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于今年5月發布《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36條”)。為貫徹其實施,國務院已于7月下旬發布《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對各項政策措施實施的各部門和地方工作分工進行了細化,并提出了具體實施辦法。
繼《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老36條”)之后,“新36條”再次重申: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進入環境基礎設施領域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
“新36條”指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水利工程建設。建立收費補償機制,實行政府補貼,通過業主招標、承包租賃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建設農田水利、跨流域調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土保持等水利項目。由水利部、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負責。
另外,“新36條”還明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市政公用事業建設。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交通、城市園林綠化等領域。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市政公用企事業單位的改組改制,具備條件的市政公用事業項目可以采取市場化的經營方式,向民間資本轉讓產權或經營權。由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發展改革委負責。
相比于“老36條”中提及的“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領域。加快完善政府特許經營制度,規范招投標行為,支持非公有資本積極參與城鎮供水、供氣、供熱、公共交通、污水垃圾處理等市政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與運營。”“新36條”并未見任何細化和新意。
那么,“新36條”的出臺究竟會給環境行業中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民間資本在環境行業的發展進程中又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新36條”出臺 環境公用領域民營企業喜憂參半
對于國家再度強調民營企業在環境公用領域的重要地位,身為民營企業代表的北京曉清環保集團董事長韓小清在接受中國水網記者采訪時稱,此舉在政策上為民營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引導,是一個好事。而另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則認為,所謂的“新36條”無非是“高調”的延續,無實際意義。
對此,濟邦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燎認為,民間資本進入環境行業不能完全寄望于“新 36 條”。他解釋,“新 36 條”并未提及于民間資本或者說社會資本介入環境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實際操作問題,僅僅是對允許民間資本進入環境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進行了又一次的重申和宣示,意義不大。是否有實際作用還有待觀察后續的實施細則制定情況。
環境公用行業 應著力建立中國PPP制度框架
金州環境集團總裁蔣超曾向中國水網記者表示,在新的市場環境下,PPP模式在環境領域大有可為。他解釋說,采用PPP模式,既不會對現有市場主體產生沖擊,又不會阻礙已經推進幾年的市場化進程,同時也更利于環境行業的健康發展及環境治理目標的實現。
也正因如此,張燎指出,“新36條”應該針對環境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做更為明確、系統的操作性政策設計。他強調,其中,著力建立中國特色的公私協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制度框架十分重要!
張燎建議,國家應首先建立各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行業統一適用的PPP制度政策框架。他解釋說,中國環境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領域是適合PPP模式的,但目前,無論是設施所有權的歸屬問題,還是PPP模式中的定價及調整問題;無論是私人部門和國有經濟可以參與到什么程度,還是項目融資政府需要分擔哪些的風險和責任,種種問題還均尚未明確。“這正是與國外成熟PPP體系的差距所在。”張燎說。
PPP體系向國際看齊 助力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
“當前,環境公用領域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PPP項目帶來的收入已為帶融資型施工項目總收入的30%~40%。”張燎說,與過去通過做工程承包、進行勞務輸出等低層次方式“走出去”相比,現在國際大型承包商業務結構已有相當一部分提升到投資與施工聯動,而其中PPP模式又相當受推崇。
中國環境公用領域民營企業“走出去”的話題已日益成為行業關注焦點。在2009年的中國環境公用行業,桑德集團奪得沙特污水處理項目已被傳為佳話。此次“新36條”也明確指出: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據張燎介紹,中國環境公用領域民營企業“走出去”已鎖定非洲、南美、東南亞等目標國家和地區。“這些地方多為發展中國家,它們有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例如,濟邦公司正在幫助國內某水務公司投資東南亞國家的一個水務特許經營項目。張燎說,“其目前情況相當于中國20~30年前,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中國的相關技術完全可以應用,而且性價比要高于西方國家。”
另外,當前外匯管制、項目審批等均已比之前放寬許多,在國家力推“走出去”戰略的東風下,許多政策均以得到改進。
在機會大放光彩的同時,問題也很明顯。張燎說,國外承包商大多數是以PPP模式進行項目實施,但其PPP體系與我國的特許經營制度有很大差異。其他發展中國家往往采用完善歐洲體系,對于做慣了簡化的中國特色準PPP模式的中國承包商而言,對此并不熟悉。所以,我國PPP制度框架的建立需要向國際標準看齊。
此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囊中羞澀”的政府更青睞于PPP模式。這也給我國承包商抓緊學習國際標準PPP運作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國外市場開放,主要看專業能力,聯合專業PPP咨詢公司共同出海是一種聰明的選擇。我國環境公用領域的民營企業,只要有心有資本都可以走出去!”張燎對于中國環境公用領域民營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充滿了信心。(中國水網)
編輯:姚森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