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城市看海”成為一道新的城市風景線。“北京迎來全市性大到暴雨”話題共引發24489905條新浪相關微博。今日,又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再次將這個關注推到一個高點。
城市排水,內澇連連。在觀念問題、規劃問題、道路硬化等問題之外,造成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究竟是什么? 解決城市內澇,還有哪些障需要克服?有多長的路要走?就此,中國水網專門系列采訪行業專家,以給讀者展現更多的思考視角。
資金投入不足導致最低標準建設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0年對351個城市進行的專項調研結果顯示,2008年—2010年間,全國62%的城市發生過城市內澇,內澇災害超過3 次以上的城市有137個。發生內澇的城市中,最大積水深度超過50厘米的占74.6%,積水深度超過15厘米(可能淹沒小轎車排氣管的水深)的多達 90%,發生內澇城市中積水時間超過半小時的城市占到78.9%,其中57個城市的最大積水時間超過12小時。
對此,通用技術咨詢顧問有限責任公司董事薛濤接受中國水網采訪時認為,中國城市內澇嚴重,突出反映了排水系統規劃問題,同時也與城市地面硬化,以及管線口徑不對應等等技術和設備問題密切相關。但主要來說,其實還是資金問題。
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統計,目前用于市政基礎設施的財政性資金僅有 4%投入到排水系統維護;養護維修資金90%依靠地方財政投入,難以按標準進行定期養護維護。來自國家防總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省會以上城市的排水標準一般只有一年一遇到兩年一遇,其它城市的排水標準更低。根據《半月談》報道,北京排水系統標準一般地區采用1年一遇,重要地區采用3年一遇,基本都是按國家規定標準的低限來建設的。
對于城市小區排水來說,管理中矛盾最為尖銳的是經費問題。一些研究表明,管理經費無正常來源,排水設施的養護維修費用要從物業管理費中開支,但物業費的收繳普遍比較困難,有些新村的收繳率只有20%~30%。有些房改房較多的老新村,尚未征收物業費,只能靠物業公司的其他收入和開發商的貼補來維持。而無物業管理的,只能在遇問題時由業主集資、街道出資等形式來解決。
由于長期投入不足,歷史欠賬較多,城市排水管網的建設明顯滯后城市化進程。面對越來越惡劣的天氣狀況,城市內澇成為必然結果。
模式及制度缺失阻礙外部資金進入
資金問題困擾排水系統建設,是否可以引進外部資金?
薛濤認為,“此領域,目前重點進行的是污水廠市場化,管網部分沒有太多收益。”排水管網建設,“沒有回報模式,很少有外部資金愿意進入。”
中國水網曾做過一個城市排水專題研究,研究發現,從當前的形勢來看,配套管網的建設跟不上,主要是由于資金問題。目前市政排水管網的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撥款、銀行貸款、國債和地方債券及地方自籌資金,由于籌資難度過大,致使市政排水管網的建設缺乏強有力的保障。
但管網項目的運營費用比較難以界定,因此,很多投資商雖然早就看好這塊市場,卻始終沒有辦法、也不敢輕易涉足其中。
中國水網曾針對管網BOT模式的可行性與推廣問題面訪過多位知名工程企業高層及總工,雖然大部分受訪者表現出了支持的態度,但是多對管網BOT過程中會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抱有擔憂以及困惑的態度。由于管網項目涉及層面多,面臨諸如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路由、移民、交通等復雜問題,因此,政府并不愿意把管網推向市場化。
而就管網BOT項目本身來說,存在的最主要問題是收費問題,即向誰收費、如何收取、收多少等問題。收費是很多想參與管網市場化項目或是目前正在進行談判中的BOT項目業主所感到困惑的問題,目前國家還沒有相關方面的規定。
盈利模式缺失,無相關制度,都阻礙了外部資金進入管網領域。
政府需加大政策性資金投入
資金不足,外部資金又不愿進入,薛濤認為,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必須由政府實行政策性財政支持。
他認為,排水系統包括管網建設必須與城市發展相適應。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隨之而來的是城市的急速擴張。以北京為例,2000年,北京市建成區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里,2010年已達近1400 平方公里,10年間翻了一番。
飛速的城市發展,不但在管網建設的數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也要求建設必須具有相對長遠的超前性。諸如“一年一遇,甚或三年一遇”的最低標準已不能適應當前的城市發展速度。
“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超前建設,儲備開發,實現永續發展,必須要有相應的資金投入支持。” 薛濤介紹,面對城市發展的新形勢,以及越來越惡劣的環境狀況,中央政府必須對城市排水有全新的認識,從財政上抽出一定資金予以專項支持。
薛濤認為,當前很多地方的財政收入以土地收益為主。城市排水管網建設也屬于城市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對房地產發展有促進作用,地方政府可以考慮從土地收益中預留固定的份額用于進行城市管網建設。
最近多城市內澇,讓市民遭受災難的同時,也希望可以促進中央政府重視城市排水系統建設,并將其列入“十二五”規劃重點。
編輯:谷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