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不是危機時刻給經濟帶來的麻煩,而是解決方案之一。
全球現在正處在衰退之中,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人們僅僅關注帶來高收益的短期增長,而不是在長久性基礎上建立的企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只是可持續發展才能為社會和環境帶來利益。
環境保護從亡羊補牢到事先預防。德國美因茲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環境、森林與消費者保護部部長Margit Conrad在“第三屆中德環境論壇”上分享了德國聯邦體系中環境政策的應用。
他在報告中說三個重要方針決定了環保政策的表現。
一是預防原則。也就是說,通過及時和前瞻性的措施來杜絕或減少環境污染或威脅。這引發了強大的生產力合技術發展,因為要求和標準必須適合對可能產生威脅的認知以及技術的(最佳現有技術)。
二是肇事者原則。誰導致了環境污染,誰就要為清楚污染承擔責任。在此基礎上還有環境法律責任和制造商的產品法律責任,歐盟和國內法律對這些責任均有規定。這個議題在全球化市場中具有國際意義。各州有責任監督企業承擔起保證安全和健康的職責。
三是協作原則。這一點對環保法的實施和環保標準的發展至關重要。通過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可以啟發企業不僅保持現有的環保標準,更要有所突破,做到更好。采取的措施有諸如財政資助,簡化審批程序或者訂立合同協議。
以“環境技術與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德環境論壇”在廣東佛召開,本屆論壇參會人員500多人,德方參會280人,超過了原計劃的3倍。據記者了解 “中德環境論壇”由中德兩國政府總理共同發起,分別于2003年在北京和2006年在青島舉辦了第一和第二屆。
編輯:呂春香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