鄭州污水處理廠三個獲選案例均采用了厭氧消化工藝,她對此進行了詳細點評。
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污泥厭氧消化工程
該污水處理廠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乃至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之一,其日處理規模在200噸以上,其項目有三大特點:
污泥分開處置:在含有化學污泥類別上進行了重力壓縮,剩余污泥則運用了機械濃縮工藝。經混合后進行厭氧消化,然后進行脫水。白龍港污泥處置工程在污泥減量化及各方面處理上都采用了非常先進的工藝。
部分污泥干化:厭氧消化以后,1/3左右污泥采用干化工藝。,一千噸80%含水量的污泥大概是有300立方米的干化。從熱量上計算,沼氣產生的熱量只能維持這么多的污泥干化,數量增加的情況下,要全量干化污泥就要外加熱源。經濟上目前可能還是不太允許,因此用了熱量能夠平衡情況下把1/3污泥進行干化然后再混合到現在的泥質標準進行處理和處置。
生物脫硫:在國內這樣大型的污水處理廠率先用了生物脫硫,也叫濕式脫硫。生物脫硫有一個條件有一個厭氧消化是一個高濃度的有機物,所以非常適合做生物脫硫。脫硫對我們影響很大,而且國內的厭氧消化脫硫好的成功案例并不多,存在問題很多。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在工藝過程中加了一個干式脫硫做為后續的保障,這是非常不錯的技術思路。杭世珺認為,在這次案例點評中,污泥厭氧消化非常受關注,該項目即使亞洲規模上最大的,又帶有這樣一些特點和新意,應該給予最佳評價。
杭世珺最后指出:項目運行時間還不太長,現在還沒有進行24小時連續運行,三條線沒有完全一起運行,而且未進行冬季運行,從熱量角度出發,該污水廠沒有完全能夠證實它的運行預測數據。所以她希望在下一期熱點技術論壇的時候,能夠把這些問題補充完整,給大家一個實際的結果。
烏魯木齊河東污水處理廠
由于設備問題曾在2006年停用,2007年由威立雅水務重新改造和擴建,再次運行直至今日。項目沼氣的產量遠遠高于其他污水處理廠,能夠達到一公斤VSS(活性污泥中可揮發性固體)可以產生一立方的沼氣。項目另一個亮點是在線上進行反應,大大減少了硫化氫的含有量,從而達到脫硫處理,結果顯示硫化氫的含有量在200PPM以下。另外,項目考慮了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利用沼氣發電,實現熱電聯產。目前還未真正實施并網,盡管已經做了熱電聯產的所有設施準備。主要是考慮到沼氣產量不穩定,會給鼓風機、鍋爐和水泵運行帶來隱患。
鄭州污水處理廠
該廠2000年開始運行,已經擁有十年的穩定運行歷史,它的運行經驗非常豐富,并根據實際運行遇到的問題進行不斷改造,遠遠高于其他污水廠,這一點是很難得的。項目運行當中也出現過技術上的難題,例如在消化池出現了少量細狀物,通過工藝改造,在原有的處理過程中,增添了格柵的處理,添加了泵前切割機從而解決了這一情況的出現。該廠提高了沼氣的利用率,提純后的沼氣作為城市燃氣原料和城市燃氣混合來提供城市燃氣的使用價值,每天可以供給1萬立方米的燃氣原料。另外,該廠調整了生物污泥和初塵污泥的比例,調整以后沼氣的產值率明顯提高,這是該項目最大特點。經過精心管理與運行,該廠目前每立方米污泥可以產17—19立方米沼氣。
杭世珺最后表示,這三個污水廠的厭氧消化工藝共同特點是具有:安全性、穩定性、無害化,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向。在我國現在有50多個污泥處置廠中,只有20多個污泥廠在運用厭氧消化技術,正在安全運行的不多。雖然污泥厭氧消化工藝會存在一些弊端,但是它符合“循環利用、節能降耗、安全環保、穩妥可靠”的原則。污泥厭氧消化是非常受關注的問題,所以希望大家打消對厭氧消化的顧慮,把厭氧消化技術和工藝盡快的推廣起來。
編輯:劉永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